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天国举行婚礼(上)

  • 来源:章回小说
  • 关键字:天国,婚礼
  • 发布时间:2011-07-27 13:10
  楔子

  太平天国后期,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浙军和李鸿章的淮军联合作战,太平天国在江南的各座主要城市都被轻易攻下,如苏州、杭州、湖州等。淮军提督程学启率一万三千淮军攻取太平军十万重兵把守的苏州,兵不血刃,擒杀太平军苏州八员王将。苏州平定后,淮军乘胜分兵攻取常州和嘉兴。程学启奉命攻取嘉兴。嘉兴城墙低矮且无险可守,程学启原本以为率得胜之师,嘉兴唾手可得。想不到围城近两个月,损兵折将,不能近城一步。后在英法炮队的支持下,终于轰塌城墙。就在城破之时,这位勇冠三军的淮军悍将,竟然伤于一名弱女子之手,不治而亡。

  一、英娘的婚事

  清同治二年,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1863年),曾国藩的湘军主力将天京围得铁桶一般。这时,天京城里享尽荣华富贵的天王洪秀全已经病入膏肓,便下诏召镇守苏州的忠王李秀成回京勤王。

  李秀成在苏州有二十多万人马、能征惯战的大将百余员,仅受封王号的将领就有慕王谭绍光,纳王郜永宽,比王伍贵文,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嘉等,还有天将朝将数十人。但李秀成知道,这些王将除了慕王是广西出来的老兵,其余几位都是半途加入的,内部矛盾重重。自己在苏州还能镇住他们,自己这一走,按理,就是排名在前的慕王为苏州主帅,但慕王年纪最小。谭绍光十三岁那年在广西桂平随父亲加入太平天国后,父亲不久就阵亡了,当时谭绍光是孩儿兵,忠王就把他留在身边,因作战勇敢,深得忠王和诸王妃喜爱,便将三女嫁给了谭绍光。当时谭绍光的职衔是宿卫天军主将,封建天义。太平天国自王侯以下,还创有五等世爵:义、安、福、燕、豫,各冠以“天”字。谭绍光随忠王直入浙江,攻下湖州后,杭嘉湖地区军事平定,谭绍光因功被天王加封慕王。

  忠王心里忧虑,自己走后,慕王能不能和诸王齐心协力,守卫苏州?但天王的诏令又不能不奉。临行前,他召集诸王以及几位天将开了一个会,先介绍了天京的战况,然后宣布,由慕王代行苏州留守,要诸王和各位天将全心合力,协助慕王。见诸王唯唯诺诺,李秀成双手一拱,道:“各位王弟,苏州城是天京南门屏障,就拜托各位了!”

  诸王将散去后,李秀成回到后堂,几位王妃已经打点好细软,在等候他了。李秀成让大家上马车,忽然,李秀成喊住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英娘,你就留在忠王府吧!”自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洪秀全封了无数王爵,并把一些年轻女子赏赐给诸王为妃,有时一下子就赏赐某个王三个四个王妃。李秀成封忠王后,天王前后赏赐了他十多个王妃,其中一个,就是英娘,当时才十四岁。忠王不忍将这个比自己小了二十多岁的小女孩纳为王妃,便认她做了义女,随忠王姓了李。李秀成有四个儿子,四个女儿,但长子次子都没成年就夭亡了,三子在忠王营中担任运粮官,四子留在天京。忠王长女夭亡,次女金好嫁给了太平军中的英国人毕尔斯,三女金妙嫁给了当时的建天义谭绍光。英娘作为忠王义女,忠王的意思,准备把她嫁给麾下的大将。忠王麾下,比较著名的将领有十一太保,只有四太保蔡元隆和么太保廖发寿尚未娶亲。因十一太保经常和忠王一起商谈军事,英娘和这些比她大了几岁的战将都很熟,她知道,蔡元隆和廖发寿对她都有意思,这内中当然有两个原因,一是英娘长得貌美如花,二是若能成为忠王的乘龙快婿,将前途无量。

  忠王也知道蔡元隆和廖发寿都对英娘有意思,其实,他对麾下的蔡、廖两人都极器重,但两人相貌脾性各异:蔡元隆长相英武,口齿伶俐,被誉为“军中韦陀”;而廖发寿其貌不扬,语言木讷,且头顶无发,天生秃顶,只有后脑留着长发,浑号“廖秃子”。忠王最后还是让英娘自己决定,英娘当然是选择了蔡元隆。

