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移动)融合下的传统银行业务转型之路
- 来源:时代金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阿里,百度,京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11 15:38
2013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发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变革,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态和格局,这一年传统银行面临更加复杂多元的市场冲击,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不断开放和互联网(移动)的发展,混业经营成为一个愈加明显的特点:以阿里为代表的电商在积聚海量用户以后,不断跨界银行的传统业务,以腾讯为代表的前海银行等民营银行已经正式开业,亦将进一步蚕食银行的中小微业务及零售业务,作为具有传统优势的银行业,在面临日益严峻挑战的时候,如何革新思维,走出突围转型之,如何看待以互联网(移动)业为代表的新一轮挑战者,赢取互联网(移动)融合时代下的金融创新格局,是所有传统金融业面临的新问题。
一、互联网(移动)金融对传统银行带来的危机
互联网(移动)金融概念如同一场新时期的文化运动,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金融发展格局和经营模式。阿里、腾讯、百度、京东、苏宁等互联网(移动)企业已经开始涉猎金融领域并试图构建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些金融新生力量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已有的平静,并带来了新的气息。
(一)互联网(移动)金融正在“改变”已有的银行经营理念
互联网(移动)金融将客户的资金交易搬至网络,依靠前期积累的海量客户信息和记录,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风险防范能力,打破了传统银行特殊的信用关系,即必须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才能完成交易,减少了复杂的中间环节,通过互联网(移动)等工具,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由于金融商品无需物流支持,一旦条件成熟,更多的业务完全可以网上实现,柜台办理将会失去意义,直到目前,在普通人的眼中银行业务依然是一个相对神秘的事物,而互联网(移动)金融的出现让人们突然意识,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领地,互联行平台为每个人的“私人银行”提供以用户需求驱动的技术和服务支持,打造一个完全自由、平等的资金交易和金融服务平台。每个人都是金融活动的一个平等的节点,金融脱媒的理想将真正实现,在充分竞争的环境里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财富自由。“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真正的落实是在互联网(移动)金融领域。
(二)互联网(移动)金融正在“影响”已有的银行商业模式
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革新,目前互联网(移动)金融已经基本具备了银行卡的所有功能(类似),借助其强大电商平台,传统的个人零售业务在迅速的直接挂钩于互联网(移动)金融,同时,随着互联网(移动)金融的发展,现有的物理网点业务范围将会受到进一步缩小,目前大多的金融机构都基本划分为经营部门和非经营部门,经营部门还进一步划分为个人业务和公司业务,现在互联网(移动)金融已经较为深入的浸透到了传统银行零售业务领域,大数据模型的建立将会使互联网(移动)金融有机会进入传统银行的最后一块领地———公司业务。他们借助前期积累的客户基础,根据企业的行为数据就可以给企业的可能违约概率,在这个基础上就给他放款,这样就颠覆了传统银行放款的基本原理:不是根据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可能产生的还款能力,而是基于这个企业的行为数据判断这个企业的还款能力。随着数据和技术的不断成熟,将来对于大中型企业的服务,完全可以根据行为的数据得出违约和信用记录,届时互联网(移动)金融与传统银行之间的服务和功能将会完全重合,彻底改变现有的金融商业服务模式。
(三)互联网(移动)金融正在“挑战”已有的银行盈利格局
随着互联网(移动)金融企业的步步紧逼,传统银行的盈利格局受到严重挑战,由于当前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始终未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互联网(移动)的用户聚合和高速传播的特点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从而促使资金供需双方都是个人的投融资模式成为可能,大量中小企业绕开传统金融机构,使得已有的利差因素将会得到进一步弱化,在互联网(移动)金融企业的“搅局”下,面对竞争,传统银行已经全面上浮了存款利率,在前期贷款利率率先启动的共同影响下,利率市场化的节奏被动加快了步伐,靠利息差换取利润的“日子”将会愈发难过,加之互联网(移动)企业由于其先天具有的低成本优势,在推出每一项产品和服务时都采取了让客户“先消费再收费”的营销模式,创新营销理念,有效的黏合客户,寻求盈利多元化的渠道压力倒逼传统银行改革再往前迈了一大步。
二、互联网(移动)金融当前自身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移动)金融作为互联网(移动)技术发展的产物,是金融与互联网(移动)的融合,是在互联网(移动)时代,实现资金更好的配置与融通的新模式,因其与生俱来的互联网(移动)特点优势,在过去的两年得到迅猛发展,互联网(移动)金融企业显示出了强大的持续生命力,但是由于金融行业的独特性质,简单的存、贷、转只是金融领域的表像,互联网(移动)金融企业要想与传统银行同台竞争还面临不小的挑战。
(一)互联网(移动)金融的风险溢出效应还未显现
互联网(移动)金融交易内在的复杂多样和专业性仍然存在,再与高技术含量的互联网(移动)结合在一起,普通金融消费者准确理解和掌握互联网(移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实质的难度加大,支付安全、个人信息泄露、资金亏损等风险也日益暴露,金融消费者自身合法权益更易受到侵害,互联网(移动)由于其先天性的网络特点,使得全部的业务和联系无客户无法直接面对面,一旦发生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处理手段较为单一,作为新生事物客户对互联网(移动)金融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容忍度,随着互联网(移动)金融的普及和人们对互联网(移动)金融理念的更深理解,来自客户和监管部门的双重压力将会降到这个行业。当前互联网(移动)金融平台交易基础由于建立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审核机制不完善,完全存在非实名的漏洞,一旦不法分子取得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他人身份证号码,将会在互联网(移动)顺利注册并实施各项交易,随着互联网(移动)金融的发展,风险漏洞也将会日益增加。
(二)互联网(移动)金融的盈利空间面临瓶颈
