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支付结算的风险控制及防范研究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支付,结算业务,商业银行
  • 发布时间:2014-10-11 16:13

  支付结算业务既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又与银行其他业务关系密切。更重要的是,它起到了锁定客户群体并为其提供相关联动快捷金融服务的主要业务手段,引起各银行争相追捧。银行作为进行支付结算的媒介,需要不断加强和应对在业务结算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和犯罪活动。加强对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风险研究,分析风险产生原因,及时进行防范控制,对保障客户和银行企业的利益,维护社会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表现形式

  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已渗透到银行会计结算工作的各个环节,其表现形式也呈多样化,已由银行票据及清算扩展到与支付结算相关的所有金融业务。

  (一)狭义的支付结算风险

  票据风险、清算风险、内控风险、技术风险等均属于狭义的支付结算风险。这类风险仅限于银行票据本身及与之相关的清算、操作方面的风险。有资金划转、给付结果和要求是这类风险的显明特征,这类风险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

  (二)广义的支付结算风险

  支付结算签约(解约)风险,是支付结算业务的准入和退出时产生的风险,是开和关的问题。主要有以虚假资料进行账户的开立、变更、销户,以虚假资料进行印鉴设立、变更、注销,以虚假资料进行银行结算产品的签约、注销,等等。这类业务在办理时以假换真,往往没有直接的资金划转,开户和签约资料形式上的完整造成风险隐蔽时间长,不易被及时发现,所以危害更大。

  反洗钱风险。银行在办理支付结算业务时,没有做到“了解你的客户”(KYC)和“了解你的客户业务”(KYB),员工缺乏应有的反洗钱识别能力和职业操守,使银行面临监管处罚。例如账户审核法定代表人或授权经办人身份证信息;账户资料如营业执照未见年检记录;对一个经办人办理两个以上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开立业务的,未进行重点监测,未进一步核实核实存款人身份。

  客户信息泄漏风险。银行在办理支付结算业务中会留存大量客户信息资料,若保管不慎发生遗失,或被不法分子利用往往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二、银行支付结算的风险特点

  (一)风险分布范围大

  银行支付结算的风险存在于业务办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综合概括为两大类: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对票据的伪造、变造,进行票据的诈骗,伪造证照、印鉴资料进行虚假支付结算签约等;内部风险包括内部工作人员参与伪造等行为以挪用资金、内控制度不落实或随意简化操作流程造成客户资金被盗等,其中内控制度不落实危害尤甚。

  据了解,近几年来票据案件发案情况严重,每年涉案均在7000起以上,涉案金额近百亿元,最高年份涉案起数达到近万起,涉案金额超过130亿元。整体涉案起数和金额都呈上升趋势,形势比较严峻。

  由于银行鉴别水平不断提高,防范力度加大越来越严,作案分子利用承兑汇票诈骗越来越难。所以,近年来作案分子将票据诈骗行为逐步由商业汇票扩展到支票、存单、存折,甚至营业执照等支付结算业务虚假签约资料也不乏其例,支票和储蓄凭证的伪造和变造现象越来越多,使银行和客户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总之,在支付结算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纰漏都可能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针对目前呈递增趋势的金融犯罪活动,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是需要重点防范的领域之一。

  (二)涉案金额巨大

  由于犯罪活动涉及领域的特殊性,这类犯罪案件涉案的金额相对来说比较巨大。尤其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商品交易以及劳务交易所涉及的银行结算金额也越来越巨大。许多实施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犯罪的不法分子,通常是希望一夜暴富、一劳永逸,因此,这类不法分子的通常选取作案金额巨大的目标进行作案。

  (三)犯罪分子高智能化

  由于银行的传统支付结算业务具有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犯罪活动的嫌疑人普遍高智能化。这类不法分子对于支付结算相关的法律法规研究深入,比较了解各项业务办理流程,在作案前,都会进行严密的计划,或者利用现有规章的漏洞,或者利用金融系统工作人员的失误来实施犯罪。银行实务中也发现有利用小面额票据进行诈骗的案例,说明犯罪分子也在关注、研究银行防范实力。

  (四)犯罪手段高科技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不法分子实施票据犯罪的手段也越来越高科技化,许多伪造、变造的票据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以至于许多假票据只有利用公安机关的专业技术才能识别,致使防范难度加大。

  目前正在使用的票据为2010版银行票据,自2011年3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版银行票据在防伪工艺、印制标准、凭证格式、要素内容等方面与原版票据变化较大,防伪性能有很大提高。但在开始使用不到5个月银行就发现伪造的新版银行票据。根据某专业票据公司票据审鉴人员介绍,伪造票据纸张光滑度,厚度与真票相仿,印刷质量较好,有些细节与真票有差异,没有专业化的票据鉴别仪很难发现。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伪造出逼真程度特高的票据,没有高科技的手段是很难做到的,这着实为给经办行及全体银行业务人员上了生动一课。

  三、银行支付结算业务中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在新型电子支付工具大量使用的今天,票据、信用卡等传统支付工具以其有形特征,比较成熟的票据制度、比较简单等特点,仍有一定的使用市场,但票据流通环节信息不对称、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从几年发生的案件来看,支付结算环节内外勾结作案多发,从涉案人员看基层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作案多,涉案金额大,作案潜逃的增多,在银行内部一些领导的意识中存在经营管理思想上的偏差,重经营轻管理,重存款、轻结算,重效益,轻风险防范,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疏于管理和监督。

