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圆片——谈中秋节的历史
- 来源:青春期健康•家庭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秋节,民俗,节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08 10:24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时刻作为民族的节日,把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运用到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幽远。
节日是社会民俗的约定,是推进社会文明的一个手段。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东方式的、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
中秋节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皓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有人则认为,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携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另外有人提出,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一个月中间的一天。
《周礼》中出现过中秋这个词,但它指的不是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汉代有“秋节”,时间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类书里有四时十二节令的记载,也没有中秋节,但唐诗中已出现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第一次对中秋节作了明确记载的是南宋人吴自收,他在《梦梁录》一书中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书里还描写了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赏月逛夜市的盛况。
月饼圆文化的内涵
月饼是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特色食品,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是中秋节这一天的必食之品。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时至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恋。
汉族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据说起源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到了元代,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杀死赶走蒙古“鞑子”。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义。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现在,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划,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中秋团圆”是中华民族血液中流淌的文化音符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中国早期文化源于人们对太阳的阳刚与月亮的阴柔的想象,后羿射去暴烈的九日后,人们对太阳刚烈的崇拜渐渐地被月亮的阴柔所折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阴阳平衡观。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阴阳鱼太极图被称为世界第一文化图腾,它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渗透于五千年古国文明的最深处。
月亮乃中国人向往之地,她生来就对中国哲学具有启蒙意义。嫦娥服下不死药登月后引发的月下相思、中秋团圆,左右了中国文人思维和文化的走向,吴刚砍伐的月桂树“树创随合”的奇异能力,给中国哲理暗示一种不死的生命精神。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支配着华夏民族的生产与生活,还给民族注入了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宁静的智慧品格和天人和谐的追求。
远古时期,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据《礼记》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暮夕月”,每逢中秋夜,国家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大典。中国文化对月亮的崇拜,直接体现在农耕时代依据月亮的圆缺制定的“中国农历”。中国历法巧妙地把季节转换与农事结合起来,突出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中心位置,显示出人是天地和谐的主题。
中秋时节,每个家庭都对着天上一轮皓月,观赏祭拜,思念亲人,企盼团圆的习俗,正是月亮的原始意象——团圆,在血亲相思的人性情怀上的文化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时刻作为民族的节日,把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运用到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幽远。
数千年来,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时波澜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绪翻涌翩跹,无论你在地球上多么偏远的角落,只要你发现有人在此时吟唱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就能从他那凝重的脸上,看到那烙有中华民族印记的血脉团圆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感受到蕴含着民族情感的宁静与淡淡的感伤。
“中秋望月”的文化辐射能力和经济能量有多大
盛唐时代,中秋祭月被唐太宗指定为固定的国家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的家国同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宏大气势,中国人的思亲图腾也从单一的吃“月饼”逐步演化为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庆典活动。丰富的庆典活动,打造出血亲团圆、民族团结的祥和氛围,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团圆的期盼以及团圆的凝聚磁力。
中秋节作为民间节日盛行于宋朝,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中秋佳节,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挂彩,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举家登上楼台,摆上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共同赏月叙谈,祝福远方的家人。这就中国最早“团圆经济”,有了这个强大的经济载体,“中秋望月”才真正具有自身的经济辐射、文化传播的功能。
中秋节在儒家文化的渗透下,在的浓墨下,祭月的成分,祭祀的色彩也渐渐地淡去。月色的朦胧、娇美引发历代文人雅士无限遐想,中秋明月高悬出恰恰成为天涯海角的游子们的精神依托。著名诗人王维写下了“独在异客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绝句,记载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思乡“情节”,揭示了人类最纯真、最本源“天人合一”的思亲“图腾”。从此,“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为传承东方文明“红丝带”,无论你漂泊在天涯海角,“思乡”就是你的民族印记。
淡淡的月光世界塑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面对柔润晶莹月色,我们倾诉着一切的烦恼郁闷、欢欣愉快、人世忧患和生死别离,似乎在这里我们的一切情感都能得到寄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赋予中秋节新的文化内涵,理清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脉络,将中华文化的增长基因有效的注入中秋团圆节日之中。
唐宋时期,文化的繁荣使文化第一次从艺术家独立的心理享受,走向了大众,为市场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节日“探亲经济”,这也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中秋团圆经济。把文化融入到经济之中,以强大的经济为载体,增强儒家文化辐射能力,使中国儒家文化呈现出的短暂繁荣景象,也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儒家文化承载着中华古老的哲学思想和强大综合国力,影响着世界,改变了东方。
“团圆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胎记
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断孕育了中国哲学对生命不息的精神追求。月亮的柔和与宁静,模糊了人们的视线,但却为中国文化提供了含蓄、清逸、淡远、宁静的艺术境界,塑造出中国人性格和感情上的阴柔。儒家文化的温、良、恭、俭、让,实际上就是民族内向性格的表象,它在用含而不露、温文尔雅去塑造君子的理想人格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月亮盈缺循环的超稳定因子,也成为中华民族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落后挨打的思想症结。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文化的交融主要表现在各种民族对普世价值观的认同和吸纳。我们盘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脱离这个前提,我们在强力吸纳现代文化的精髓的同时,还要推介和输出自己民族独有的、具有人类共享意义的价值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儒家文化精髓的“天人合一”理念,已将人性中最具本源意义上的血缘相亲,深深地浸透于中秋月圆之时,血缘团圆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胎记”,也是对人类本性文化的贡献,它将有力地促进人类的和谐与进步。
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礼和仪式,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血脉延绵不断,流淌出民族独具的、宁静致远的精神气质,虽然它没有太多的惊人之举,但它却深深嵌入民族的血液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唐代大诗人李白通过月亮抒发了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的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以及众多文人墨客对月亮的吟唱,为“中国月亮”赋予厚重、幽远的文化内涵,它能让中国人感慨千年,至今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穿透力,恰恰印证了血脉相思的人类普遍认同,预示着“团圆文化”将由中国走向世界,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文化预设。
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我们只有站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高度,才能把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传承活力的文化精髓,根植于市场多元文化的沃土之中,不断创新儒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我们还要发挥文人墨客的自有创作热情,以艺术的手法不断赋予“中秋望月”时代内涵,帮助人们找回“中秋望月”的现代感觉。我们也只有把传统节日仪式与民族文化、市场文化、国际文化的传播方式接轨,才能在市场文化的平台上,培育出具有民族文化印记的、具有强大市场辐射能力、具有人类普世价值的“中华团圆文化”。
(编辑 朱晓婷)
■文 千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