互联网金融目前在投资渠道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整体的投资盈利能力是受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大环境所决定,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移动)金融企业,用高于银行存款利息数倍的吸引力换取了快速增长,但由于当前互联网(移动)金融企业的资金最终依然在银行体系内流转,决定了其投资盈利空间依然有限,社会总成本决定了无论从事何种投资都特有的最高收益回报,因此,现存的互联网(移动)金融理财收益只是挤压出了传统银行盈利的某种水分,属于监管套利,一旦受到监管,且与银行业达成盈利平衡点,互联网(移动)金融企业回报客户高出银行收益数倍的优势将会消失(某种程度由于二者成本控制不一样,互联网(移动)金融理财仍有可能高于传统银行理财收益,但差距将会压缩到一个极小的范围)。
(三)互联网(移动)金融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
互联网(移动)企业在2010年尤其是进入2012年以来呈“爆发性”增长,各种第三方公司纷纷介入,试图分得“一杯羹”,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对风险管理能力却没有同步跟上,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更多的是承担中介功能,将客户资金交由第三方投资机构管理,埋下了“风险漏洞”,例如对交易资金的来源判定,对交易资金的过往路径等都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仅靠在自家平台的过往交易记录做出未来预测,很明显是无法对客户的风险把控做出全面而准确的判断的,对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业务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互联网(移动)金融风险的预测和控制能力有待验证,增加了金融市场风险传播的可能性,而且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交叉传染性有可能强化,我国目前无论是法律规定还是监管标准均存在一定的空白,远远跟不上互联网(移动)金融发展的步伐。
三、传统银行在互联网(移动)融合时代的转型之道诚然,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互联网(移动)金融发展到真正兴起仅仅数年时间,各项机制还不健全,在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中只是“瓜分”了银行小部分的地盘,但互联网(移动)金融的快速发展,正改变着整个金融行业的格局,从单纯的支付业务向转账汇款、小额信贷、理财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渗透,其不仅在渠道上影响着传统银行产品和服务结构,而且有朝着彻底变革银行融资渠道,使得资金开始脱离银行的方向发展。传统银行应该如何对待互联网(移动)金融脱媒带来的冲击,走出互联网(移动)融合时代的转型之道?
(一)树立共赢的思想,尊重对手,赢取战略主动
“虽然互联网(移动)企业的金融尝试给传统银行带来一定的冲击,但反过来它也覆盖了传统银行业务的一些盲区”一定程度上对银行传统业务也是一种补充,同时,互联网(移动)创新的精神,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创新的思维,引发传统银行对自身经营模式的重新思考。企业要想不断的进步就要不断寻找新的竞争对手,才能更新不断前行的压力和动力,阿里、腾讯、京东等是市场化经济的产物,从陌生的领域进入也是适应新形势下自身客户的需求,靠着十多年的发展积累的海量的客户资源和信息,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移动)技术与金融的融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另一方面要尊重对手的首创精神,树立共赢的思想。现阶段银行的存在是互联网(移动)金融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没有传统银行业的基础工作和资源数据,互联网(移动)金融企业犹如空中楼阁,传统银行与新兴互联网(移动)金融企业不是零和博弈的关系,是一种“竞争+合作+共赢”的金融生态平衡链。
(二)创新发展模式,坚持终端绑定
随着市场不断开放,金融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单一银行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全部占据优势,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做出特色,以点带面坚持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终端绑定。互联网金融正在逐步“侵入”进入传统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从理论上说,除了高资本、高技术支持的业务或法定执业资质限制的业务,传统银行的其他业务都有可能被互联网抢占”。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渗透,传统银行越来越难以掌握客户的交易、支付行为和信用信息,在一些业务领域可能会出现客户流失和业务萎缩的情况。因此单纯的“强制”留住客户是一项成本极高的行为,传统银行可以采取线下与线上同步走的策略,具体就是线下“黏住”客户,线上“放开”客户。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暂时还需要依托于传统银行的平台(例如客户认证平台、银行卡、金融投资等),传统银行应通过对互联网金融龙头企业的研判,从终端“绑定”互联网企业,间接“黏合”与客户之间的联系。
(三)加强流程优化创新,打造“方便、快捷型”银行
在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同质化都日趋严重,但如何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走在前面,创新是一个百变不变的法宝,互联网先天性的“创新”要高于传统银行,无可否认,传统金融机构在内外因素的交织下,以“控制风险”的名义影响了“创新”的整体氛围,但并不代表传统银行后天性的“创新”永远慢人一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快捷”“相对高收益”“优质服务”成为人民日益追求的“必需品”,传统金融机构冗琐的手续、名目繁多的费用、苛刻的条件正在成为客户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70末,80后等新生代正在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时,宁可多花费用(当然不可太高)不愿浪费时间,宁肯多绕百步不愿来回“折腾”的情形越来越普遍,互联网金融准确的把握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需求,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于是在“方便”“快捷”方面牢牢占据主动,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各种生活形态以及金融市场原有的风险机制变得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金融创新发展,由于防范风险在金融行业“根深蒂固”的影响,金融从业者第一堂课就是“防范风险是金融行业永远的主线”,创新的思维在“风险”的高压下往往会受到限制,因此传统银行要坚持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加强流程优化创新,改变繁冗复杂的工作流程,删减不合时宜的风控条件,打造“方便、快捷”型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