“他们”从远古走来
- 来源:视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他们,远古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3-11 15:09
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其中针灸、病历、口罩、云南白药等都是我国发明的,对于中华医药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在螺旋、核磁、CT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听诊器、病历、注射器等医疗器械,为解除人类的痛苦仍在坚守着。
消毒剂
在利斯特提倡采用消毒剂之前,病人接受外科手术是极其冒险的事,经常发生病人因手术伤口感染而死亡的情况。
当时有一名11岁男孩被马车压伤了腿,利斯特为他动手术。他用石碳酸洗手、洗器械,喷洒空气和伤口,用浸过石碳酸的纱布敷裹伤口,病人很快痊愈了。利斯特的实践证明了灭菌的重要意义,灭菌法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后来,利斯特发现石碳酸太强,极易灼伤病人的肌肤,他发现用高温可以杀菌,于是他在沸水或火焰上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
此后,世界许多医学科学家研究出用于手术器械、衣物、敷料、手术室、手术医护人员洗手、病人皮肤消毒的多种灭菌方法,如加热、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照射、伽码射线照射、超声波灭菌法等等。
灭菌法诞生以后,外科手术的范围变得十分广阔,不仅挽救了许多生命,病人的痛苦也大为减轻。
心脏起搏器
早在 1802年,意大利人奥尔蒂尼曾对用刑后死去两小时的死刑犯给予电刺激心脏,以图恢复其心跳,但未成功。
同时代的瓦萨里用电刺激法曾成功地使刚刚死亡的患者心脏又恢复跳动。
1947年,斯威特采用电刺激法使两例在手术中心脏停止跳动的患者心脏复苏。
1952年,美国波士顿哈佛医学院的佐尔医生,在心脏停跳患者的心脏部位和左肋下皮肤处置阴阳两电极,给予每分钟90次的电刺激而使心脏复跳,他随即研制出以电池为能源的小型起搏器。
佐尔被认为是心脏起搏器的发明者,被称为“心脏起搏器之父”。
现在全世界有数十万人装了心脏起搏器,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内窥镜
18世纪时,有的外科医生使用管子和蜡烛来观察直肠,希望不动手术就能够检查人体内脏。
1881年,波兰外科医生米库利奇设计了一套配备照明和透镜片的胃部诊视管,后来相继制成检查大肠和膀胱的仪器。现代意义的内窥镜检查随着光导纤维内窥镜的发明而逐渐形成。1958年,美国密执安州的赫舒维茨医生首先使用了完全柔性的内窥镜。
光导纤维内窥镜是一条细长柔软的管子,管内有一束导光的玻璃纤维,两端各装有一个透镜。检查时将管子一端插入人体内部待查器官,从另一端即可看见器官内部的情况。内窥镜通常附有照明光源,有些还配备了进行手术治疗的器具,如激光器等。
内窥镜利用体表自然孔道或切口导入人体,可检查食道、胃肠、气管、关节,甚至大脑等组织。微型内窥镜可导入胆管、胰管等难以达到的地方,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
在法国东南部城市斯特拉斯堡的市中心有一座不起眼的纪念牌,上面写着一个对现代人来说非常陌生的名字:夏尔—弗里德利克·格尔哈特。
150年前,格尔哈特发明了阿司匹林。在过去100年间,阿司匹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热卖的药物之一,人们非常熟悉它的药效。
阿斯匹林问世之初,人们只是把它作为止痛剂来用,现在阿斯匹林简直是包治百病,它可以解热退烧降温,治疗风湿,更成为治疗心梗的一线药物,且药效奇佳。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四分之三的人都在使用阿司匹林。
胰岛素
在人类尚未发现胰岛素之前的19世纪,糖尿病还是一种致命疾病,患者经常在饱受极度饥渴之后,死于营养不良。“糖尿病”这个名字就源于患者尿中含有高糖。
1889年,梅宁和明考斯基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人为地从狗的身上摘除了胰腺,于是这只狗得了糖尿病。这就证明,糖尿病是由胰腺功能失调、胰腺的分泌物缺乏所引起的。
1901年,美国病理学家尤金·奥佩研究了胰腺分泌的神秘物质。
1909年,这种物质最终被命名为“胰岛素”。它帮助人体细胞吸收糖分,为肌体提供必需的能量。
