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飘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日产EV纯电动车「聆风」
  • 发布时间:2010-07-14 15:05
  “聆风” 这个名字起得实在妙, 不难知道它音译自“LEAF”。本以为只是假装文雅,但很快我就知道,这个译名其实充满智慧,两个字就概括了车的特点。言下之意是,开这部车,车上成员的耳根会很清静,听到的,只有风声,像西湖上的电动游船,区别在于,“聆风”飘滑的地点是陆地。

  当然,如果你把这车开到如战壕般坑洼的广州马路,恐怕飘不了几米就会被“巨浪”击回残酷的现实世界。幸好试车地点选在安静的日本日产座间工厂实验场,这里,除了偶尔飞过的乌鸦会怪叫两声,关上车门加快车速,聆听来还是称心悦耳的。

  由于没有传统内燃发动机,聆风无须花太多精力改善车厢隔音,就能轻松达到豪华车的静肃水平。或许,随着电动车时代的来临,伴随了汽车驾驶者一百多年的发动机声音,将成为历史,说不定还会背负落后、不环保、不时尚等符号。新式汽车从此变得安静,许多以前被大家忽略的声音,将取代发动机声音,成为未来驾驶者耳边的主旋律。

  答案是风

  “飘”是什么?答案是风!驾驶电动车的感觉,就像被风吹着走,没有亲身体验,很难明白有多奇妙。以前开车,除了看速度表,我们还可以依靠发动机响声判断速度,但这些经验在聆风上完全失效。平整的试车场地,风声混杂着轮胎滚动的声音,刚刚被我察觉,陪驾已经提醒我要减速了。

  我这才想起低头看看速度表,原来,无声无息之间,聆风已经加速到120km/h,远远超越了我的预期,如果交给我的感觉判断,恐怕只有80km/h左右。是的,哪怕日产把聆风设计得如同传统汽车一般,看起来和开起来都一点不像来自未来,但就像VCD升级到DVD,所代表的技术层次和观感享受,我们都需要重新认识。

  由于电动机先天具有大扭矩的特性,而且一旦电机开始工作,峰值扭矩将一次保持发放,这让聆风拥有媲美3.5升V6发动机的起步响应。虽然厂方没有公布0-100km/h的短跑成绩,但只要把油门(是否应该改口叫“电门”呢?)踩到底,哪怕满载乘客,聆风还是能提供远优于传统2.5升以下排量汽车的起步反应,可能因为它全力跑时连吭都不会吭一声,所以丝毫不会让你感觉勉强。

  匀速巡航时,聆风安静而平稳,让我体会到“地上飘”的感觉,再一次想起西湖乘坐游船的经历。聆风的首席设计师井上真人说,为了营造更悦耳动听的风声,车身每一条曲线都经过精心布置。请留意那一双造型独特的车头灯,发现了什么?对的,那上拱得有些夸张的灯罩设计,你可以把它看成一把“风刀”,车辆高速行驶时,劈开车头正面的风,使其“风分两路”绕开后视镜。根据风动测试的结果,高速行车时造成风噪的最大诱因,就是后视镜导致的乱流。因为电动车已经没有排气管、油箱、油管等装置,车底能轻松造得接近完全平整,这些细节都大大降低风阻和风噪。

  “Real Car”

  这次试驾,是日产为聆风做的首次全球试车,“Real Car”,便是厂方向各国记者不断强调的宣传口号。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聆风当然是一部真实的汽车,难道这还有疑问吗?事实上,日产所说的“Real”,意思指这是一款现实的汽车,虽然概念先进,但它能马上融入你的生活。

  此前,我们测试过几款纯电动车,包括BYD F3DM、MINI E等,但这些车多少还带有实验性质,或能看见一堆复杂且裸露的电线,或打开尾箱后发现里面被庞大的电池组占据。总之,要成为一部“真正”的汽车,哪怕多么的先进,都有义务把所有的“科技”藏好,不能本末倒置成为阻碍。

