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曾说,人生就像一只钟摆,永远在渴望的痛苦和满足的厌倦之间摆动。我们无法辩驳,摇摆在这两种状态之中的生活,是否像哲学家笔下的那般虚无与乏味。
然而,另一种游走,却真真切切地让2010年最流行的口号“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加触手可及,那就是双城生活的都市“钟摆族”。
全球版本的双城生活
在巴黎某家银行工作的安娜,刚和丈夫在巴黎郊区的默东小城买下了一个带有小花园的别墅。默东城和巴黎市中心靠火车相连,安娜用一个半小时就能到办公室。她笑称,郊区别墅的价钱,只够在寸土寸金的塞纳河畔买下一个卫生间。现在虽然安娜每天往返的时间多了一点,但可以在宁静宽敞的房间里招待亲朋好友,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遛狗,生活质量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在国外,“钟摆族”早就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坐火车到另一个城市上班”、“周末到郊区过两天”,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在英国利兹居住,在利物浦上班,每天搭乘火车上班是件很平常的事,一般不到一小时就能到达目的地;在美国纽约同样如此,在曼哈顿上班,住在纽约城东北面的小镇诺沃克,两地距离约80公里。
逐渐向郊区拓伸,已经成为了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各类卫星城、卧城、新城以其相对较好的居住环境和逐渐完善的治安、医疗条件,吸引着越来越多人趋之若鹜。
生活在别处
在北京上班的小李,最近把买房的地点锁定在了天津。“如果坐京津高速铁路,从北京到天津,只需要半小时就到了,比某些京郊住宅小区还要快呢!”
“工作在北京、吃住在天津”,这样的生活状态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成为了现实。北京人盘算着到天津购房,隔三差五来天津听段相声;而天津人不但盯上了北京的就业机会,而且周末还能到北京购物,或者来北京看场先锋话剧。
“钟摆族”的出现,与大批城市群推动“一小时生活圈”的趋势息息相关。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城际高速公路、轻轨、城市公交车等交通网日益完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断缩短的城际时间链条,使我们选择居住地的范围极度地扩张,也让双城生活具备了现实的基础。
对于许多深圳和香港居民来说,双城生活模式并不陌生。香港本地高昂的房价,让越来越多的香港人过关到深圳购房,五天在香港学习、生活,周末两天在深圳居住、休闲,这就是香港居民口中的“5+2”双城生活模式。
城奴、房奴们的反叛?
换一个城市,对许多人来说,更多的是提供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当越来越多的人背负着大城市高房价的枷锁、被束缚在某一座乏味的城市时,“钟摆族”们选择了主动跳脱,改变居住地点、调节生活节奏、体会不同的城市风情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这些满足的感觉足以让人忽略交通和时间上所付出的成本和一切不便利。
有人形容说:“钟摆和生命一样都只是一个过程,既然往返反复是难改的事实,那就让我们尽力使其间每段时间都变得丰富,让生命在过程中体验快乐。就似西西弗斯般,虽每天要推着注定会滚下山的巨石,但依然满怀希望。”
这也许正是作为“钟摆族”的意义所在。
(付鹏摘自《环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