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师(上)
- 来源:章回小说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民办,教师,寒假,下酒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7-27 13:15
第一章 八年一梦
2000年放寒假这天,孙校长说:“柴华,老叔想去你家喝杯茶水。”柴华实心实意的说:“喝酒,都去,叫俺媳妇杀只小公鸡,酸菜炖粉条。”月亮川小学七名老师兴高采烈有说有笑地推着自行车进了柴华家的院子。
柴华的媳妇沈萍尽管对丈夫这种先斩后奏往家带人的习惯心有不满,家中没有事先备下酒菜,也只是趁人不备,偷偷瞪眼柴华,还是杀了一只红色鸡,又加个菜,土豆片炒干豆腐。当她屋里屋外添菜热酒听孙校长话里话外透露,开春开学民办老师全都转正时,乐得如十八九岁的女孩一样眉开眼笑,殷勤地沏茶倒水,后悔没把留给孩子的鸡蛋和窗台上移栽的蒜苗割一把炒一盘端上来。
酒足饭饱,大家都心满意足乐哈哈地散了。
柴华听到民办老师转正的消息,像被打了一针兴奋剂,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八年,干上民办老师八年啦,盼望的就是这一天。就像农民老大哥春耕夏锄盼到老秋有个好收成,婆婆娶了儿媳盼着早日抱白白胖胖的大孙子一样,哪一个民办老师、乡下“高级知识分子”,能不眼巴巴地渴盼转为正式挣国家薪水的人民教师?
看着透过窗帘照射进来的寒冷的月光,柴华的意识流倒回八年前……
1992年夏末,柴华高考不中名落孙山。当时,父亲是村支书,舍得花钱,鼓励儿子复读。柴华没有信心,不想再参加高考,宁愿回乡务农。为了儿子十年书不白念,不下庄稼地,社会经验丰富的父亲,揣一千块钱跟乡长“套近乎”,拿到考题范围里的重点中重点,柴华顺利地以第三名成绩考上民办老师。没有社会阅历的柴华自以为是高中毕业生靠真才实学考取的呢。其实百姓心里都明镜似的,三十七名报考者,被录用的五个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乡村干部子弟。所谓考试,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如果公平竞争,柴华有实力考取,如果不公平,父亲“不明白”,柴华有实力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柴华前脚走出中学校门,后脚迈进月亮川村小学,由学生摇身变为老师。民办老师在乡村可是香饽饽,文化知识的象征,体面优越,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不用下田耙垅,不用汗珠子落地摔八瓣,年终拿工资。一个一表人才细高挺拔的未婚小伙子当上民办老师,父亲又是村支书,况且家境殷实,瓦房四轮车羊群都有,十里八村的女孩子春心荡漾不错眼珠地盯着。柴华上班不几天,就有登门提亲的。
跟他一同上来的民办老师、乡里副书记的女儿,逢开会学习,总往柴华身边坐,暗送秋波,含羞带笑。父亲相中人家的背景,柴华死活不干,姑娘背景不错,一般人巴结高攀不上,但模样实在不敢恭维,长得干干巴巴,黑不溜秋的,像冻梨蛋子。他心高气傲,小个小眼睛的看不上;长得胖,长得黑,相不中。秋天,柴华初中同学小北沟村沈萍的父母托人提亲,柴华点头应允下这门婚事。沈萍身材纤秀,亭亭玉立,白嫩细润光洁的脸蛋像初放的花蕊,大眼睛水灵灵毛嘟噜的迷人。柴华于收获季节收割爱情,心甘情愿忙三火四地走进婚姻殿堂。新婚像蜂蜜拌白糖一般幸福甜美。
柴华喜欢自己的教书工作,喜欢瞪着双眼渴求知识的孩子们。他像位大哥哥一样呵护关爱自己的学生。同学们喜欢听他讲课,下课了欢天喜地地跟他玩耍,丁点不存在陌生隔阂惧怕。他认真备课,批改作业,为增加文化修养,扩展知识层面,参加高师中文函授学习,每次去县上,宁肯省饭钱,非买本喜欢的书回来。不到两年,他成了全乡最有水平的民办老师。中心校几次组织教师听柴华的课,连老教师都心服口服。柴华是乡里教育界的样板。他的硬笔书法和教学论文获过县教委一等奖。
历年教师整顿中没有柴华,民办转正名单里也没有他,他不够线,挣事业费晚,教龄短,资格浅,还得熬,转正的梦不是想实现便能实现得了的。
八年过程中,柴华做了父亲,孩子现已六岁。因为弟弟结婚,他和妻子女儿从家里分出来,顶门立户单过,种地在一块。三十亩地沈萍侍弄,柴华锹镐不摸油瓶倒了不扶,一门心思当“孩子王”。苦点累点穷点,夫妻俩无怨言,只期盼早日转正。眼看就要转正了,柴华乐得一夜没睡,骑毛驴吃馅饼,乐颠馅了。
乡里一二把手都坐在主席台上,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柴华跟身边老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用目光交流,暗想民办转正的事板上钉钉了。
中心校长讲了一系列教学上的事儿,文教副乡长总结全年工作并宣读优秀教师名单。柴华上台领了二百元奖金和证书。这一项之后,主持人说:“下面请乡党委书记传达龙江县委文件。”
“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为了减轻农民负担,适应税费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体制必须顺应时代进步而进行改革……”
柴华用手按按“突突”直跳的心口,等待下文,下文一定是民办老师转为公办教师,他心里私下断定。
“在农村中小学采用民办教育,录用民办老师的体制是一个时代的需要,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需要,民办老师将退出时代舞台,民办教育将成为历史。因此,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决定:凡龙江县各乡镇中小学民办老师全部辞退……”
会议室顿时开锅了,议论声、嘈杂声响成一团……
“点低,赶上社会发展,操,被一刀切了。”有的骂人。
有的喊叫:“瞎鸡巴改,咋不往转正改呢,要知道不给转正,早不干了!”
