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背后的真正意义
- 来源:汽车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车展 背后 意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7-14 14:37
车展成了一种卖车方式,或一种营销思维。相关部门证实,现在几乎隔三岔五就会冒出一车展,主办背景五花八门,各色人等都有。不少车企专门成立应对车展的部门,相关人员一年四季四处奔波不着家还忙不过来。几乎每家车企的参展奖杯和证书都能装上一箩筐。
我的印象里,国内车展最初起源是“汽车展销会”,有人戏称“骡马大会”,就像“集市”和“庙会”。自上海和北京车展有了起色之后,各地趋之若鹜,群起效仿。十多年前,汽车业流传“得广东市场得天下”,深圳是“桥头堡”,成了开放私家车最早的市场之一。相对应的是,“想造势,去北京;做品牌,到上海;打市场,上广东”。
“在广东,什么样的车都有人买,没有禁忌和顾虑。”一些非主流车企起家时就得益于这片市场提供的宽容,没有门第之见,也不排外。如吉利、奇瑞都能在这里找到生存的根基。
广东车市曾经是中国车市的风向标。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车展“撬动”在起作用。尽管一开始并没有打“国际”这张牌,但深圳的开放意识,使这个弹丸之地,成了中国私家车普及率最高的城市,其示范性不言而喻。而当地的汽车媒体,至今十分活跃,亦是国内汽车传媒的重镇,厂商投放广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市场地位不低。
回望中国车展史,最初都由卖车驱动,不论是原始的“骡马大会”,还是后来的“汽车展销会”,以及今日的“国际车展”,都摆脱不了营销的思维。
其实,车展就是秀场,是营销的一种方式。从事汽车营销都知道,车展提供的是产品、品牌、企业综合实力比较的舞台。精明的企业都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一些超级豪华车,像劳斯莱斯、玛莎拉蒂、保时捷等,都不放弃像广州、成都、深圳这样的地方性车展。其他品牌的车商更不用说,他们提供的车展信息除了以卖掉多少车作为新闻诉求点外,就是传播品牌获得多少人气。
俗话说,店多成市。车展成了聚集人气、形成气场的地方,也是产生信息与八卦的策源地。这种将文化娱乐、行业动态、市场走势、消费流行等集于一身的“市场行为”,已成为卖车的常态选择之一。试想,如果没有频繁的车展活动,汽车营销不就失去了一个有效的通路?如果没有娱乐八卦之类的时尚,车展如何吸引眼球?如果没有消息和热点产生,车展的影响力怎么做大?
基于上述思考,再看今年深圳车展,打的是“深、港、澳”这张牌,祭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旗帜,并以“低碳城市,绿动未来”为主题,倒是有了亮点。不过,新车亮相不多,很多所谓的新车型在今年4月北京车展上已经露过脸,首次展出的车型难以寻觅,最具吸引力的莫过于厂商拉来韩寒为诱饵,胜过模特,与媒体互动,招徕人气,或通过论坛的方式,将产销、市场、消费聚拢来坐而论道,倒是有声有色,为本次车展增添了一些话题。
应该说,以上这些想法和动作表明,经历了十多年市场洗礼之后,深圳车展比较理性,不甘同质化,充分利用本地与港澳资源的同时,积极地用文化和品位来提升车展的水准,发挥区位优势,盘活市场,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车展特色。毕竟深圳车展空间有限,规模上不可能与广州车展相比,与京沪车展相比更是望尘莫及,只能在个性和定位上寻找出路。在我看来,深圳以车展的名义激活市场正当时,以此打上个性化标签,不失为值得关注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