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溪口 心泊雪竇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雪竇寺,高僧,溪口
  • 发布时间:2015-06-02 09:18

  「蔣氏故里」溪口鎮是歷史節點。二十世紀上半葉,相繼從溪口走出去的蔣介石、蔣經國父子,都成為中國近現代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浙東四明山南麓重鎮溪口,無疑是近現代歷史大格局中一個永遠耐人尋味的背景。時至今日,溪口依然遺存著二十二處蔣氏史跡。鎮上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要涉台文物「蔣氏故居」名下的豐鎬房等八個文保景點。作為一個不可複制的歷史文化個案,溪口「民國第一鎮」的名號,名符其實。

  「彌勒道場」雪竇山是心靈的港灣。五代時期,禪宗名刹雪竇寺是奉化人布袋和尚講經弘法之地。布袋和尚圓寂後,首先被中國東南地區信眾敬奉為彌勒轉世,雪竇山由此成為「大慈彌勒菩薩應跡之地」。上世紀三十年代起,被中國佛教界認定為彌勒道場。近代佛學泰斗太虛大師和當代佛教領袖趙樸初居士,相繼力推雪竇山為中國佛教第五大名山。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八日,雪竇山露天彌勒大佛橫空出世,以它為核心的雪竇山大佛景區正式開放。一年一度的雪竇山彌勒文化節,令彌勒道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急劇提升。充滿希望和憧憬的雪竇淨域,逐漸被中外遊客、香客廣泛贊譽為「心靈的港灣」。

  民國名鎮——蔣氏故里尋踪

  溪口,她以仙靈雪竇為枕,秀媚剡水繞膝,一派綠野平川,清溪舟筏,煙霞牧歌,宛若武陵桃源,古代有「武陵」之稱。溪口門戶武嶺,即源出武陵之諧音。入飛簷翹角、氣勢不凡的武嶺城門,便是與剡溪比肩的溪口三里長街武嶺路。自東及西,次第散列著小洋房、文昌閣、豐鎬房、玉泰鹽鋪等許多與蔣氏父子有涉的舊跡故地。

  武嶺南麓,剡溪之湄,有蔣經國的一座別墅,俗稱小洋房。它建於一九三〇年,當初還有一個很中國化的名稱叫「涵齋」。西安事變後不久,人稱蔣介石「文膽」的陳布雷,在此為蔣介石代筆撰寫了《西安半月記》。一九三七年蔣經國從蘇聯回國後,遵照其父的訓示,在這裡讀書修身養性,直至一九三七年十月「出仕」江西南昌。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日寇對溪口進行狂轟濫炸,死傷達百餘人。蔣經國生母毛福梅在豐鎬房後門口被炸身亡。蔣經國星夜趕到溪口奔喪,當即奮筆疾書「以血洗血」四字,並令人勒石相傳,以表他的國仇家恨。原碑仍保存於小洋房內,供後人瞻仰。

  小洋房之西緊挨著的是溪口名勝文昌閣。穿武嶺門,往左拾級而上,兩旁古樟、老松夾道迎立。武嶺之巔便見拔地而起的文昌閣。它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素為文人學士聚會之地。在這裡憑檻四顧,溪光山色、參差人家盡收眼底。古代溪口十景之一「奎閣淩霄」,所指及的就是這處景觀。一九二四年,為讓「吾鄉同志,朝夕遊樂」,蔣介石出資重建文昌閣。翌年竣工,呈現簷牙高啄、飛閣流丹的盛況。蔣介石遂將文昌閣改稱樂亭,並親撰《樂亭記》,記述這裡景色及重建初衷。一九二七年十二月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後,回鄉常居此地,便成他們的私人別墅,並兼作藏書樓。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蔣氏故居」,它由八處自清至民國的群體建築組合,而溪口三里長街武嶺路中段的豐鎬房,乃是蔣氏故居的核心建築。

  豐鎬房坐北朝南,門前剡溪清澈,隔岸翠峰如簇。它原是一座尋常的浙東民居。蔣介石顯赫後,於一九三五年對豐鎬房進行了擴建。整座院落由大門、素居、報本堂和獨立小樓等組合而成。占地四千八百平方米,建築面積一千八百五十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間四十九間。豐鎬房雖為「前廳後堂、兩廂四廊」的傳統府第格局,滿眼是赭壁墨柱、精美雕刻、生動堆塑,但細細審視,它已經領受了西洋建築文化的影響。豐鎬房的「素居」是前廳,後堂「報本堂」供有蔣氏祖宗牌位,是蔣氏敬天祭祖之地。西廂房為蔣介石髮妻毛福梅居處,而室內布置頗具西洋風格的東廂房則是宋美齡住所。西廂房之西的那幢獨立小樓,有小樓梯與西廂相連,那裡是蔣母王采玉舊居。當今遊人所見的豐鎬房,已按蔣介石一九四九年離開大陸時的原樣,複原布置。出豐鎬房往西續行約二百米,便是蔣介石出生地——玉泰鹽鋪。這裡曾是蔣介石祖父蔣玉表、父親蔣肅庵經商開店之處,店務以賣鹽為主,兼營大米、酒類、雜貨,為當年溪口鎮上的大商號。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農曆九月十五日未時,蔣介石出生於玉泰鹽鋪的樓上,其祖父取其名曰瑞元。