“不转就不转呗,连民办也给拿下了。”身旁一位女老师发牢骚。
柴华只觉得后脑勺像被十八磅重锤猛击一下似的,“嗡”的大了。以后乡长说的什么“民办老师为农村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教育工作奉献了青春和智慧,乡里给下岗民办老师按教龄每年补助二百元”一些话这耳朵听那耳朵便冒了。他像丢了魂,害了大病,眼冒金星六神无主,咋走出的会议室都不知道,蔫蔫巴巴不声不吭地推着车子往家走。
以柴华的思想觉悟能够理解一刀切。几年来,先后无数次整顿过民办教师队伍,有人被整顿下去,也有新的知识青年上来,就像割韭菜,割一茬长一茬,有权有势的依然任教,当然,依然任教的也有无权无势却优秀的。柴华是两种情况都具备。但这次,别管是谁,只要你是民办,统统一刀切下。既利国,国家教育得以长足发展;又利民,减轻民负,农民才能建设新农村。话是这么说,大道理也懂,但具体落到个人头上,心里老不是滋味,转正的梦想像肥皂泡泡,破了灭了。失落感、掉价感一齐袭上心头,由一个知识分子一下子变为种田农民,掉毛的凤凰不值笨鸡价钱,他愣神了。
走上村北山坡时,看见梁老师的媳妇领着二儿子二强在地里拣柴火。柴华不敢告诉梁大嫂民办老师被一刀切的事。雪路上,二强前边拉,母亲后边推,车子“吱吱”叫唤。柴华的心情更加沉重起来。
唉,有谁能同情民办老师,特别是被一刀切的民办老师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将成千上万的民办老师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甩在二十世纪,今后他们的命运将会是怎样的呢?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生活呢?……
第二章 乐果中毒
柴华无精打采地走进家门,不知如何开口,更没有勇气告诉妻子自己被一刀切了。他一头栽到炕上。沈萍见丈夫脸色不好,以为他又喝过量了,没有忙着追问转正之事,她心底蛮有把握呢。
早上,丈夫上乡里开会去了。沈萍看邻居王二才媳妇洗衣服,本来不愿跟王二才媳妇同一天洗衣裳的她,临时决定也洗衣服。心想:别看你一洗三绳两绳的晾,自家三口人才不满一绳。王二才农忙种田,农闲倒腾马牛狗羊,有钱,二才媳妇随便买衣裳,稀罕啥买啥,啥流行买啥,可腰跟水桶似的粗。自家丈夫是个民办老师,一年才挣三千多元钱,还不是现钱,得叫户,猴年马月三春八夏能到手都说不准。自己舍不得也没余钱买喜欢的、上点档次的衣服。但今天,跟你比的不是衣服,是丈夫,俺家孩子她爸立马要转正、成国家的人了,一个月两千多块工资呢,还有劳保,你家二才不过是农夫加贩子。洗,洗完还包饺子,心里暗下决心:腊月弟弟结婚,说啥也要买套贵的衣裳。
“洗衣裳哪?”王二嫂问,“平时不都是柴华帮你洗吗?”
沈萍漫不经心,有一搭无一搭地回道:“去乡上开寒假会去了,听说民办要转正,今天兴许有准信儿呢!”
王二嫂大惊小怪:“哎呀妈呀,那可就是国家干部了,铁饭碗了,工资高不说,退休还给发呢!得包饺子,好好高兴高兴!”
“嗯哪,包饺子,韭菜鸡蛋多放肉。”沈萍心花怒放喜上眉梢。
柴华一进屋里,一股韭菜鸡蛋的鲜香扑鼻而来。屋外冰天雪地,太阳落山寒气逼人,冻得人的手脚跟猫咬似的,屋里却热乎乎,火墙和炕面烧得烤人。移栽的一盆大葱一盆蒜苗生长茂盛,嫩叶翠绿,新鲜诱人。窗花结了又化,化了又结,裂变成美丽的几何图案,女儿星星歪头看稀奇。
“你烧水下饺子,我去喂猪。”沈萍说。等她喂完猪回来,见柴华还趴在炕上,问:“咋不烧水呢?”
“我不吃了,被一刀切了。民办老师全撤了,这是奖金。工资和下岗费没现钱,下账了。”柴华耷拉着脑袋,不敢直视沈萍热盼的目光。沈萍一屁股坐在炕沿上。早上她高兴得像沸腾的开水,现在倒好,白盼了,别说转正,连民办都给撸了,彻底报废,一凉到底,冻成冰砣砣了。“你不吃也得烧水呀,俺娘俩还饿着肚子呢。”
柴华心情烦躁:“不烧。”
沈萍一下急眼了:“不烧水,谁也别吃!”一挥手,一盖帘饺子扣到地上,吓得女儿“哇”的一声哭着扑进爸爸的怀里。
晚饭谁也没吃……
转正的梦想还没来得及实现,却结束了八年民办老师生涯。柴华窝在家里像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似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进,他哪里知道,等待他的生活是他在教科书中找不到的——小学的教科书上没有,中学的教科书中没有,连大学的教科书里也没有……
王二才和柴华是同村打小一起长大的伙伴,柴华分家单过后又是邻居。二才宽慰柴华说:“看你不玩扑克不打麻将,不如骑我摩托,我给你拿本钱,下屯收大鹅收鹅毛收皮张,一冬一春不少挣。”沈萍附和:“可不,小弟结婚,随礼还没钱呢,再说,人多百众的,我连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别看柴华当老师讲课呱呱叫,让他干小商小贩,蒙门。诚实,不会用秤杆子掀人;厚道,他自个不掺假以为别人也不掺假,人家大鹅喂饱了,往鹅毛里掺咸盐掺白糖他都看不出来;仁义,一次遇到一家马得急症死了,卖马皮,他给七十块,那妇女哭成泪人,央求多给点,他心一软,拽出一张老头票,回来卖八十,赔二十。沈萍挖苦他:“熊样,还跑买卖呢,把媳妇都得搭进去。”跑了六七趟,分文没挣着,只好拉倒,麻袋片子做龙袍——不是那块料。
一个收玉米的老客雇人装车,柴华发狠要扛麻袋,要挣钱。一麻袋玉米180斤定称,他龇牙咧嘴扛六个,体力不支半道扔下摔个“冒炮”。老板炸锅了:“没弯弯肚子别吃镰刀头,给我收起来。”一起包活的几个伙伴再没让他扛,叫他发肩。之后,没人带他装粮车。
回到家里又遭到沈萍的数落:“种庄稼不成做买卖不会,体力活儿干不动,瓦工木工修车一窍不通,连家里扒炕扎笤帚这些小零活也整不明白。你柴华真是一无是处,白吃饱一个。还才华呢,不如叫废材。噢,也不是废材,两口子晚上睡觉那点活儿,倒勤快,不过,明白告诉你,挣不来钱,别寻思那事。看看二才媳妇吃的穿的,再看看俺娘俩,你一个男人人前也抬得起头来?呼呼啦啦地干了八年民办老师,回头一瞅,一比,生活、经济被人拉老远了。人家王二才家过年三十下晚包饺子干嘣是肉馅的,再看看咱们,啥啥都舔嘴抹舌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巴望转正,跟你享福,跟你风光,这回倒好,要饭吧……”
柴华脸皮薄儿,被沈萍几句话损得脸红得跟巴掌打了似的,沁头闷声不语。
腊月十八,沈萍小弟结婚。柴华两口子为花礼钱意见不一争吵起来。柴华意思是量力而行花二百,沈萍态度是看大姐花多少跟大姐花一样多。
柴华问:“人家花一千你也跟哪?”沈萍不语,她兜里只有柴华的二百元奖金。想当初订婚时,自己相中柴华眉清目秀的模样和民办老师的身份,现在被一刀切了,只剩下模样,不顶吃不顶喝,没钱的日子才真叫人难过。
大姐夫陈大林这二年种地种发了,小舅子结婚上赶着借给一万元不计利息,另外又随一千元份子。自从结婚以来,两连襟到岳父家串门,老丈人总是高看一眼柴华,大林憋一肚子闷气,寻思,不就照我多喝几瓶墨水子当老师吗,这回看老丈爷老丈母娘还另眼看待你不?真就照大姐夫的话来了,柴华走进沈萍娘家里,除老丈母娘外,没有看到别人的笑脸。
老丈爷当着众亲友的面,指使柴华抱柴火烧水。沈萍喊他给亲友点烟划火。小舅子拎来一把大扫帚,让他扫院子。柴华的脸火烧火燎,假如有地缝恨不得钻进去把自己藏起来。陈大林幸灾乐祸,心里那个美呀,美出大鼻涕泡了。
酒桌上,大林咋咋呼呼张罗劝酒。柴华没有酒量,大林双手端杯逼他喝。柴华恳求道:“大姐夫,这些年你还不知道我的酒量吗?二两酒量,再喝就醉了。”大林盛气凌人:“你寻思花二百块钱,喝二两酒就行呀,今天是小弟大喜的日子,咱当姐夫的得多喝点,喜酒不醉!”
