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区域金融支持研究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京津冀,金融,创新
  • 发布时间:2014-10-11 15:49

  京津冀一体化的设想以及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构想曾被讨论过很多年,甚至有学者指出,当京津冀成功完成一体化之后,将会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将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提供最新的强大动力源。但是,由于京津冀三地各自的发展规模、协同效应和三者之间的凝聚力都相对较弱,因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反而多年来一体化的进程停滞不前。信达证券的调研报告显示,2013年,北京、天津人均GDP差不多都会高达九万元,而河北省这个人均GDP只有不足四万元,三地发展差距较大。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构想再次得到了中央高层重视,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和新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拿出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提上了议事日程[1]。而在这个大区域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明确以何种方式、径路和原则来处理京津冀一体化这个大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了这种一体化的转型,应当寻找何种助力?而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持的金融行业,如何能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何形成区域金融的强大支撑力与凝聚力,这是我们首先要关注的。

  一、区域金融支持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径路分析

  不同的京津冀一体化的构想与方式,不同的一体话径路,决定了其相对应所需要的金融支持,也存在不同的情况与变化。实质上,京津冀一体化,重要的就是公共资源的重新分配,以及资源获取权利的均衡分配,这样才能起到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金融资源的最大化、与最效率化利用。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要对商业性金融政策和政策性金融政策的界限进行明确的区分,对于政策性的金融业务由中央或地方的相关财政机构和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来进行处理和执行更为妥当。而对于更重要的商业性金融业务,则更加需要以市场化要素为导向,促进其本身金融业务与体系的改革发展,在这一场改革中,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于实体经济服务的广度与宽度,更重要的是要加强金融支持的持续性,不断的将金融力量投射到实体经济层面上去,切记为了发展规模而急于求成。而要实现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区域金融支持,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2]:

  首先,要进行对于新兴发展区域的市场化建设的投融资评估,分化不同金融机构的定价与分层服务技能,做到点对点,面对面式的全方位支持。其次,要将金融资本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和相关传统产业迁移过程中的并购重组、企业融资和产权改制改革等不同的资金需求,使得资本市场中能够盘活更多的机遇。再次,要在重点关系到民生的要素改革中,金融要起到支持定价和促进投融资市场化和政策话双重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文化改革等多个方面的公共事业改革,将金融资本的活力无限的在这些领域放大,点燃其发展的新生活力。最后,要将金融改革的重点放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自由化等与金融业开放兮兮相关的的改革重点中去,金融不仅要对于京津冀一体化提供重要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将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作为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相关改革机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也有一些金融可能带来的负面问题,我们也要及早的规避与避免,京津冀一体化,最大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一体化本身变成一场负债扩张与房地产资本化泡沫扩大的造成运动,如果金融机构“配合”这样的改革动向,而发挥其信用扩张功能,那么这其中很多的投资项目不可避免的就会变成充满泡沫,只是短期逐利的资产隐患,如果这样的势头扩张开来,必将会导致三地区资产质量的大幅下降。因此,金融机构一定要保持应有的理性与定力,将风险防范作为金融支持京津冀一体化不可避免的一个课题,消除金融自由化带来的盲目竞争和政府短期隐形担保带来的风险与压力。

  总而言之,对于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的金融支持,应当是一种理性和符合性的支持,绝非利益驱使下的盲目跟风的形象化的支持,要注重金融资金利用的长效性,避免在一体化过程中金融泡沫的扩大和风险的激增。

  二、金融支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实证研究

  京津冀三地人口约为1.08亿,占全国人口的1/13;占有了2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全国土地的2.3%;年均GDP总量高达5.7万亿元,占国民经济总量的11%左右。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有利于破除三地各自发展的难题,使三地发展水准迈入新的时代。为了深入分析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金融支持所能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的使之起到作用,我们通过对于京津冀地区的相关金融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中找出金融支持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所在。由于京津冀三地在文化传统、政策制度、产业结构、能源储备等多个方面,都存在这难以弥合的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是不能忽视的。当前,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并没有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对于河北十多个地市的经济发展带动与领跑作用并不明显,由于之前三地市的发展相对封闭,并未形成真正的金区域融互动发展格局,更重要的是,之前相对封闭的经济发展,导致了河北地区与京津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三地虽然有所协同,但依然无法形成真正的融合互动发展之局面[3]。