  于是,忠王做主,把英娘许配给了十一太保之四蔡元隆,因战事频繁,还来不及为他和英娘举行婚礼。忠王知道委屈了廖发寿,便在军事上对他委以重任,让廖发寿镇守嘉兴,并几次为廖发寿提过婚事,但廖发寿太过自卑,说了几次,廖发寿都拒绝了。按太平天国的规矩,封王以后,诸王可在驻地修造王府,天王还会赏赐王妃,但到天国后期,天王滥封王爵,大大小小到底封了多少王,天王自己也搞不清楚了,后来干脆在“王”字上面加个“小”字,通称为“列王”。据后人统计,天王总共封了两千七百多位“王爵”,忠王许多部将后来大都封了王,成了和他平起平坐的王爵,比如部下十一太保,后来都封了王,他要调动也成了一大难题。因为天王怕各王拥兵自重,规定各王之间不受约束。而天王当然也没有那么多的“王妃”用来“赏赐”了,所以廖发寿的婚事也成了忠王的一桩心事。

  英娘道:“父王,我要跟你一起到天京去!”

  李秀成道:“傻孩子,天京被清妖围得铁桶一般,父王这一去,凶吉难料,你还是留在苏州吧!”见英娘有些不舍,李秀成道:“等父王率大军解了天京之围,一定要回苏州的,到时找个空隙,把你和荣王的婚事办了!”

  英娘毕竟只有十七岁,提起婚事,荣王那英俊的面庞在眼前闪过,脸上露出一丝红晕。

  其实,李秀成心里明白,眼下太平天国虽然在江南各地还有几十万大军,但各王之间相互猜忌,而天国的祸根主要就在天王身上。

  临走,李秀成把一把精致的短枪送给英娘:“英娘,这把毛瑟枪是父王庚申十年三月在杭州城大战清妖的时候,斩了浙江巡抚罗遵殿,从他手里缴获的,送给你防身吧!”李秀成留下十万人马守苏州,自己率领十二万精锐,驰援天京。慕王谭绍光送李秀成出胥门,到城门口,李秀成望着稚气未脱的爱婿,故作轻松地道:“慕王,你回城去吧!”

  谭绍光道:“父王,保重!”

  李秀成道:“保重!”便挥手一鞭,双腿一夹,菊花骢长嘶一声,朝前奔去。

  慕王谭绍光临危受命,便在盘门以北,东到娄门,建筑了几十座营垒,并附墙挖地,上面覆盖木板,铺上浮土,以避清兵的火炮。又在娄门外用巨石修筑长城,居高临下,以抗击敌兵攻城。

  这时,李鸿章的淮军也没闲着,他为了切断天京和江南各州的联系,派重兵围攻天京南大门苏州。除了淮军宿将刘铭传、郭松林,还调来了戈登统领的英国“常胜军”洋枪队。

  但苏州在慕王谭绍光的防守下,固若金汤,慕王还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出奇兵奔袭上海,迫使李鸿章分兵救上海,减弱了围攻苏州的兵力。

  李鸿章见苏州屡攻不下,且伤亡惨重,只好调刚刚攻克昆山的悍将程学启助攻苏州。

  二、悍将程学启

  程学启原是太平军的将领,安徽桐城人,其母早丧,和小妹云琅由族人程惟栋之母养育成人,从小不喜欢读书,却喜欢谈论用兵打仗的事。清咸丰三年(1853年)十月,太平军攻占桐城地区,开辟皖江之地。程学启的父亲见太平军势大,便劝程学启投入太平军,程学启便投在太平军陈玉成军中。陈玉成见程学启英勇善战,便提拔他当了军中将领。陈玉成带兵离开安徽时,让他留下来协助大将叶莱云镇守安庆。叶莱云非常赏识程学启,把他视做主要助手,几乎是言听计从,叶莱云还做媒,把姨妹高莺莺许配给程学启为妻。一年后生有一子。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率湘军分水陆两路围攻安庆。程学启受命扼守安庆北门外石垒,屡挫湘军攻势。

  曾国藩见几次攻打石垒不克,心急如焚,便和曾国荃商议:“石垒是安庆门户,如石垒不能克,何时能破安庆?”

  曾国荃忧虑地道:“为破石垒,我军已损十之三四,如再拖延,只怕湘军主力要尽殆于此了!”

  谋士孙云锦道:“大帅,那石垒修筑得极为牢固,强攻恐非上策!”曾国藩道:“孙先生可有破敌良策?”

  孙云锦是桐城人,和程学启是同乡,对程学启的身世为人甚是了解,便道:“在下以为,可招降程学启。”

  曾国藩道:“我看那程学启,极善用兵,若能招降此人,倒不失一良策!”

  曾国荃道:“要他归降,恐是不易!”