沈萍旁边溜缝:“又不是敌敌畏,能药死你呀,跟大伙喝呗!”老丈爷看人下菜碟:“二姑爷儿,陪你大姐夫喝点。”柴华皱皱眉头,面带难色:“我酒量不行,的确喝不过大姐夫。”
陈大林总算盼来翻身解放扬眉吐气这一天了,真假参半地骂骂咧咧:“你不是书教得好,是拔尖人才吗?酒量也该拔尖呀!你不年年是优秀老师吗?酒桌上咋装熊呢?装啥呀,还以为是老师呢?不喝,不喝拉鸡巴倒,没人尿你,下去!”
柴华的脸“腾”的红了,连耳朵脖子都跟着通红。推开碗筷,站起身对同桌的亲朋招呼:“对不起,失陪了。”委屈的泪水在眼圈里打转转。他找到羽绒服,抱起在院子里玩耍的女儿,骑上自行车,空着肚子回家了。老丈母娘和大姨姐两人没拽住。
沈萍是第三天帮着忙完会亲家后回到家的。屋里冰冷没一点热乎气儿,柴华手捧一部厚厚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看,见沈萍进屋,没吱声,仍旧埋头看书。
以往,柴华看书总能得到沈萍的支持,她说,像哺乳期的女人要吃营养的东西奶水才足、庄稼汉子每顿不吃三四个大白面馒头没力气干活一样,一个老师不读书不充电,不是喝大酒就是打麻将能教好学生吗?可眼下,不教书还看哪门子的书,庄稼人看书是不务正业!原本希望丈夫转正成为公家人,自己跟着荣华富贵,回娘家领着丈夫也有面子,这回倒好,一个教书先生顺垄沟找豆包了。一见柴华看书,想起小弟婚礼上让大姐夫瞧不起和父亲嫌她礼随得少表示明显不满,气就不打一处来,怒火熊熊燃烧。她劈手夺下书,随口骂道:“摆啥文化人的臭架子,还是寻思寻思这日子咋过吧,看那破完玩意儿顶饭吃当钱花呀?”一把手抢下来不算,又上来一只手,双手较劲用力,把一本《平凡的世界》撕得稀零碎。
柴华心疼书,发火道:“没文化,你是泼妇啊?”
“对,没文化,泼妇,可我会点籽,会铲地割地,你能吗?还指望你出息,寻思你是个凤凰,没想到落配凤凰不如鸡,俺娘俩跟你算倒八辈子大血霉了,连一千块礼钱都花不起!”沈萍呜呜地哭起来。
为了避免争吵升级,柴华抱着女儿去父亲家,躲开了。沈萍越想越憋屈,进仓房摸起夏天喷绿豆剩下的乐果,喝糖水一样咕咚下去……幸亏王二才媳妇好串门子,她一脚门里一脚门外迈进里屋时,闻到一股呛鼻子的乐果味。炕上,沈萍口吐白沫,脸色煞白,疼得翻身打滚,爹一声妈一声地叫唤。炕梢扔着乐果空瓶子。二才媳妇转身跳墙喊自家玩麻将的人:“沈萍喝乐果了,快救命啊!”
王二才一听,推倒麻将,连桌上的钱都没顾收拾,分派人:“找柴华,上医院!”他跑进屋,抱起沈萍就往出跑,说,“媳妇你还愣着干啥,快上车,接着。”柴华箭打似的跑回来,说要带钱,二才一挥手,“走,我兜里有。”又往卫生院打电话:“有个喝乐果的,往你们那疙瘩送呢,快做抢救准备!”
