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
- 来源:青春期健康•家庭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书法,中华文化,文字,汉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04 10:01
“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这是世人对书法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的恰当评价。自古而今,文辞无形而书法如烙。那些或飘矫,或严谨,或如烟云落雨,或如杨柳当风的笔划,都深深记录着千年的历史。
对任何一个民族的文明而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非常珍贵的。幸运的是,中国文字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成熟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个阶段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但实际上,与甲骨文之同时的还有大量的简牍墨书。它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记载首先是从记载我们先民的生活开始的,也就是说,以汉字为本源的诸多书法,对于中华文明起步阶段先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以及所有对自然界的感受等方方面面,都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记录。也就是说,书法的早期阶段,即早期汉字,或说古文字的书法,就是先民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起步的重要标志,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文字除了它的使用性之外,在汉代以后逐渐演化成一种艺术,这就是书法。“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这是世人对书法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的恰当评价。自古而今,文辞无形而书法如烙。那些或飘矫,或严谨,或如烟云落雨,或如杨柳当风的笔划,都深深记录着千年的历史。“书法”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儒林传》,“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捡,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这就是说“书法”对每个字都有一个统一的书写规定,古人称为“正字”,通俗地讲,就是不能写错别字。当时还有“书学”“法书”“书道”之称,它既是汉字的书写方法,也是一种以汉字为载体、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线条造型艺术。
中国有书法艺术,得力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汉字,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文字,它具有独特的优美形式,为书法艺术的形式感提供了条件。二是毛笔,毛笔的发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是书法艺术产生的基础,中国绘画的独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来自于毛笔。
从甲骨文时代遗留下来的墨迹或者更早的彩陶图画遗迹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先民们很早就发明了毛笔。最初用毛笔书写的象形文字与图画区别并不大,图形外部轮廓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其内部常常是平涂的,古文字学家称之为“填实”,这样的形象大量地保留在殷商即西周早期的族徽文字里。现在用的毛笔,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现在还有知名的“蒙笔”,又称“蒙恬精笔”,即侯店毛笔。但其实,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1954年,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一座古墓里发掘出来了整套的书写工具。这证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经有所谓毛笔了。春秋战国,诸侯称雄。此时,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今江苏)叫“不律”,楚国(今湖北)叫“插(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律称为“毛笔”。毛笔是用兽毛扎成笔头,在粘结在管状的笔杆上制成的。一支好的毛笔应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尖”就是笔锋尖锐;“齐”就是修削整齐;“圆”就是笔头圆润;“健”就是毛笔弹性强,写出的字锐利刚健。由兔毫、羊毫、狼毫等做成的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可以产生丰富的变化,为书法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由文字演变而成的艺术。这种转变并不是在文字之外另起炉灶,而是汉字本身原始的内在品质的自然升华,是由汉字的特质决定的。中国书法是人类社会的艺术瑰宝,它作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乃至视觉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聪慧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由简而繁,由甲骨而小篆,由小篆而隶,进而楷、行、草,汉字的点画已挣脱了仅仅为符号的束缚,创立了自身赋有无穷魅力的美,它蕴含感情、良知、道德,展现出浑厚肃穆、轻灵飘渺、沉着稳健、闲雅舒展的意境,仿佛备齐了人类至善至美的一切条件,标志着华夏文明在古典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准。有人评其为“中国艺术的核心”。并以其特殊的书写工具和独特的精神气韵,在世界艺术史上独领风骚。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三国(魏)时期的《荐季直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高超的技巧以及高妙的掌控笔墨的水平,很难有人超越,他的笔法被人称为“魏晋笔法”。其行书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以至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唐代则是狂草体诞生的时代,唐代最好的狂草书手就是怀素和张旭。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熹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明末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
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羁。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与此同时,晚明的帖学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但由于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认识、调整,积弊日益加深,这就使帖学的颓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现代时尚——今天的书法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说:“一部书法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新时期以来,书法艺术得以恢复的速度之快,以及持续至今程度不减的全民性的书法热潮,都无不说明这门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根基和重要位置。”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凝聚着数千年文明的积淀和民族审美意识的追求,堪称国粹。由汉字书写而升华为书法艺术,它的历史演进过程很字里行间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反映了中华文明特有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无数的中国人将他们的智慧、学识、情感甚至精神追求寄托在书法上,使文字书写这一本来属于社会交流的工具,升华成为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特殊艺术形式,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喜爱。
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纵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书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每一个历史阶段它都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典型地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精神的现代化是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中国书法从中华文明的起步阶段开始,伴随了中华文明前进的所有历程,证明了它是能够涵盖,甚至是能够作为一个窗口去说明文明每一个前进的节奏和足迹的。因此,中国书法所表现出来的对文明的说明性和体现性非常明显。大力弘扬汉字和书法文化,让世界更多的人认识汉字、了解书法,使更多人享受审美的同时,得到新的怡情养性、休闲娱乐的途径和方式,更有利于中华文化以更大步伐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魅力。
(编辑 朱晓婷)
■文 千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