  孙云锦道:“这程学启有个妹妹,他三岁那年生母就去世了,兄妹二人为族人程惟栋之母哺养。五岁时,兄妹失散了。程学启对养母极是孝顺,大帅可拘捕程惟栋之母,以要挟程学启来降!”

  曾国荃笑道:“孙先生和那程学启是同乡,难道不了解此人,其凶悍勇猛,好利忘义,岂能为了养母而来投我?”

  孙云锦笑道:“将军所言极是,但将军应该知道,如今大军压境,安庆虽然坚固,亦不能坚持多久。那程学启自投入太平军,至今已八年,曾屡立战功,因不是两广老兵,至今只做到‘天豫’一级,所谓功高赏薄,他心中肯定存有芥蒂。而且其人行事但求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岂肯久居于人下。大帅若能许于高职,归顺大帅对他而言如同新的出路!”

  于是,曾国藩派人抓捕程学启的养母,对她说:“如程学启不归降,就诛杀你的亲子,灭你全家!如程学启归顺,就上奏朝廷,封他为将军!”

  程母听了,吓得连声说,由她去说程学启来降。曾国荃便让程母化装成丐妇,进入程学启大营。见了程学启,把曾国藩兄弟教她的向程学启说了,连声叫程学启救命。

  程学启当然不会为了养母一家的性命而投奔曾国藩,便让养母先去歇息,说和部下商议。

  这时,后营转出一个人来,叫道:“启儿,这么好的机会,怎容错过!”程学启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便道:“父亲,这话怎么说?”

  程父道:“太平军难以成事,还是降大清为上,可保全富贵!”程学启道:“当年不是父亲要我加入太平军的,今天怎么……”程父道:“当年太平军横扫江南,势如破竹,你加入太平军,是为今后着想,如今太平军势力正在逐渐衰退,而曾国藩兄弟的湘军正锋芒毕露。我儿若投了曾大帅,必能得曾大帅赏识!再说,如今安庆时局危险,为个人前途着想,也应投向朝廷!”

  程学启道:“我如今已成家,妻舅岳丈都是天朝大将,若背叛,心中总是有些不忍!”

  程父道:“我小时要你读书,你顽劣不肯,所以不知书中道理。你若投了大清,有权有势,想要什么样的女子没有?大丈夫当断则断,你虽然读书不多,但没听说过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吗!”

  其时,安庆城守将叶莱云得知曾国藩兄弟欲招降程学启,也有所提防,每天派人观察程学启动静。得知有丐妇化装入营之事,叶莱云大吃一惊,便令人拿令箭到石垒,要程学启入安庆城,说有军情商议。

  程学启接到令箭,大吃一惊,知道事发了,如进城,定然性命不保,便一咬牙,持剑进入后堂,残杀了结发妻和年仅三岁的儿子,然后召集手下亲信八十二人,持令箭逃出石垒营,投入曾国藩营中,时为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十九日。

  同年八月一日,程学启引湘军攻下重镇安庆,为清廷立下大功。曾氏兄弟便保举程学启为从三品游击,赐戴花翎,归曾国荃节制。

  咸丰十一年冬,太平军大军戟指上海,曾国藩原想让曾国荃领兵东援上海,但曾国荃一心想攻占天京,以成“不世之首功”,便推托不肯前去。曾国藩当然知道弟弟的心思,只好命学生李鸿章组织淮军增援上海。同治元年(1862年)春节刚过,淮军最早的部队,收编于安徽的民练“树”(张树声)、“铭”(刘铭传)、“鼎”(潘鼎新)、“庆”(吴长庆)四营陆续开赴安庆集训。李鸿章虽然奉命增援上海,但向曾国藩讨要得力将领。其实曾国藩也知道,新建的淮军力量太过薄弱,便答应李鸿章的要求,决定从湘军各部抽调精兵猛将。李鸿章便点名要程学启的“开”字营。

  程学启自跟随曾国荃攻占无为州、运漕镇后,屡立战功,已擢升为正三品参将,并受命自立营头,成立了“开”字营,下辖两营。

  程学启听说曾国藩要把“开”字营转为淮军,连忙到同乡孙云锦处求教。

  孙云锦是曾国藩的谋士,程学启背叛太平军转投湘军,就是孙云锦出的计谋。程学启投入湘军后,孙云锦也对他颇为关照。程学启作战勇猛,但凭的是一股蛮横之力。孙云锦知道他为人聪颖,便教他读兵书,以学习攻战方略。程学启亦把孙云锦当做老师,以师礼待之。

  程学启一见孙云锦,便道:“先生,曾大帅竟然把我‘开’字营转隶淮军!”孙云锦笑道:“湘军转淮军,有何不好?”

  程学启道:“淮军士气低落,而上海乃偏隅死地,我若去,还不是陷入死地?”