柴华抱着沈萍,摇晃呼唤,带着哭腔:“萍,萍,你咋这么傻呀,喝乐果干啥呀……”
第三章 外出打工
和柴华沈萍夫妻陷入冷战一样,民办老师梁长福家原本就不平静的生活再次掀起波澜……
五年前,月亮川小学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县的新闻。
那是开春种地时的一天中午,教导主任梁长福从学校厕所出来,看见一辆马拉水车狂奔着闯进学校院里,院里有两个二年级小女生在玩跳格子,听到动静后,顿时吓得不会动地方抱成一团。长福一看事儿不好,学生有危险,箭步奔跑上去把两个小女孩推旁边去了,马车从他身上压了过去。俩小女生安然无恙,他却趴了老半天才被后面追赶上的马车的主人扶起来。当时,由于紧张害怕,没感到身上哪儿疼痛,晚上下班,突然腰椎骨痛,痛得直不起腰直冒汗,强走到家,吃三片镇痛片才挺住。往后一天不吃镇痛药便挺不住,再后来吃药也坚持不住,钻心地疼。上县医院,拍片后大夫诊断:腰椎骨两节破碎,压迫神经。
住了三个月院,马车主和两小女生家长,村上以及中心校,都出了钱可病没治好不说,一个刚强硬汉反倒瘫巴起不来炕了。无法任教,但乡里仍视长福为民办老师,工资照给。
几年来,家里为给长福看病抓药,钱花得溜溜光,穷得丁当山响,没车没马种地收入少,大儿子大强十四岁就不念书了,跟他三叔学瓦匠技术。马车主和两个小女生家倒是没少帮助春种秋收啥的,可是承受不住经济、人情的双重压力,偷偷摸摸地搬家走了。
梁大嫂听说了民办老师一刀切的事,她想去问问孙校长是咋回事,自己家的特殊情况有没有特殊的对待。长福发脾气,不让妻子去找孙校长。梁大嫂的心里铅一样沉:这往后的日子,可怎么熬啊?她哭了,泪水顺着脸颊流到嘴角,不擦,任它肆意流淌泛滥。长福把水杯扔到墙上,摔个粉碎,一包药片被他撇到地上。
大强张罗过完年外出跟三叔打工干瓦匠活。
二强懂事早,爸爸吃药都没钱,自己下半年上乡中学读初一还要很大一笔书学费,提出辍学,跟哥哥走,挣钱,养活爸妈。妈当即表态:“不念就不念,供不起,念多大书能咋的,你爸还是教书的,落着啥啦,落个瘫巴被一刀切。”长福骂二强,骂完二强骂妻子,他语气强硬,再穷再苦也得坚持念书。他捡起扫炕的笤帚朝妻子打去……
二强吓得不知是念好还是不念对,去找自己的老师柴华……
多亏发现得及时,经大夫竭尽全力抢救,沈萍脱离了生命危险。她脸色蜡黄,虚弱无力一动不动地平躺在病床上,一句话不说。
听说女儿喝药了,娘家爹火了,来到卫生院,闯进病房,不问青红皂白,上去朝柴华出手一拳,又踹一脚,被众人拉开。柴华被打得愣眉愣眼,没说啥,走出病房,坐在卫生院大门旁,望着遥远的天边发愁。
柴华的母亲跟亲家理论,引起一阵争吵……
喧嚣吵闹的一天过去,夜色降临,婆婆和丈夫陪护沈萍,虽然灯光柔和,却因病房人少又无话交谈,沉默不语,显得冷清空荡。大夫说三天能出院。可心灵的伤痛三天能痊愈吗?快过年了……
二强子推门进屋时,柴华正蹲着烧炕。
柴华双手捧来一捧葵花子,抓一把糖块。
二强是班上三十一名同学中家境最贫穷、穿戴最破烂的,却是学习成绩最好、知事最早的,也是老师最喜爱得意的。二强向来不跟父母争吃讲穿,要东索西,放学后和星期六礼拜天,很少玩,不是帮母亲做家务,伺候爸爸,就是上地干农活割猪草。此刻,他含着泪,委屈地对老师说:“你上俺家劝劝我爸我妈吧,他们又吵架了,他们爱听你的话,我替你烧炕烧炉子……”
两个多小时后,柴华回来了。他摸摸二强的头,拍拍肩膀,从书架上取来《新华字典》、《成语词典》,泪水在他的眼里打转转,哽咽了。
“你哥跟三叔出外干瓦匠活,你妈答应了,让你上初一;你爸也答应了,让你妈去找校长找村长问问。”柴华自言自语,“为什么不问呢?”他又叮嘱二强,“好好学习,别看我不是老师了,不懂不会的来找我……”
春节,人家都热热闹闹,柴华和沈萍一家却不冷不热不咸不淡地过去了。正月初十,柴华的弟弟柴龙开回一辆新四轮车,弟媳告诉柴华说自家地多不跟大哥家合伙种地了。尽管柴华对土地对庄稼没有太深太厚的情感,不像教书那么上心,可眼下不教书了,只得种田。现在弟媳提出解散联合搞独立,柴华为无力解决春耕犯难。他去找父亲说情,父亲态度明确:自己在村上啥也不是了,一大把年纪,家里财权政权也全交了,给你们娶上媳妇成家立业算尽到责任啦,树大分枝,别在一起搅和了。
柴华一狠心,也想买四轮车。可买一套四轮车得一万五千元左右,人民币在哪儿?三十多亩土地值得吗?想多包多种,但是,买车的钱都没有,多包多种,那要更大的资金投入。反过来说,会开车吗?会种地吗?
沈萍丹凤眼横横着指责柴华:“你说你,不知自家小鸡多少,下多少鸡蛋,天天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咱家有多少钱放哪疙瘩你不知道,却跟孩子讲希望工程环境保护,你就不能寻思寻思这举家过日子的事?”订婚时如火一样的炽情,新婚时似水一样的温柔,曾经的疼爱和尊重,已从她脸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王二才知道了柴华两口子的难处,大大咧咧地说:“这点困难算啥,不用你投资,拿点柴油,三十多亩地我帮你们种,沈萍往后别埋怨柴华,他出校门就教学,种地跑买卖是外行,如果开始是个翻土垃坷的,兴许你们今天还不是夫妻哪。”
柴华和沈萍感恩戴德,炒菜留二才喝酒,把二才媳妇和孩子也找了过来。王二才半斤散白下肚慷慨地说:“咱哥们儿一起光屁股长大,又是邻居,有事说话好使!”眼睛眯眯着瞄一眼苗条秀美的沈萍,仿佛X光似的透过衣裳看见了沈萍的肉体,丰乳细腰肥臀,再瞅瞅自己媳妇,心中暗暗比较,一个是牡丹花,一个是谷莠草。
王二才一家走后,柴华沈萍夫妻商量,俩人三十多亩地一年才收入多少钱哪,人家给种地又不好意思再多种。沈萍要外出打工,柴华不同意,咋能让媳妇出去呢?柴华下狠心说:“我打工去。”“你能干啥呀?”“我有个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工作后辞职下海在哈尔滨开公司,我去试试。”
第二天,柴华电话联系上同学,同学欢迎他去帮他。柴华立马收拾行李,准备启程,一天里抱着女儿恋恋不舍。丈夫要远行,妻子沈萍心里矛盾,一个大老爷们儿在家啥活不做,瞅着心烦,可真到分别时刻,虽然前段发生过不愉快,心里瞬间觉得空落落的。这一夜夫妻没有窃窃私语,没有难舍难分,没有如漆似胶,仍是各处各被窝,却都没能睡踏实。
早起,柴华背起行装,一脚迈出屋门槛,回头深情地望一眼沈萍。沈萍眼泪汪汪,夫妻这才紧紧拥抱在一起,多日恩恩怨怨在离别时刻化解冰释。
大强和柴华坐一辆班车,他去大连……
……
2000年放寒假这天,孙校长说:“柴华,老叔想去你家喝杯茶水。”柴华实心实意的说:“喝酒,都去,叫俺媳妇杀只小公鸡,酸菜炖粉条。”月亮川小学七名老师兴高采烈有说有笑地推着自行车进了柴华家的院子。
柴华的媳妇沈萍尽管对丈夫这种先斩后奏往家带人的习惯心有不满,家中没有事先备下酒菜,也只是趁人不备,偷偷瞪眼柴华,还是杀了一只红色鸡,又加个菜,土豆片炒干豆腐。当她屋里屋外添菜热酒听孙校长话里话外透露,开春开学民办老师全都转正时,乐得如十八九岁的女孩一样眉开眼笑,殷勤地沏茶倒水,后悔没把留给孩子的鸡蛋和窗台上移栽的蒜苗割一把炒一盘端上来。
酒足饭饱,大家都心满意足乐哈哈地散了。
柴华听到民办老师转正的消息,像被打了一针兴奋剂,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八年,干上民办老师八年啦,盼望的就是这一天。就像农民老大哥春耕夏锄盼到老秋有个好收成,婆婆娶了儿媳盼着早日抱白白胖胖的大孙子一样,哪一个民办老师、乡下“高级知识分子”,能不眼巴巴地渴盼转为正式挣国家薪水的人民教师?