  一九四八年,也許出於對祖上遺產的敬意,抑或對自己出生之地的懷戀,蔣介石出資予以拆建,共建樓房三間、平屋三間,門為石砌框架,四周圍以高牆。蔣介石還手書「玉泰鹽鋪原址」六字,並勒石以記。

  就在原樣重建的翌年四月二十五日,慣於大浪淘沙的歷史,只留本色,不留情面——那天下午,蔣介石一行黯然拋別溪口故里,無奈敗走那塊飄零的國土。「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歸日是何年?」無論是霸氣仰或孱弱,任何一個王朝只能在歷史上留下依稀的背影。

  應夢名山——雪竇山探幽

  巍峨的四明山脈,有峰二百八十之眾,雪竇山自古秀甲四明,號稱「四明第一山」。雪竇山之瀑雄而柔,溪純而曲,峰峻而靈,岩險而秀,谷翠而幽,自然風光尤以飛流急泉最負盛名,古有「瀑布山」之稱。著稱於世的瀑布勝景有飛流如雪的千丈岩瀑布、神秘詭異的隱潭瀑布群、重嶂若城的徐鳧岩瀑布。山中還有險峰奇觀妙高台、清涼世界商量崗等風景名勝。此外,雪竇山麓亭下湖的湖光山色、剡源九曲的斑斕人文,它們各擅風流,也為名山增妍。

  其實,奇山勝水的真正知音,該是騷人墨客。在唐代,與浙東唐詩之路主幹線相連接的尚有一條東支線。它西起明越兩州交界的剡界嶺六詔一帶,沿剡源東來到今溪口鎮沙堤村附近登雪竇山,折回山麓由溪口附近下舟筏,順剡江——奉化江東達明州三江口。從而使主幹線與東支線形成了一縱一橫的格局,六詔一帶為東支線的起始地,溪口成了唐朝詩人在東支線訪古探幽的中轉地。進入宋朝,雪竇山的自然山水和佛境禪林,相繼被五位大宋皇帝厚愛,聲名大噪,由此引得大批宋朝詩人登山攬勝,踏歌而行,也為雪竇山留贈了為數可觀的不朽詩詞華章。是故,唐宋之間,相與印疊的文士履痕,戀山懷水的瑰麗詩章,形成了一條文采風騷稱雄浙東的「雪竇山唐宋詩路」。

  彌勒道場——雪竇寺禮佛

  雪竇寺五毀五建,歷煉滄桑;渺渺百代,高僧輩出。自唐至清,單是史料確記的住持禪師就有四十八位,僧衣飄飄的過山真僧多得更是難以計數。而最令後世懷慕的莫過於知覺延壽、明覺重顯和太虛這三位頂級高僧了。

  自一九三二年重陽節至抗戰勝利後的一九四六年五月,近現代佛學泰斗太虛大師,一直執掌雪竇寺。

  從唐懿宗到清光緒帝,千年以降,共有十二位皇帝或敕諭或贈經或賜物,他們以不同方式垂青著這座四明名刹。

  跨入民國時期,得天時地利人和的雪竇寺,全面複興,走向輝煌。蔣介石從小受其崇佛的祖父和母親影響,對故鄉的雪竇寺結有一份特殊的佛緣。發跡顯赫後,他每次回溪口,必上雪竇寺聽經論道、敬香憩休。一九二七年八月,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時遊山,為雪竇寺題額「四明第一山」。一九三二年重陽節,應蔣介石之邀,時為中國佛教界領袖的太虛大師出任雪竇寺方丈,一時真僧如雲、法會連台。民國時期的雪竇寺,由於深受蔣介石和太虛大師這兩位中國社會和中國佛教頂級人物的相與厚愛,步入雪竇寺歷史上一段十分耀眼的輝煌時期。

  國運昌而佛法弘,一九八五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千年雪竇寺著手重建。一九八七年,全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蒞寺視察,緬懷民國往事,他對創建彌勒道場,重現「中國佛教五大名山」之輝煌,深表贊同。

  一九九四年九月,雪竇寺隆重舉行彌勒寶殿大慈彌勒佛和微型千尊彌勒像開光大典,並恭請全國漢藏諸山方丈法師,啟建大型水陸道場,盛況空前。雪竇古刹為「大慈彌勒菩薩應跡聖地」,終於名至實歸。

  文/裘國松 圖/金笑提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