  聆风真实,它已经把所有新东西“藏”好了。它拥有一个正常的后排空间,尾箱大小也和相仿尺寸的传统汽车差不多,各种控制系统操作起来也不需要重新学习。如果你现在买了聆风,明天上班前,你甚至不需要提前一分钟到车里面学习,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任何人一上车就能开走。

  聆风的驾驶舱没有给我任何惊喜,我猜下一代的TIIDA就是这个样子。双层仪表设计也许受到本田的启发,上层以跳字的方式显示速度,下方则能读取剩余里程、能量状态等基本行车信息。圆形的电子换挡杆让我想起宝马的i-DRIVE。说实话,坐在这个车厢中,我有些失望,日产的设计师为什么不大胆一些呢?毕竟这是一部代表未来生活的汽车,没必要太“Real ”嘛!

  没有发动机,电池组成为车上最重的设备,前后共48组层叠式锂离子电池,让聆风自身重量比同尺寸的传统轿车重了20%左右。传统思维认为,较重的车身无疑会对操控性能带来负面影响,其实不全如此。设计师把电池组全部平铺在车身中部,也就是乘客舱地板下面,这样的设计使聆风的车身重量分布非常平均,最重的部分集中在车辆质心的位置,理论上确实能提升车辆的行车稳定性和操控性能。可惜,日本陪驾过于小心翼翼的风格,让我试车时实在不好意思做任何挑战车辆极限的动作,最高只能以80km/h左右的速度通过一些组合弯道,感觉不到和普通车的差别。

  帮大家算算账

  前阵子我接受一个电台采访,主持人问:请给听众一些建议,大家的下一部车,应该买混合动力汽车呢?还是一步到位,直接就买电动车呢?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许多人都知道,哪怕汽(柴)油车还有相当长的寿命,但面对看不到顶峰的油价,很有必要为以后的汽车生活选择一种更低成本的模式。

  我的建议是一步到位选择电动车。毫无疑问,无论是混合动力还是纯电力车,最吸引我们的优点是使用成本都比传统汽车低。但制约这类新能源车普及的原因,就是高昂的购买成本。混合动力车,其机械结构比普通汽车更复杂,制造成本不可能比同级的传统汽车低。而电动车在成本上有明显优势,可以说,纯电动车只是在传统汽车的框架上(像车架、悬挂、座椅、轮胎等),加上一些独特的设备,主要是电池组、电动机等。而实现规模化生产后的电动机,和传统发动机相比,后者因为结构更复杂,生产工序更多,并没有成本优势。所以,如果从规模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电动车应该成本最低,而混合动力车因为需要两套动力系统并存在匹配的问题,成本必然是三者中最高的。

  接下来分析使用成本:以聆风为例,如果用家里的插头,完全充满电需要8小时(如果使用专用充电机,可以2小时完成充电,急充模式下,30分钟能达到80%的电池容量),这其间耗费的电量,和一台3匹空调机差不多,算下来8小时还不到20块。充满电后的聆风,混合路况下使用,平均可以行驶160公里左右,每公里成本折合人民币才0.12元;以TIIDA为例,同样路况下使用,综合油耗在8.5L/100km左右,按照97号汽油7.5元/升计算,每公里成本约为0.63元人民币;最后看看普锐斯的成绩,按照《汽车导报》实际测试数据,普锐斯(第二代)综合油耗在4.8L/100km左右,每公里成本为0.36元。如此看来,无论是车价还是使用成本,纯电动汽车都占有绝对优势。

  不过,大家别高兴得太早,理想化的公式要完全实现还要再等。按照惯例,任何一件全新的商品,实现规模生产前价格都不会低。关于价格,日产并没有明确回答,只告诉我:“如果配合政府方面的政策优惠,聆风应该比普锐斯便宜”。

  我把电动车生活描述得如此美丽,是希望大家很快就能告别喧闹炽热的发动机。大家已经站在一种全新的汽车生活门口,不应该拒绝,要给予更多的期待和支持,哪怕暂时不掏钱买,只需拍拍手叫叫好,都能帮助那些还在犹豫不决的相关企业尽快下决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