看着透过窗帘照射进来的寒冷的月光,柴华的意识流倒回八年前……
1992年夏末,柴华高考不中名落孙山。当时,父亲是村支书,舍得花钱,鼓励儿子复读。柴华没有信心,不想再参加高考,宁愿回乡务农。为了儿子十年书不白念,不下庄稼地,社会经验丰富的父亲,揣一千块钱跟乡长“套近乎”,拿到考题范围里的重点中重点,柴华顺利地以第三名成绩考上民办老师。没有社会阅历的柴华自以为是高中毕业生靠真才实学考取的呢。其实百姓心里都明镜似的,三十七名报考者,被录用的五个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乡村干部子弟。所谓考试,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如果公平竞争,柴华有实力考取,如果不公平,父亲“不明白”,柴华有实力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柴华前脚走出中学校门,后脚迈进月亮川村小学,由学生摇身变为老师。民办老师在乡村可是香饽饽,文化知识的象征,体面优越,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不用下田耙垅,不用汗珠子落地摔八瓣,年终拿工资。一个一表人才细高挺拔的未婚小伙子当上民办老师,父亲又是村支书,况且家境殷实,瓦房四轮车羊群都有,十里八村的女孩子春心荡漾不错眼珠地盯着。柴华上班不几天,就有登门提亲的。
跟他一同上来的民办老师、乡里副书记的女儿,逢开会学习,总往柴华身边坐,暗送秋波,含羞带笑。父亲相中人家的背景,柴华死活不干,姑娘背景不错,一般人巴结高攀不上,但模样实在不敢恭维,长得干干巴巴,黑不溜秋的,像冻梨蛋子。他心高气傲,小个小眼睛的看不上;长得胖,长得黑,相不中。秋天,柴华初中同学小北沟村沈萍的父母托人提亲,柴华点头应允下这门婚事。沈萍身材纤秀,亭亭玉立,白嫩细润光洁的脸蛋像初放的花蕊,大眼睛水灵灵毛嘟噜的迷人。柴华于收获季节收割爱情,心甘情愿忙三火四地走进婚姻殿堂。新婚像蜂蜜拌白糖一般幸福甜美。
柴华喜欢自己的教书工作,喜欢瞪着双眼渴求知识的孩子们。他像位大哥哥一样呵护关爱自己的学生。同学们喜欢听他讲课,下课了欢天喜地地跟他玩耍,丁点不存在陌生隔阂惧怕。他认真备课,批改作业,为增加文化修养,扩展知识层面,参加高师中文函授学习,每次去县上,宁肯省饭钱,非买本喜欢的书回来。不到两年,他成了全乡最有水平的民办老师。中心校几次组织教师听柴华的课,连老教师都心服口服。柴华是乡里教育界的样板。他的硬笔书法和教学论文获过县教委一等奖。
历年教师整顿中没有柴华,民办转正名单里也没有他,他不够线,挣事业费晚,教龄短,资格浅,还得熬,转正的梦不是想实现便能实现得了的。
八年过程中,柴华做了父亲,孩子现已六岁。因为弟弟结婚,他和妻子女儿从家里分出来,顶门立户单过,种地在一块。三十亩地沈萍侍弄,柴华锹镐不摸油瓶倒了不扶,一门心思当“孩子王”。苦点累点穷点,夫妻俩无怨言,只期盼早日转正。眼看就要转正了,柴华乐得一夜没睡,骑毛驴吃馅饼,乐颠馅了。
乡里一二把手都坐在主席台上,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柴华跟身边老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用目光交流,暗想民办转正的事板上钉钉了。
中心校长讲了一系列教学上的事儿,文教副乡长总结全年工作并宣读优秀教师名单。柴华上台领了二百元奖金和证书。这一项之后,主持人说:“下面请乡党委书记传达龙江县委文件。”
“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为了减轻农民负担,适应税费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体制必须顺应时代进步而进行改革……”
柴华用手按按“突突”直跳的心口,等待下文,下文一定是民办老师转为公办教师,他心里私下断定。
“在农村中小学采用民办教育,录用民办老师的体制是一个时代的需要,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需要,民办老师将退出时代舞台,民办教育将成为历史。因此,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决定:凡龙江县各乡镇中小学民办老师全部辞退……”
会议室顿时开锅了,议论声、嘈杂声响成一团……
“点低,赶上社会发展,操,被一刀切了。”有的骂人。
有的喊叫:“瞎鸡巴改,咋不往转正改呢,要知道不给转正,早不干了!”