  孙云锦大笑,故意道:“人说方忠(程学启字方忠)憨厚,果然啊!”见程学启疑惑地望着自己,孙云锦道:“曾大帅的湘军,都为湘人,方忠所部,均为皖人,且又是反正之人,留于湘军中必受歧视!而李鸿章新立淮军,若论征战,各营自不及方忠,以方忠‘开’字营之勇猛,必能崭露头角!”

  程学启猛然省悟:“先生说得是,想我辈皖人,于湘军终难自立!”

  孙云锦正色道:“方忠,大丈夫当别成一队,岂可俯仰他人!此乃千载难逢的机会,岂容错过!”

  于是,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初七,程学启率部自安庆登船先行东下。曾国藩亲自到码头送行,抚程学启背道:“江南人赞誉张国梁骁勇,我以为,方忠不亚于张国梁啊!”

  从此,程学启成了李鸿章的淮军将领。

  程学启原来和湘军将领一样,对西人的洋枪利器持怀疑和抗拒态度,但李鸿章对西洋的枪炮是赞赏的,他曾责怪程学启和郭松林两人“坚鄙自是,不肯求教”。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战场历练,程学启终于领略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他不仅在每营组成三百人一支的洋枪队,还建立了一支炮队,取名“开花炮队”。从此,“开”字营成为了淮军中最先完成装备更新的劲旅。

  程学启率部赶到苏州,和李鸿章及戈登统领的“常胜军”合兵一处。

  三、阳澄湖密约

  深夜,苏州城里一片寂静,纳王府议事厅里,几支蜡烛闪烁着幽幽的火焰,把宽敞的议事厅映照得忽明忽暗。纳王郜永宽一个人坐在议事厅朝南的木椅上,闭着眼养神。

  其实,这时的郜永宽内心并不平静,天京城被曾国藩的湘军围得铁桶一般,眼看着天国大势已去,苏州城也如漂在风雨中的一叶小舟,倾覆只是迟早的事。

  苏州被围后,驻守嘉兴的荣王廖发寿曾亲自率军救援苏州,荣王还效当年忠王“围魏救赵”解天京之围的战略,命贵王陈得胜、扬王李明成等反攻吴江,以分围苏州之清兵,但没有成功,贵王和扬王还兵败阵亡。

  忽然,亲兵来报:“禀纳王,比王、慷王、宁王及范、张等四位天将来见,正在府外等候!”

  郜永宽不知道这么夜深的时候几位王将来他府上有什么事,便起身道:“请诸位王将进来!”

  比王伍贵文等人进了议事厅,郜永宽道:“不知诸位王弟和天将深夜到来,有何大事?”

  伍贵文四顾众人,道:“清兵攻城甚急,不知纳王有什么办法?”郜永宽苦笑一声,道:“比王说笑了,在下有什么好办法?”

  慷王汪安钧道:“听城外探哨报来消息,李鸿章已调来程学启的‘开’字营,想来又有一场大战在即!”

  见郜永宽沉默不言,宁王周文嘉道:“程学启骁勇,而且还有炮队,之前已大破太仓、昆山等城,如今挟余勇而来,我等如何抵挡?”

  郜永宽道:“那又奈何?”

  伍贵文道:“纳王,虽然浙江诸城还在天朝手里,但于苏州也无助啊,不如献城而降吧!”

  郜永宽皱了皱两道剑眉,道:“李鸿章如何能容得下我等?”伍资文道:“纳王想来知道郑国魁吧?”

  郜永宽道:“此人原是我天国朝将,后随程学启投了清军。”

  伍贵文道:“正是,郑国魁是我同乡,现在是淮军水师副将,前几天偷偷给了我一封信,说戈登的常胜军中有一名军医官,名叫马加尼,是戈登的侄子,他认识纳王的女儿,想娶为妻,如果此事成功,他愿意为我们降清做保人。”

  原来,郜永宽投入太平军前,曾是蕲州城大户,其有一女,名叫郜喜梅,长得貌如天仙,一次偶染风寒,经教堂洋医生马加尼医治后,两人相互仰慕,但没多久,郜永宽投入太平军,郜喜梅和马加尼才断了联系,想不到这洋人到现在还惦记着郜喜梅。

  郜永宽道:“这事恐怕慕王不会答应!”

  伍贵文道:“慕王是广西老兄弟,他自不会投降!”

  这时,慷王汪安钧看了宁王周文嘉和范起法、张大洲、汪怀武、汪有为四位天将一眼,道:“如果慕王不肯投降,不如杀了他!”

  郜永宽道:“这事该如何和淮军联系?”

  伍贵文道:“只要纳王答应了,我们马上和郑国魁联系!”