  (二)银行方面的技术手段不够先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高科技化犯罪成为支付结算犯罪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银行的许多技术手段有滞后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技术手段、设备、理念更新不及时,落后于现实社会,不能有效地防范结算风险。例如,银行采用原始的人工方式核对客户资料、审核银行票据、核对客户印鉴等,而恰好银行审核资料不严格造成资金发生损失,那么,资金损失的风险就会转嫁到银行,出现风险隐患。

  专业技术设备配备相对不足。例如目前银行常用的审验设备有身份证鉴别仪、电子验印、票据鉴别等设备,分别核验身份证、印鉴、票据,但对于营业执照等其他证照,则没有配备相应的检验设备,有些可通过相关电子手段查询证照信息的真实性,但无法审核资料的真实性;有些则需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效率相对较低。

  (三)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操作

  有的银行会招收非金融专业人员进行支付结算工作或者招收的专业人员没有进行专业的针对性培训,从而导致银行的结算人员制度观念淡薄,内控制度不落实,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导致规避防范风险的能力下降,造成潜在的风险。例如在工作中,有些工作人员没有真正落实双人双责、印押证三分管等制度规范,给不法分子在支付结算中诈骗资金提供可乘之机。

  因经营压力、熟客户、大客户等原因随意简化操作流程,应该审核的资料不审核、该识别的印鉴不识别,人为造成操作漏洞。如要结算业务签约中,以复印件代替原件、未进行经办人身份识别进行签约造成虚假签约;在新型电子支付工作使用中,网银盾、口令、密码等客户身份识别工具保管不慎被误领、误用。

  四、银行结算风险的防范控制措施

  在银行业务中,支付结算业务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银行应该强化结算风险的意识,从领导层到员工,培养合规意识,树立风险防范观念,切实做好结算风险控制管理工作,从主观上为银行结算业务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具体做法上,应做到“一进两出两延伸,技术素质齐跟进”,一进指结算业务进入关:把好结算账户开户、印鉴预留、结算业务签约关键环节,真实资料合规签约;两出指把好资金出口、结算业务变更、退出关;两延伸指在资金进出口之外、结算业务进出口之外做好“了解你的客户”(KYC)和“了解你的客户业务”(KYB),做好客户信息管理。技术指金融科技手段改进、更新,针对不同的结算工具、要素,配备、更新相应设备;素质指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员员工操作技能,提高员工防假辨真能力。单位银行在综合上述措施,增加自身防范风险能力的同时,建立支付结算业务风险防范机制,群防共治,提高银行业防范支付结算风险能力。

  (一)对支付结算相关的制度进行完善

  银行应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和《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业务开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深入分析探讨风险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使员工有法可依;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业务管理办法和具体操作规程等内部管理制度,保证各类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的落实,有法必依,防患于未然。

  (二)利用高科技技术增强防范能力

  在如今社会,针对高科技犯罪进行人工审核已经越来越困难。银行应该针对高科技犯罪,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研制防假识假的检测仪器,改变传统的防伪办法和人工判别方式,配备电子验印设备、身份证核查设备,加强营业执照等证照二维码使用,纵使提高对结算工具、要素识别辨析能力,提高支付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并利用互联网,做好联防工作,有效遏制此类犯罪活动的发生。

  (三)加强金融内控,建立银行间支付结算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票据市场的准入制度和退出管理。严格审查支票户的开户资料,加强对开户单位开具支票数量的控制。加大对支付结算业务的监管力度,取消失信银行的承兑汇票权限,对具有签发银行汇票资格的银行进行审查,严防具有支付危机、不按规定清算资金等行为的银行出现。

  改进支付结算风险防范方式,加强银行间群防群治力度,严格执行黑名单制,银行内和银行间搭建多种形式的支付结算风险防范平台,如支付结算风险防范联席会,通报支付结算工作,互通风险防范经验,达到银行一家共同应对不法分子。

  (四)强化公众宣传

  对银行支付结算业务进行公众宣传,提高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了解金融犯罪的严重性,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惩治力度,增加犯罪成本。让公众了解相关的金融防范措施,不给不法分子遗留漏洞,从根本对银行结算业务的风险进行防范。

  做好新型电子结算工具、结算方式的引导、制度建设。根据某商业银行统计数据表明,该行2008年电子银行类结算业务量超过了柜面传统结算业务量,其结算金额达到柜面结算金额的等量级水平。近年来,企业网银、电子商业汇票、通存通兑等银行电子结算产品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等非银行金融产品频频进行入人们的头脑中。这些新型电子结算工具、结算方式带来的不但是工具的更新、方式的变化,更是结算理念的升级。银行电子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结算业务发展的效率和水平,先进的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电子网络手段,对结算业务的功能进行改良、创新,扩展结算业务的范围,是取胜之道。

  五、总结

  以上从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特点、成因以及防范措施进行了相关的论述,总体而言,支付结算关系到经济金融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只有对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成因有所掌握,并能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才能为支付结算业务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