“不转就不转呗,连民办也给拿下了。”身旁一位女老师发牢骚。
柴华只觉得后脑勺像被十八磅重锤猛击一下似的,“嗡”的大了。以后乡长说的什么“民办老师为农村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教育工作奉献了青春和智慧,乡里给下岗民办老师按教龄每年补助二百元”一些话这耳朵听那耳朵便冒了。他像丢了魂,害了大病,眼冒金星六神无主,咋走出的会议室都不知道,蔫蔫巴巴不声不吭地推着车子往家走。
以柴华的思想觉悟能够理解一刀切。几年来,先后无数次整顿过民办教师队伍,有人被整顿下去,也有新的知识青年上来,就像割韭菜,割一茬长一茬,有权有势的依然任教,当然,依然任教的也有无权无势却优秀的。柴华是两种情况都具备。但这次,别管是谁,只要你是民办,统统一刀切下。既利国,国家教育得以长足发展;又利民,减轻民负,农民才能建设新农村。话是这么说,大道理也懂,但具体落到个人头上,心里老不是滋味,转正的梦想像肥皂泡泡,破了灭了。失落感、掉价感一齐袭上心头,由一个知识分子一下子变为种田农民,掉毛的凤凰不值笨鸡价钱,他愣神了。
走上村北山坡时,看见梁老师的媳妇领着二儿子二强在地里拣柴火。柴华不敢告诉梁大嫂民办老师被一刀切的事。雪路上,二强前边拉,母亲后边推,车子“吱吱”叫唤。柴华的心情更加沉重起来。
唉,有谁能同情民办老师,特别是被一刀切的民办老师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将成千上万的民办老师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甩在二十世纪,今后他们的命运将会是怎样的呢?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生活呢?……
第二章 乐果中毒
柴华无精打采地走进家门,不知如何开口,更没有勇气告诉妻子自己被一刀切了。他一头栽到炕上。沈萍见丈夫脸色不好,以为他又喝过量了,没有忙着追问转正之事,她心底蛮有把握呢。
早上,丈夫上乡里开会去了。沈萍看邻居王二才媳妇洗衣服,本来不愿跟王二才媳妇同一天洗衣裳的她,临时决定也洗衣服。心想:别看你一洗三绳两绳的晾,自家三口人才不满一绳。王二才农忙种田,农闲倒腾马牛狗羊,有钱,二才媳妇随便买衣裳,稀罕啥买啥,啥流行买啥,可腰跟水桶似的粗。自家丈夫是个民办老师,一年才挣三千多元钱,还不是现钱,得叫户,猴年马月三春八夏能到手都说不准。自己舍不得也没余钱买喜欢的、上点档次的衣服。但今天,跟你比的不是衣服,是丈夫,俺家孩子她爸立马要转正、成国家的人了,一个月两千多块工资呢,还有劳保,你家二才不过是农夫加贩子。洗,洗完还包饺子,心里暗下决心:腊月弟弟结婚,说啥也要买套贵的衣裳。
“洗衣裳哪?”王二嫂问,“平时不都是柴华帮你洗吗?”
沈萍漫不经心,有一搭无一搭地回道:“去乡上开寒假会去了,听说民办要转正,今天兴许有准信儿呢!”
王二嫂大惊小怪:“哎呀妈呀,那可就是国家干部了,铁饭碗了,工资高不说,退休还给发呢!得包饺子,好好高兴高兴!”
“嗯哪,包饺子,韭菜鸡蛋多放肉。”沈萍心花怒放喜上眉梢。
柴华一进屋里,一股韭菜鸡蛋的鲜香扑鼻而来。屋外冰天雪地,太阳落山寒气逼人,冻得人的手脚跟猫咬似的,屋里却热乎乎,火墙和炕面烧得烤人。移栽的一盆大葱一盆蒜苗生长茂盛,嫩叶翠绿,新鲜诱人。窗花结了又化,化了又结,裂变成美丽的几何图案,女儿星星歪头看稀奇。
“你烧水下饺子,我去喂猪。”沈萍说。等她喂完猪回来,见柴华还趴在炕上,问:“咋不烧水呢?”
“我不吃了,被一刀切了。民办老师全撤了,这是奖金。工资和下岗费没现钱,下账了。”柴华耷拉着脑袋,不敢直视沈萍热盼的目光。沈萍一屁股坐在炕沿上。早上她高兴得像沸腾的开水,现在倒好,白盼了,别说转正,连民办都给撸了,彻底报废,一凉到底,冻成冰砣砣了。“你不吃也得烧水呀,俺娘俩还饿着肚子呢。”
柴华心情烦躁:“不烧。”
沈萍一下急眼了:“不烧水,谁也别吃!”一挥手,一盖帘饺子扣到地上,吓得女儿“哇”的一声哭着扑进爸爸的怀里。
晚饭谁也没吃……
转正的梦想还没来得及实现,却结束了八年民办老师生涯。柴华窝在家里像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似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进,他哪里知道,等待他的生活是他在教科书中找不到的——小学的教科书上没有,中学的教科书中没有,连大学的教科书里也没有……
王二才和柴华是同村打小一起长大的伙伴,柴华分家单过后又是邻居。二才宽慰柴华说:“看你不玩扑克不打麻将,不如骑我摩托,我给你拿本钱,下屯收大鹅收鹅毛收皮张,一冬一春不少挣。”沈萍附和:“可不,小弟结婚,随礼还没钱呢,再说,人多百众的,我连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别看柴华当老师讲课呱呱叫,让他干小商小贩,蒙门。诚实,不会用秤杆子掀人;厚道,他自个不掺假以为别人也不掺假,人家大鹅喂饱了,往鹅毛里掺咸盐掺白糖他都看不出来;仁义,一次遇到一家马得急症死了,卖马皮,他给七十块,那妇女哭成泪人,央求多给点,他心一软,拽出一张老头票,回来卖八十,赔二十。沈萍挖苦他:“熊样,还跑买卖呢,把媳妇都得搭进去。”跑了六七趟,分文没挣着,只好拉倒,麻袋片子做龙袍——不是那块料。
一个收玉米的老客雇人装车,柴华发狠要扛麻袋,要挣钱。一麻袋玉米180斤定称,他龇牙咧嘴扛六个,体力不支半道扔下摔个“冒炮”。老板炸锅了:“没弯弯肚子别吃镰刀头,给我收起来。”一起包活的几个伙伴再没让他扛,叫他发肩。之后,没人带他装粮车。
回到家里又遭到沈萍的数落:“种庄稼不成做买卖不会,体力活儿干不动,瓦工木工修车一窍不通,连家里扒炕扎笤帚这些小零活也整不明白。你柴华真是一无是处,白吃饱一个。还才华呢,不如叫废材。噢,也不是废材,两口子晚上睡觉那点活儿,倒勤快,不过,明白告诉你,挣不来钱,别寻思那事。看看二才媳妇吃的穿的,再看看俺娘俩,你一个男人人前也抬得起头来?呼呼啦啦地干了八年民办老师,回头一瞅,一比,生活、经济被人拉老远了。人家王二才家过年三十下晚包饺子干嘣是肉馅的,再看看咱们,啥啥都舔嘴抹舌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巴望转正,跟你享福,跟你风光,这回倒好,要饭吧……”
柴华脸皮薄儿,被沈萍几句话损得脸红得跟巴掌打了似的,沁头闷声不语。
腊月十八,沈萍小弟结婚。柴华两口子为花礼钱意见不一争吵起来。柴华意思是量力而行花二百,沈萍态度是看大姐花多少跟大姐花一样多。
柴华问:“人家花一千你也跟哪?”沈萍不语,她兜里只有柴华的二百元奖金。想当初订婚时,自己相中柴华眉清目秀的模样和民办老师的身份,现在被一刀切了,只剩下模样,不顶吃不顶喝,没钱的日子才真叫人难过。
大姐夫陈大林这二年种地种发了,小舅子结婚上赶着借给一万元不计利息,另外又随一千元份子。自从结婚以来,两连襟到岳父家串门,老丈人总是高看一眼柴华,大林憋一肚子闷气,寻思,不就照我多喝几瓶墨水子当老师吗,这回看老丈爷老丈母娘还另眼看待你不?真就照大姐夫的话来了,柴华走进沈萍娘家里,除老丈母娘外,没有看到别人的笑脸。
老丈爷当着众亲友的面,指使柴华抱柴火烧水。沈萍喊他给亲友点烟划火。小舅子拎来一把大扫帚,让他扫院子。柴华的脸火烧火燎,假如有地缝恨不得钻进去把自己藏起来。陈大林幸灾乐祸,心里那个美呀,美出大鼻涕泡了。
酒桌上,大林咋咋呼呼张罗劝酒。柴华没有酒量,大林双手端杯逼他喝。柴华恳求道:“大姐夫,这些年你还不知道我的酒量吗?二两酒量,再喝就醉了。”大林盛气凌人:“你寻思花二百块钱,喝二两酒就行呀,今天是小弟大喜的日子,咱当姐夫的得多喝点,喜酒不醉!”