  其实,郜永宽不知道,伍贵文等人早已和郑国魁暗中串通好了,就在上一天,慷王汪安钧就偷偷出城,和郑国魁、戈登见过面了。他们知道慕王谭绍光是广西出来的老兄弟,是绝对不会投降清廷的,但苏州城中第二位王爷就是纳王了,所以一起来串联他。

  浩淼的阳澄湖,月光如水,一望无际。

  月光下,两艘小船划破水波,慢慢靠拢。一条船上,坐着太平军纳王郜永宽和慷王汪安钧。另一条船上,坐着淮军一品衔总兵程学启、水师副将郑国魁,还有一位特殊人物,竟然是英国“常胜军”统领戈登。

  原来,纳王郜永宽也知道程学启的为人,并不相信他,想啊,他为了背叛天国,投效清廷,竟亲手杀了结发妻子和三岁幼儿,这样的人能信任吗?于是,郜永宽要汪安钧通知郑国魁,他可以和程学启谈判,献出苏州城,但一定要“常胜军”统领戈登做保人,他才和程学启见面详谈投诚条件。

  戈登作保,其实有多种原因:一是戈登的侄子马加尼看中了纳王郜永宽的女儿,几次要戈登成全,戈登无子嗣,便把侄子当做儿子一般;二是在前两次攻苏州的战役中,特别是宝带桥一战,他的“常胜军”洋枪队死伤惨重,他知道,如果照这样的打法,就是侥幸攻进苏州城,他的“常胜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极力劝李鸿章和城中太平军谈判。程学启在前几阵攻太仓和昆山时,也是伤亡惨重,他虽然悍勇,但毕竟是个久带部队的将领,知道这会儿自己的“开”字营虽是得胜之师,但亦成了强弩之末。苏州城墙坚固,若强攻,实在少有胜算,一旦能兵不血刃取下苏州,不失为上策,于是也同意和郜永宽见面。两条小船靠近后,几个士兵将船用绳索系在一起,几个人便商量起来。

  于是,纳王郜永宽和慷王汪安钧代表苏州城里的太平军,程学启、郑国魁代表大清淮军,“常胜军”统领戈登做保人,双方谈妥了条件:由太平军四王四将在第二天陪慕王谭绍光巡视城防时,把他从城墙上推下,然后迎接清军入城。而太平军四王由此分任四省总兵,四将任副将,清军入苏州后,只守苏州东南,西北半城仍由太平军镇守。

  程学启当然知道,如四王四将不反正,苏州城很难攻取,当下折箭为誓,道:“我亦是太平军降将,从今以后,富贵同享,如违约对四王四将不利,死于枪弹之下!”

  郜永宽见程学启为人慷慨豪爽,便也折箭指天发誓道:“我等八人,归顺朝廷,为国效力,若怀二心,死于刀剑之下!”

  双方在契约上签了名字后,戈登作为保人,也签了名。

  四、谭绍光罹难

  第二天一早,慕王谭绍光照例召集诸王诸将,巡视城楼。郜永宽等四王四将紧随慕王身后,想伺机把慕王推下城墙去。一行人来到阊门,望着城外清兵的营帐,慕王道:“诸位王弟,别看清妖阵势威猛,但要破我固若金汤的苏州,那是休想……”

  郜永宽和谭绍光,同为忠王十一太保。忠王麾下著名的十一位战将,以陈坤书为首,其次为:陈炳文、熊万荃、蔡元隆、李昭寿、钱桂仁、陆顺德、李容发、谭绍光、郜永宽,最末为廖发寿。而谭绍光年纪最小,排名却在郜永宽和廖发寿前。

  郜永宽等人诺诺连声,见慕王手扶墙垛,郜永宽向慷王汪安钧使个眼色。汪安钧和周文嘉会意,便踏上一步,借着城头飘扬的大旗遮掩,正要动手,忽然慕王的一名亲兵急急奔来,叫道:“禀慕王……”

  慕王回过身来,那亲兵附身在慕王耳边低声嘀咕了几句,将一封信交给慕王。慕王接过信,眼角一瞄,不由大吃一惊。但很快恢复了常态。他把信塞入袖中,对纳王等人道:“各位王弟,我们回府说话。”于是,一群亲兵簇拥着慕王下了城楼。