20世纪20年代,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教师班廷和他的学生,在糖类代谢专家麦克劳德的协助下,第一次从狗的胰腺中提取了胰岛素,并注射到另一只因摘除胰腺而得了糖尿病的狗体内,狗的血糖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1922年1月11日,班廷为14岁患者汤普森提供了第一针胰岛素,其血糖下降25%;十天后经过再次注射,血糖下降75%。由于胰岛素剂量的增加,汤普森成为依靠胰岛素活下来的世界第一人。一年后,即1923年,胰岛素开始大批量生产,并迅速扩展到全球。
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骄人成绩,于1963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获得人工合成胰岛素,是众多糖尿病患者不可或缺的药物。
血清疗法
血清疗法创始人是日本医学家北里柴三郎和德国著名细菌学家贝林。
19世纪末,北里柴三郎在科赫的研究所里专攻细菌学,1889年成功进行了破伤风菌的纯种培养。1890年,北里柴三郎又和贝林共同研究破伤风的免疫血清疗法获得成功。他们将白喉或破伤风杆菌的肉汤培养物杀灭以后,给实验动物注射,实验动物血液中即出现能够中和这些杆菌的抗毒素。
这种抗毒素还能使另一只动物获得免疫,能够治疗已经出现的白喉症状。
1891年底,德国柏林一家医院首次给白喉患儿注入白喉抗毒素血清,从而获救。这一疗法的疗效很快被证实,迅速得到推广,使白喉的病死率大幅度降低。
1895年,意大利人阿·斯拉夫和法国人埃·马舒克斯发现抗炭疽血清。1896年,法国人埃鲁、俄国人伊·梅契尼克夫和意大利阿·萨里姆巴尼发现了抗霍乱血清。
1913年,贝林将抗毒素混合给儿童注射,使儿童获得抗白喉的自动免疫力。
抗小儿麻痹疫苗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由小儿麻痹病毒侵入人体脊髓的神经细胞引起。当人的运动传导神经受到破坏时,轻则肌肉功能减退,重则使肌肉麻痹。如果支配横隔的神经细胞被病毒侵犯,使横隔肌肉不能运动,引起呼吸麻痹,还可导致死亡。
为预防小儿麻痹症的发生,1954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教授强纳斯·沙克制成了第一支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疫苗要进行三至四次注射才能达到预防目的。1955年,美国病毒学家沙宾发现了减毒活病毒制成的抗小儿麻痹疫苗,这种疫苗口服就能预防小儿麻痹症。
助听器
最早的助听器是动物角制成的听筒,用来使声音集中。
1901年,美国人米勒·里斯·哈钦森发明了第一个电助听器。助听器由电源和一个接收器组成,原理与电话接收机相似,主要部件装在一个便携式小盒内,并有耳机与之相连。
第一个使用助听器的是英国亚历德拉王后,她在丈夫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上,始终没有离开助听器。
今天的微型助听器由晶体管放大器、传声器、耳机、电池组成。微型助听器可装在眼镜架中。
……
消毒剂
在利斯特提倡采用消毒剂之前,病人接受外科手术是极其冒险的事,经常发生病人因手术伤口感染而死亡的情况。
当时有一名11岁男孩被马车压伤了腿,利斯特为他动手术。他用石碳酸洗手、洗器械,喷洒空气和伤口,用浸过石碳酸的纱布敷裹伤口,病人很快痊愈了。利斯特的实践证明了灭菌的重要意义,灭菌法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后来,利斯特发现石碳酸太强,极易灼伤病人的肌肤,他发现用高温可以杀菌,于是他在沸水或火焰上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
此后,世界许多医学科学家研究出用于手术器械、衣物、敷料、手术室、手术医护人员洗手、病人皮肤消毒的多种灭菌方法,如加热、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照射、伽码射线照射、超声波灭菌法等等。
灭菌法诞生以后,外科手术的范围变得十分广阔,不仅挽救了许多生命,病人的痛苦也大为减轻。
心脏起搏器
早在 1802年,意大利人奥尔蒂尼曾对用刑后死去两小时的死刑犯给予电刺激心脏,以图恢复其心跳,但未成功。
同时代的瓦萨里用电刺激法曾成功地使刚刚死亡的患者心脏又恢复跳动。
1947年,斯威特采用电刺激法使两例在手术中心脏停止跳动的患者心脏复苏。
1952年,美国波士顿哈佛医学院的佐尔医生,在心脏停跳患者的心脏部位和左肋下皮肤处置阴阳两电极,给予每分钟90次的电刺激而使心脏复跳,他随即研制出以电池为能源的小型起搏器。
佐尔被认为是心脏起搏器的发明者,被称为“心脏起搏器之父”。
现在全世界有数十万人装了心脏起搏器,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内窥镜
18世纪时,有的外科医生使用管子和蜡烛来观察直肠,希望不动手术就能够检查人体内脏。
1881年,波兰外科医生米库利奇设计了一套配备照明和透镜片的胃部诊视管,后来相继制成检查大肠和膀胱的仪器。现代意义的内窥镜检查随着光导纤维内窥镜的发明而逐渐形成。1958年,美国密执安州的赫舒维茨医生首先使用了完全柔性的内窥镜。