沈萍旁边溜缝:“又不是敌敌畏,能药死你呀,跟大伙喝呗!”老丈爷看人下菜碟:“二姑爷儿,陪你大姐夫喝点。”柴华皱皱眉头,面带难色:“我酒量不行,的确喝不过大姐夫。”
陈大林总算盼来翻身解放扬眉吐气这一天了,真假参半地骂骂咧咧:“你不是书教得好,是拔尖人才吗?酒量也该拔尖呀!你不年年是优秀老师吗?酒桌上咋装熊呢?装啥呀,还以为是老师呢?不喝,不喝拉鸡巴倒,没人尿你,下去!”
柴华的脸“腾”的红了,连耳朵脖子都跟着通红。推开碗筷,站起身对同桌的亲朋招呼:“对不起,失陪了。”委屈的泪水在眼圈里打转转。他找到羽绒服,抱起在院子里玩耍的女儿,骑上自行车,空着肚子回家了。老丈母娘和大姨姐两人没拽住。
沈萍是第三天帮着忙完会亲家后回到家的。屋里冰冷没一点热乎气儿,柴华手捧一部厚厚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看,见沈萍进屋,没吱声,仍旧埋头看书。
以往,柴华看书总能得到沈萍的支持,她说,像哺乳期的女人要吃营养的东西奶水才足、庄稼汉子每顿不吃三四个大白面馒头没力气干活一样,一个老师不读书不充电,不是喝大酒就是打麻将能教好学生吗?可眼下,不教书还看哪门子的书,庄稼人看书是不务正业!原本希望丈夫转正成为公家人,自己跟着荣华富贵,回娘家领着丈夫也有面子,这回倒好,一个教书先生顺垄沟找豆包了。一见柴华看书,想起小弟婚礼上让大姐夫瞧不起和父亲嫌她礼随得少表示明显不满,气就不打一处来,怒火熊熊燃烧。她劈手夺下书,随口骂道:“摆啥文化人的臭架子,还是寻思寻思这日子咋过吧,看那破完玩意儿顶饭吃当钱花呀?”一把手抢下来不算,又上来一只手,双手较劲用力,把一本《平凡的世界》撕得稀零碎。
柴华心疼书,发火道:“没文化,你是泼妇啊?”
“对,没文化,泼妇,可我会点籽,会铲地割地,你能吗?还指望你出息,寻思你是个凤凰,没想到落配凤凰不如鸡,俺娘俩跟你算倒八辈子大血霉了,连一千块礼钱都花不起!”沈萍呜呜地哭起来。
为了避免争吵升级,柴华抱着女儿去父亲家,躲开了。沈萍越想越憋屈,进仓房摸起夏天喷绿豆剩下的乐果,喝糖水一样咕咚下去……幸亏王二才媳妇好串门子,她一脚门里一脚门外迈进里屋时,闻到一股呛鼻子的乐果味。炕上,沈萍口吐白沫,脸色煞白,疼得翻身打滚,爹一声妈一声地叫唤。炕梢扔着乐果空瓶子。二才媳妇转身跳墙喊自家玩麻将的人:“沈萍喝乐果了,快救命啊!”
王二才一听,推倒麻将,连桌上的钱都没顾收拾,分派人:“找柴华,上医院!”他跑进屋,抱起沈萍就往出跑,说,“媳妇你还愣着干啥,快上车,接着。”柴华箭打似的跑回来,说要带钱,二才一挥手,“走,我兜里有。”又往卫生院打电话:“有个喝乐果的,往你们那疙瘩送呢,快做抢救准备!”