  纳王等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得跟在后面,一起往慕王府去。

  原来,那名亲兵告诉慕王,英国“常胜军”统领戈登有一封信要给纳王,但送信人误把信送到了慕王府,信中内容是催促纳王等人尽早动手除掉慕王,献出苏州。

  慕王在回慕王府的路上,心里在急速思考,纳王等八人背叛天国投降清妖,苏州城危在旦夕。但除掉八人的念头在慕王心头闪了一下,很快就熄灭了。因为慕王虽然受命为苏州守城主将,王爵也在八位王将之上,但太平天国后期,天王洪秀全怕诸王拥兵自重,各王之间各自号令,慕王无权号令其他王将。而且苏州城里号称十万人马,实际上能征战的只有八万余人马,而八位王将手上有六万之余。苏州阊、胥、盘、齐、娄、葑等几座城门,八位王将负责守卫十之有八,凭慕王的一万余人马,硬拼起来,根本不是八位王将的对手,而且城里一乱,城外清军正好趁机攻城。于是,慕王想和他们一起回到慕王府,向他们晓之以理,请他们顾全大局,同心协力,一起守卫苏州。

  一行人回到慕王府,慕王朝南坐了,纳王等八人也分两边坐了。

  慕王道:“各位王弟,我知道苏州城外清妖重兵围困,但只要我们同心协力,苏州是能保全的……”

  慷王汪安钧哼了一声,道:“天京危在旦夕,保全一座苏州城又有何用!”

  慕王道:“天京有忠王在……清妖万难破城……”

  慷王打断慕王的话,道:“想当年东王、翼王比忠王骁勇如何?还不是被天王杀死的杀死,逼走的逼走!”

  纳王接口道:“是啊,自从占据天京,天王从没踏出过王宫一步。天王在王宫里都做了些什么?每天除了吃喝玩乐,就是广选美女,还有就是宠信洪仁达这类奸诈小人,竟然让这些小人掌握天国大权,残杀忠心耿耿的兄弟,这天国还有希望吗!”

  慷王道:“天王无道,奸佞当朝,忠良受屈,还不如投了大清,也好谋条出路!”慕王怒道:“胡说……”

  慷王见慕王发怒,便朝纳王看去,见纳王微微点头,便猛然拔出剑来。慕王见状,喝道:“你想干什么?”

  汪安钧心一横,一剑向慕王刺去,慕王想不到汪安钧竟敢向自己下杀手,措手不及,被一剑刺中前胸,当下鲜血飞溅。慕王忍住痛,抽出长剑,但已没了还手之力。那汪安钧踏上一步,又一剑刺到,慕王大吼一声,仆倒在案上。慕王身后站着四名亲兵,他们也没想到慷王会向慕王痛下杀手,见慕王中剑,连忙拔出佩刀,但这时纳王等人早已拔出佩剑扑了上去。

  汪安钧一咬牙,一把抓起谭绍光的头发,一剑砍下首级。

  纳王踏上一步,从慕王衣袖里搜出那封戈登送错的信,那信早已被鲜血染红。

  五、小妹程云琅

  纳王等八人调集人马,包围了慕王府,把慕王的亲信一千余人全部斩杀,然后携慕王首级,大开苏州城门,到清营投诚。

  程学启验看了慕王首级,连忙禀报李鸿章。李鸿章得知杀了慕王谭绍光,当即命程学启率军进入苏州城。

  郑国魁的二营率先进入苏州城受降,然后程学启亲自进城安置防务。

  按当初程学启和纳王郜永宽的约定,西北半城仍由太平军据守,李鸿章的淮军只接替苏州东南半城的防守。程学启一进苏州城,不由大吃一惊,他发现,苏州城里尚有太平军不下十万人,库存粮草,可支五六年之久,心中不由暗叫侥幸,当初如不采用招降之计,一旦开战,不知什么时候能踏进苏州城。

  其实程学启心里知道,按自己在阳澄湖和八名王将的约定,要晋封他们四位总兵,四位副将,而且索要的都是实职,湘军和淮军中诸将大都为记名官职,实缺很少,八名降将索要各地实职,不要说李鸿章,就是军机处也是无法办到的。而且这八位王将还指定要到某省任职。当时,也是为了招降着想,他才答应了,现在郜永宽等人报上来讨封的将领名单,就有两千余人,要实际操作起来,确实有点难了。

  如果失约,苏州城实际上还是控制在这八名降将手里,一旦太平军这八位王将反水,自己的一万余人马都是刀下之鬼!

  其实程学启心里还有些嫉妒,想当初,自己杀妻灭子,反出安庆,并率先攻克安庆,也只得了个从三品游击之职,如今这几个家伙,竟然一开口就索要正二品实职。

  于是程学启心里暗暗萌生了杀机。但他表面上却不动声色,接过那份两千余人的讨封名单,道:“我这就上报抚台李大人,请李大人上呈朝廷,等候批文!”