  但是,金融的一体化,却是能对三地市的就业、资本发展、本地经济协同起到促进作用、经济增长的宏观表象,主要由三大因素作为支撑,这三大因素即为,金融发展、就业人口和资本投资均。这三个因素指标数据的增长,是判断经济增长形式的重要因素,京津冀各地区,之前为了维护本地区的经济增长趋势,因此在推动本地金融市场发展和资本积累增加方面,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在区域经济发展这个领域,金融发展的为负一出效应,投资收益为正益处效应,北京、天津由于曾作为独立的金融发展中心,对于周边地区所产生的经济辐射能力更加广阔,及其容易产生所谓的“虹吸效应”,对于周边地区的发展反而起到不利的作用。但从另外以方面来看,如果能将北京、天津两地的投资以及积累的原始资本,想河北的周边地市投放的话,这将会对河北周边地市的经济增长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而这也是我们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恰到好处的金融支持。正如现在,北京一些大的金融投资机构,都逐步将金融外包和后台向武清和廊坊等河北地市投放,以人保为例,就投资了40多个亿在廊坊构建自己的金融后台,而这种支撑则是性价比最高的,北京拿下一亩地大约需要三五百万元,而在河北的这些地市,一亩地可能只需要十多万元的资金投入。

  2013年5月,河北省分别与北京市、天津市签署了各自的经济合作协议,推动三地经济发展的有利金融支持平台构建。同年,河北省金融投资办公室也与北京市的金融工作局签署了,两地具有特色的金融合作协议,协议指出,两地要以市场要素为核心,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创兴,建立新的特定金融信用评价体系,接力金融后台基地服务,提纲金融风险方面能力,并加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点设立,期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手段,转变两地金融圈各自发展的趋势,使得两个的经济能够走向协同,实现并轨化发展与合作的愿景[4]。同时,天津与河北省也经过一系列的探讨与协商,共同设立了天交所渤海股权交易中心,为河北省的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交易提供窗口的平台,推定这些非上市有限公司的股权得到更好的重复利用,以期能够有效的脱矿中小型企业的长期投融资渠道。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京津冀三地已近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拟定在三地交汇处设立一个全新的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实验区,同时在该区域内,进行金融活动同城化的试点项目建设,推动生活缴费同城便捷化,票据交易承兑服务同城化,实现三地市的协同发展的金融支持工作的全面化与辐射化。同时,早在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在辖区内,试点性的开产了区域金融经济形势分析交流机制,促成两地区域间的金融信息交流共享。而为了给三地一体化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这一信息交流的平台也应当不断扩大,覆盖整个京津冀三地,确保金融信息的全面开放与共享。

  三、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区域金融支持的具体举措

  (一)以协调为手段突破地域发展瓶颈

  应当协同各部门力量,建立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权威协调机构,统筹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合作的措施与政策的制定,协调确立一体化发展总的金融支持战略和总体规划,克服三地区当前“诸侯经济”的弊端,突破地域发展瓶颈。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负责引导协调的方式,为区域金融一体化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通过建立常态化、长效的管理协调机制,实现三地区在产业分工、金融发展、经济协作中的联合,优化区域合作的金融环境。

  (二)建立京津冀地区同城化发展趋势

  以同城化为方向,是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的重要导向性目标,金融资金需要更多的投入到有利于同城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一体化等项目中去。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发展协调的根本原则,增强城市聚集、吸纳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对于区域内自主创兴项目的金融支持,转变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健全三地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引进机制,快发河北与天津沿海港口的优势,奠定三地一体化的良好合作平台。

  (三)扩大京津冀地区的金融开放程度

  需要加强对于新型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培育,通过三地区域化的协同优势,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并不断增设网店,延伸服务。着力于金融创新的推定,三地区金融创新政策要相互借鉴,相互延伸,不断改造传统金融业务,探索区域经济实验区的建立。最终打造一个有助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多层级、深合作、广发展的区域金融支撑体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