柴华抱着沈萍,摇晃呼唤,带着哭腔:“萍,萍,你咋这么傻呀,喝乐果干啥呀……”
第三章 外出打工
和柴华沈萍夫妻陷入冷战一样,民办老师梁长福家原本就不平静的生活再次掀起波澜……
五年前,月亮川小学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县的新闻。
那是开春种地时的一天中午,教导主任梁长福从学校厕所出来,看见一辆马拉水车狂奔着闯进学校院里,院里有两个二年级小女生在玩跳格子,听到动静后,顿时吓得不会动地方抱成一团。长福一看事儿不好,学生有危险,箭步奔跑上去把两个小女孩推旁边去了,马车从他身上压了过去。俩小女生安然无恙,他却趴了老半天才被后面追赶上的马车的主人扶起来。当时,由于紧张害怕,没感到身上哪儿疼痛,晚上下班,突然腰椎骨痛,痛得直不起腰直冒汗,强走到家,吃三片镇痛片才挺住。往后一天不吃镇痛药便挺不住,再后来吃药也坚持不住,钻心地疼。上县医院,拍片后大夫诊断:腰椎骨两节破碎,压迫神经。
住了三个月院,马车主和两小女生家长,村上以及中心校,都出了钱可病没治好不说,一个刚强硬汉反倒瘫巴起不来炕了。无法任教,但乡里仍视长福为民办老师,工资照给。
几年来,家里为给长福看病抓药,钱花得溜溜光,穷得丁当山响,没车没马种地收入少,大儿子大强十四岁就不念书了,跟他三叔学瓦匠技术。马车主和两个小女生家倒是没少帮助春种秋收啥的,可是承受不住经济、人情的双重压力,偷偷摸摸地搬家走了。
梁大嫂听说了民办老师一刀切的事,她想去问问孙校长是咋回事,自己家的特殊情况有没有特殊的对待。长福发脾气,不让妻子去找孙校长。梁大嫂的心里铅一样沉:这往后的日子,可怎么熬啊?她哭了,泪水顺着脸颊流到嘴角,不擦,任它肆意流淌泛滥。长福把水杯扔到墙上,摔个粉碎,一包药片被他撇到地上。
大强张罗过完年外出跟三叔打工干瓦匠活。
二强懂事早,爸爸吃药都没钱,自己下半年上乡中学读初一还要很大一笔书学费,提出辍学,跟哥哥走,挣钱,养活爸妈。妈当即表态:“不念就不念,供不起,念多大书能咋的,你爸还是教书的,落着啥啦,落个瘫巴被一刀切。”长福骂二强,骂完二强骂妻子,他语气强硬,再穷再苦也得坚持念书。他捡起扫炕的笤帚朝妻子打去……
二强吓得不知是念好还是不念对,去找自己的老师柴华……
多亏发现得及时,经大夫竭尽全力抢救,沈萍脱离了生命危险。她脸色蜡黄,虚弱无力一动不动地平躺在病床上,一句话不说。
听说女儿喝药了,娘家爹火了,来到卫生院,闯进病房,不问青红皂白,上去朝柴华出手一拳,又踹一脚,被众人拉开。柴华被打得愣眉愣眼,没说啥,走出病房,坐在卫生院大门旁,望着遥远的天边发愁。
柴华的母亲跟亲家理论,引起一阵争吵……
喧嚣吵闹的一天过去,夜色降临,婆婆和丈夫陪护沈萍,虽然灯光柔和,却因病房人少又无话交谈,沉默不语,显得冷清空荡。大夫说三天能出院。可心灵的伤痛三天能痊愈吗?快过年了……
二强子推门进屋时,柴华正蹲着烧炕。
柴华双手捧来一捧葵花子,抓一把糖块。
二强是班上三十一名同学中家境最贫穷、穿戴最破烂的,却是学习成绩最好、知事最早的,也是老师最喜爱得意的。二强向来不跟父母争吃讲穿,要东索西,放学后和星期六礼拜天,很少玩,不是帮母亲做家务,伺候爸爸,就是上地干农活割猪草。此刻,他含着泪,委屈地对老师说:“你上俺家劝劝我爸我妈吧,他们又吵架了,他们爱听你的话,我替你烧炕烧炉子……”
两个多小时后,柴华回来了。他摸摸二强的头,拍拍肩膀,从书架上取来《新华字典》、《成语词典》,泪水在他的眼里打转转,哽咽了。
“你哥跟三叔出外干瓦匠活,你妈答应了,让你上初一;你爸也答应了,让你妈去找校长找村长问问。”柴华自言自语,“为什么不问呢?”他又叮嘱二强,“好好学习,别看我不是老师了,不懂不会的来找我……”
春节,人家都热热闹闹,柴华和沈萍一家却不冷不热不咸不淡地过去了。正月初十,柴华的弟弟柴龙开回一辆新四轮车,弟媳告诉柴华说自家地多不跟大哥家合伙种地了。尽管柴华对土地对庄稼没有太深太厚的情感,不像教书那么上心,可眼下不教书了,只得种田。现在弟媳提出解散联合搞独立,柴华为无力解决春耕犯难。他去找父亲说情,父亲态度明确:自己在村上啥也不是了,一大把年纪,家里财权政权也全交了,给你们娶上媳妇成家立业算尽到责任啦,树大分枝,别在一起搅和了。
柴华一狠心,也想买四轮车。可买一套四轮车得一万五千元左右,人民币在哪儿?三十多亩土地值得吗?想多包多种,但是,买车的钱都没有,多包多种,那要更大的资金投入。反过来说,会开车吗?会种地吗?
沈萍丹凤眼横横着指责柴华:“你说你,不知自家小鸡多少,下多少鸡蛋,天天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咱家有多少钱放哪疙瘩你不知道,却跟孩子讲希望工程环境保护,你就不能寻思寻思这举家过日子的事?”订婚时如火一样的炽情,新婚时似水一样的温柔,曾经的疼爱和尊重,已从她脸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王二才知道了柴华两口子的难处,大大咧咧地说:“这点困难算啥,不用你投资,拿点柴油,三十多亩地我帮你们种,沈萍往后别埋怨柴华,他出校门就教学,种地跑买卖是外行,如果开始是个翻土垃坷的,兴许你们今天还不是夫妻哪。”
柴华和沈萍感恩戴德,炒菜留二才喝酒,把二才媳妇和孩子也找了过来。王二才半斤散白下肚慷慨地说:“咱哥们儿一起光屁股长大,又是邻居,有事说话好使!”眼睛眯眯着瞄一眼苗条秀美的沈萍,仿佛X光似的透过衣裳看见了沈萍的肉体,丰乳细腰肥臀,再瞅瞅自己媳妇,心中暗暗比较,一个是牡丹花,一个是谷莠草。
王二才一家走后,柴华沈萍夫妻商量,俩人三十多亩地一年才收入多少钱哪,人家给种地又不好意思再多种。沈萍要外出打工,柴华不同意,咋能让媳妇出去呢?柴华下狠心说:“我打工去。”“你能干啥呀?”“我有个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工作后辞职下海在哈尔滨开公司,我去试试。”
第二天,柴华电话联系上同学,同学欢迎他去帮他。柴华立马收拾行李,准备启程,一天里抱着女儿恋恋不舍。丈夫要远行,妻子沈萍心里矛盾,一个大老爷们儿在家啥活不做,瞅着心烦,可真到分别时刻,虽然前段发生过不愉快,心里瞬间觉得空落落的。这一夜夫妻没有窃窃私语,没有难舍难分,没有如漆似胶,仍是各处各被窝,却都没能睡踏实。
早起,柴华背起行装,一脚迈出屋门槛,回头深情地望一眼沈萍。沈萍眼泪汪汪,夫妻这才紧紧拥抱在一起,多日恩恩怨怨在离别时刻化解冰释。
大强和柴华坐一辆班车,他去大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