  李鸿章见程学启兵不血刃,收了苏州城,不由大喜。当晚,正在灯烛下撰写向曾国藩呈报的战报,亲兵来报,说程学启求见。李鸿章不知道程学启深夜求见为了什么,忙让他进帐。

  程学启向李鸿章禀报了苏州城里的状况,李鸿章也感到棘手。他当然知道,这总兵、副将的官衔他是请不来的。自己根本没有权封他们,他只有保举的权,况且还有那份两千余人的讨封名单。但如不答应封赏,这十万虎狼之师顷刻必反,李鸿章思吟再三,也没有好的办法。见程学启一双鹰鹫般的眼睛看着自己,便问道:“莫非方忠已有主意?”

  程学启道:“标下有一计,可使苏州平安无事!”李鸿章道:“噢,方忠你说!”

  程学启一双眼睛眨了眨,扬起右手,用力往下一劈,做了个斩杀的动作。

  李鸿章吃了一惊:“方忠此举不妥,杀降不祥,为军中忌讳,再说,也坏了淮军名声!”

  程学启道:“今苏州城中,长毛能战者十倍于我,粮粟能支五年之久,淮军虽然进城,如这八人一旦反水,不消一个时辰,就能将我军聚歼,然后其闭城坚守,我军攻伐,没有三年绝不能下,徒多杀士卒、胁从之民及无辜者。如今诛八人而保全数百万生灵,那是万全之策!人责鬼谴,标下承当。大人如不从标下,那就请大人自己处置吧,标下再不敢理淮军战事了!”

  李鸿章想不到被程学启将了一军,但他心里也害怕,一旦苏州反水,这十万虎狼之师他也确实无法处置。更有那程学启,原来也是从太平军中反叛过来的,若把他逼急了,谁又能保证他不再次反叛!想到此,李鸿章不由打了个冷颤,当下沉吟道:“既然如此,任你为之,千万别误了大事!”

  程学启怕八位王将起疑,便在副将郑国魁的大营设宴,还特地请了“常胜军”统领戈登作陪,说李鸿章李大人要为降清的将领庆功,并颁发顶戴花翎。恰巧戈登接到上海领事馆的信,要他到上海有事商议。

  程学启来到郑国魁大营,见郑国魁在指挥部下张罗庆功宴,便径自来到后营,在郑国魁的帐中休息。刚在那张虎皮椅上坐下,便觉得一阵倦意袭来。自苏州城中纳王等八人杀了慕王谭绍光献城,已经三天了,这三天,他还没有好好地休息过。他疲惫地闭上眼睛,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便出现在眼前。

  “云琅……小妹……”

  十二年前,太平军攻取安徽桐城,清兵溃逃时,他和小妹云琅在战乱中失散了,这么些年来,他虽然四处打听,但一直没有下落。程学启记得,失散时,小妹手上戴着一只洁白的玉镯,那是母亲临终前戴在小妹手上的。

  母亲临终时,小妹云琅三岁,程学启已十九岁,母亲拿出一对洁白的玉镯,一只戴在云琅右手上,一只戴在程学启左手上,桐城乡俗,戴手镯为男左女右:“学启,你已经成人了,一定要照看好云琅……”母亲临终前的话,时不时在程学启的耳边响起,但如今小妹不知流落何方,更不知是死是活。

  “禀大人,李抚台李大人到了!”一名亲兵来到门口,向他禀报。

  六、诛杀八王将

  程学启和李鸿章约定,等李鸿章向八名降将授了顶戴朝服以后,李鸿章便借机离去,剩下的事就由程学启来完成。

  四王四将兴冲冲地出了苏州城,来到郑国魁的大营,只见正中那把虎皮交椅上,坐着李鸿章,下面依次坐着程学启、郑国魁、何安泰等主要将领,右面依次置有八把交椅。八人抢上几步,跪下齐声道:“参见李大人!”

  李鸿章笑道:“八位将军请起!”八人又齐声道:“谢李大人!”李鸿章道:“八位将军,为朝廷立下大功,本督已上奏朝廷,按八位将军所请,升任总兵和副将之职!”说着,一挥手,后堂出来八名亲兵,各人手捧一套簇新的顶戴朝服。李鸿章道:“从今天开始,八位将军就是朝廷命官、带兵将领了,希望能同心合力,为国建功!”

  八人拱手道:“谢李大人提携之恩!”便接了顶戴朝服。

  正在这时,一名亲兵来报:“李大人,朝廷圣旨到了!”

  李鸿章便道:“请程将军陪八位将军喝庆功酒!”

  八人齐声道:“谢李大人!”