光导纤维内窥镜是一条细长柔软的管子,管内有一束导光的玻璃纤维,两端各装有一个透镜。检查时将管子一端插入人体内部待查器官,从另一端即可看见器官内部的情况。内窥镜通常附有照明光源,有些还配备了进行手术治疗的器具,如激光器等。
内窥镜利用体表自然孔道或切口导入人体,可检查食道、胃肠、气管、关节,甚至大脑等组织。微型内窥镜可导入胆管、胰管等难以达到的地方,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
在法国东南部城市斯特拉斯堡的市中心有一座不起眼的纪念牌,上面写着一个对现代人来说非常陌生的名字:夏尔—弗里德利克·格尔哈特。
150年前,格尔哈特发明了阿司匹林。在过去100年间,阿司匹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热卖的药物之一,人们非常熟悉它的药效。
阿斯匹林问世之初,人们只是把它作为止痛剂来用,现在阿斯匹林简直是包治百病,它可以解热退烧降温,治疗风湿,更成为治疗心梗的一线药物,且药效奇佳。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四分之三的人都在使用阿司匹林。
胰岛素
在人类尚未发现胰岛素之前的19世纪,糖尿病还是一种致命疾病,患者经常在饱受极度饥渴之后,死于营养不良。“糖尿病”这个名字就源于患者尿中含有高糖。
1889年,梅宁和明考斯基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人为地从狗的身上摘除了胰腺,于是这只狗得了糖尿病。这就证明,糖尿病是由胰腺功能失调、胰腺的分泌物缺乏所引起的。
1901年,美国病理学家尤金·奥佩研究了胰腺分泌的神秘物质。
1909年,这种物质最终被命名为“胰岛素”。它帮助人体细胞吸收糖分,为肌体提供必需的能量。
20世纪20年代,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教师班廷和他的学生,在糖类代谢专家麦克劳德的协助下,第一次从狗的胰腺中提取了胰岛素,并注射到另一只因摘除胰腺而得了糖尿病的狗体内,狗的血糖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1922年1月11日,班廷为14岁患者汤普森提供了第一针胰岛素,其血糖下降25%;十天后经过再次注射,血糖下降75%。由于胰岛素剂量的增加,汤普森成为依靠胰岛素活下来的世界第一人。一年后,即1923年,胰岛素开始大批量生产,并迅速扩展到全球。
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骄人成绩,于1963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获得人工合成胰岛素,是众多糖尿病患者不可或缺的药物。
血清疗法
血清疗法创始人是日本医学家北里柴三郎和德国著名细菌学家贝林。
19世纪末,北里柴三郎在科赫的研究所里专攻细菌学,1889年成功进行了破伤风菌的纯种培养。1890年,北里柴三郎又和贝林共同研究破伤风的免疫血清疗法获得成功。他们将白喉或破伤风杆菌的肉汤培养物杀灭以后,给实验动物注射,实验动物血液中即出现能够中和这些杆菌的抗毒素。
这种抗毒素还能使另一只动物获得免疫,能够治疗已经出现的白喉症状。
1891年底,德国柏林一家医院首次给白喉患儿注入白喉抗毒素血清,从而获救。这一疗法的疗效很快被证实,迅速得到推广,使白喉的病死率大幅度降低。
1895年,意大利人阿·斯拉夫和法国人埃·马舒克斯发现抗炭疽血清。1896年,法国人埃鲁、俄国人伊·梅契尼克夫和意大利阿·萨里姆巴尼发现了抗霍乱血清。
1913年,贝林将抗毒素混合给儿童注射,使儿童获得抗白喉的自动免疫力。
抗小儿麻痹疫苗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由小儿麻痹病毒侵入人体脊髓的神经细胞引起。当人的运动传导神经受到破坏时,轻则肌肉功能减退,重则使肌肉麻痹。如果支配横隔的神经细胞被病毒侵犯,使横隔肌肉不能运动,引起呼吸麻痹,还可导致死亡。
为预防小儿麻痹症的发生,1954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教授强纳斯·沙克制成了第一支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疫苗要进行三至四次注射才能达到预防目的。1955年,美国病毒学家沙宾发现了减毒活病毒制成的抗小儿麻痹疫苗,这种疫苗口服就能预防小儿麻痹症。
助听器
最早的助听器是动物角制成的听筒,用来使声音集中。
1901年,美国人米勒·里斯·哈钦森发明了第一个电助听器。助听器由电源和一个接收器组成,原理与电话接收机相似,主要部件装在一个便携式小盒内,并有耳机与之相连。
第一个使用助听器的是英国亚历德拉王后,她在丈夫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上,始终没有离开助听器。
今天的微型助听器由晶体管放大器、传声器、耳机、电池组成。微型助听器可装在眼镜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