  李鸿章便在几名亲兵的簇拥下,出了郑国魁的大营。程学启见李鸿章离开,便让开宴,纳王虽然生性多疑,但这会儿一见那簇新的顶戴朝服,便没了疑虑,不由开怀痛饮,程学启和何安泰又频频劝酒,不一会,众人都有了几分醉意。酒到酣处,程学启猛然一摔酒杯,帐外一阵呐喊,拥进一队清兵,个个手执长矛,朝着右边一排八人乱刺。坐在下首的宁王和慷王等六人还没反应过来,已被刺翻在地。纳王郜永宽和比王伍贵文坐在上首,见帐外涌进一群清兵,知道事情有变,下意识地一摸腰间,才想起因要见李鸿章,都没有带刀剑。情急之下,伍贵文端起面前桌子上一只盛猪蹄的大瓷盆,朝着程学启当头砸去,程学启一闪身,那景德镇出产的大瓷盆从耳边飞过,汤汁溅了他一脸。

  就在这一刹那,一名清兵的长矛刺进了伍贵文的前胸。伍贵文双手紧紧握住长矛柄,厉声吼道:“程学启,老子到阴曹地府也要来找你算账……”

  纳王郜永宽想不到程学启说翻脸就翻脸,当下跳起身,但两名清兵的长矛同时刺到了面前。郜永宽双手一挡,想捏住长矛,但锋利的长矛刺穿了他的手掌。郜永宽后退几步,后面的清兵趁机将长矛刺进了他后背。郜永宽已说不出话来,一双暴突的眼睛只是紧紧盯着程学启,射出两道骇人的光。

  不一会,太平天国昔日的八位王将便横七竖八倒在了大帐里,殷红的鲜血染红了八件来不及穿上身的朝服。此时距他们刺杀慕王谭绍光仅仅三天。程学启率领大队清兵,提着八人的脑袋,进了苏州城,包围了太平军营地,大叫道:“你们的四王四将均已伏法,你等快快放下兵器!”

  众人见了四王四将的首级,虽然人多,但群龙无首,只得放下了兵器。程学启便将手无寸铁的太平军分开关押,然后按四王四将呈上来讨封的名单,将两千余名带兵将领全部逮捕斩首。

  太平军群龙无首,程学启便将老弱残兵遣散,其余士兵分散编入各营,于是,程学启完全掌握了苏州城。

  李鸿章同意程学启诛杀八人,也是迫不得已,但他没有想到程学启竟然杀掉了两千多人,不由又气又急,气愤地道:“你方忠也是个归降之人,怎么这样心狠手辣!”

  但几天后,李鸿章收到曾国藩的嘉奖,曾国藩对程学启此举十分赞赏,李鸿章才算舒了一口气,便布置淮军,准备分兵攻取嘉兴、常州等城。

  想不到,李鸿章和程学启正在整顿军马的时候,有人寻李鸿章报仇来了。原来,当时阳澄湖上,纳王郜永宽和程学启签署“协议”,这个英国人戈登是做了担保人的,也在契约上签了名字的,纳王献城后,马加尼就按中国的风俗,向郜永宽下了聘礼,便以郜永宽的女婿自居。现在李鸿章和程学启违约杀了郜永宽等八人,那郜喜梅得知父亲被杀,便用一把剪刀割断了自己的咽喉。

  正在准备婚礼的马加尼见未婚妻自尽,悲痛欲绝,便向戈登哭诉。

  李鸿章为苏州反正的四王四将庆功,原本戈登也要参加的,刚好上海领事馆有事,他便离开苏州到上海去了。但戈登想不到李鸿章会杀降,还害死了侄儿的未婚妻,当下勃然大怒,便提了一把短枪,闯进李鸿章的大营算账。李鸿章得报,早躲了起来。戈登找不到李鸿章,便找程学启,但这时的程学启也躲得不见了人影。

  其实戈登心里明白,要不是四王四将反正,杀了慕王谭绍光,凭当时清军的兵力和他的“常胜军”,要攻下苏州城,那是不可思议的。他特别敬佩谭绍光,那次,他率领“常胜军”配合李鸿章的清兵攻苏州城外的栅堡,当攻到栅堡垒跟前时,只见太平军一名青年将领,赤着双足,挥舞一把长枪,好像一头雄狮,接连枪挑了几名清兵。后来,戈登才知道,这位赤足奋战在最前线的青年将领,竟然是慕王谭绍光。戈登评价谭绍光:“勇猛如雄狮,从不向强敌示弱!”如果真的要强行攻打苏州,不知道要损伤多少人马!而李鸿章和程学启身为朝廷大臣,带兵将领,竟然背信弃义,杀害降将!

  李鸿章见戈登认了真,连忙托人找马加尼,答应帮他另外物色一名大家闺秀,并答应把南京的金陵机器局交给马加尼主持,才把这件事给摆平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