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畫心靈語言的陶藝師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林振龍,陶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2 13:06
——林振龍陶瓷展
成立於一九七九年的「瓷揚窯」是台灣當代書畫家創作陶瓷畫重要的據點,三十年間往來於瓷揚窯的藝術家不下二百人,瓷揚窯也成為眾藝術家創作陶瓷畫的共同畫室,聞名於台灣陶藝界。陶瓷彩繪原本是陶瓷製作過程中的一道工序,彩繪畫師按照規範作畫,不表現個人風格也不署名,因此彩繪的藝術性是附屬於器形的整體表現之中。而在瓷揚窯繪製陶瓷畫的藝術家們,各自在作品中揮灑藝趣,充分流露自己的風格與特色,將創作理念轉化入陶瓷媒材上,為自己原有的藝術創作開啟了另一扇窗,也為台灣陶瓷藝術開創了新的風潮。
一般書畫創作在作者停筆簽名之後,便算完成創作,而陶瓷繪畫則必須經過窯燒才能完成,同時釉彩也非尋常墨汁顏料,必須專人調配、試驗才得以使用。因此,繪製陶瓷畫的事先準備與事後處理,都須要有專人打點,而在瓷揚窯處理這些繁雜事務的人便是窯廠主人林振龍先生。
林振龍出身南投農家,自小刻苦耐勞,高中畢業後便放棄升學,進入王修功老師主持的漢唐陶藝廠工作,自此便與陶瓷結下不解之緣。在陶瓷廠的工作十分繁重,但是由於他勤勞主動、認真負責,深得老闆信任,而能在陶瓷廠中擔任各項重要工作,他也從中學習到陶瓷工廠的經營理念與陶瓷生產的專業技術,為後來成立的「瓷揚窯」奠定基礎。
由於是從陶瓷廠的基層工作做起,雖然林振龍累積了相當的陶瓷工廠的經營理念與陶瓷生產的專業技術,但是如何走出傳統陶瓷生產,創造出符合當代精神的藝術陶瓷,卻是他在成立瓷揚窯後所面臨的新課題。此時的他對於表現自我抒發情感的陶藝創作仍然陌生,因此決定從陶瓷的繪畫表現下手,他運用在陶瓷廠學到的專業技術製作瓷板坯體,供藝術家到瓷揚窯繪製陶瓷畫,讓藝術家的畫作在陶瓷媒材上呈現,而這種合作模式也為林振龍的陶藝創作打開了大門。
藝術家透過林振龍專業的陶瓷坯體製作及燒成處理,完美地表現出繪畫的新效果,因此藝術家們呼朋引伴前來瓷揚窯繪製陶瓷畫,其中包括當代知名藝術家林玉山、黃君璧、陳景容、李奇茂、鄭善禧、李焜培、顏水龍、劉國松、袁金塔等人,各門各派匯聚瓷揚窯,蔚為奇觀。由於藝術家們的表現手法不同,畫風各有特色,林振龍也必須因應各藝術家的需求,而提供適當的坯體與釉料,因此林振龍在繁忙的製坯、燒窯中精進了製陶技術,同時在藝術家們的畫作中吸取了各家之長,也因而培養出他的陶藝創作實力。
此外,為了加強藝術創作能力,他也加入了以現代繪畫與裝置藝術表現為主的藝術團體—「二號公寓」,與當時從國外學成歸國的新一代藝術工作者,共同探討現代藝術表現的形式與觀念。透過如此積極的觀察與學習,他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創作思維,也激發出他強烈的創作慾望,一九八九年之後他便積極投入創作並展出作品,二十年來持續創作不輟。而就作品創作時期的演變與創作主題的呈現看來,林振龍的陶藝創作可區分成三個類型:
捏塑人物形態表現對社會現象的反思
林振龍自小就對生活週遭的人事物具有過人的觀察力,同時也具有相當的敏感度,因此在進入社會之後他常能觀察社會現象的變遷;感受人際關係的更迭,而在其中體會進退應對的原理與態度。因此他能面對困境而不為所惑,對於失敗受挫能細心檢討,並以積極的態度突破困境,開創新局,這種個性也成為他日後創作上極為重要的特質。
由於加入「二號公寓」參與國內及國外學成歸國年輕一代藝術家們的交流活動,接觸到觀念藝術與裝置藝術的表現形式,受到這種創作思維的影響,對於創作主題的思考,很自然地連結到他平日所關注到社會環境及個人與群體互動關係的議題上。於是用陶土捏塑人物造形,用半具像的人物肢體動作,描寫對社會樣態與庶民心情的感受。雖然捏塑出來的人物造形並無科班的技術表現,但是形態樸質而不矯作,卻有著一股親切近人的韻味,而能讓人感受到作品中所描述的情感與意境。
在一九八九年到一九九二年之間,他大量創作並分別在台北敦煌藝廊、二號公寓、台北縣文化中心、台中市文化中心、逸清藝術中心展出「燒陶燒心」、「擁抱我土」、「癒合」與「壺外之音」等系列作品。這個時期的作品,在造形上是從容器概念出發,將容器的形體轉化為環境意象,再附加人物、植物造形,架構出敘述故事的場景。甚至部分作品是在平面陶板上黏貼人物、植物形體,並施上鮮豔釉彩,成為半浮雕式的立面作品。由此可見這個時期他己走出傳統陶瓷器物造形的束縛,邁向意念與情感抒發的藝術創作表現,藉陶瓷黏土捏塑人物形態與場景,以表現對社會現象的反思。
陶板的切割與撕裂表達對環境現象的觀察
在長年接觸泥土的時光中,林振龍對泥土本質與特性的感受是十分深刻的,他發現泥土中的容貌就像自然景觀的縮影一般,豐富多變、氣象萬千。他的創作主題也從社會觀察擴大到對環境的關懷,希望在泥土的肌理中找尋出自然的原始樣貌,以詮釋他對土地的虔敬與關懷。
在作品外觀的表現上,他以撕裂的手法產生如岩石般嶙峋粗獷的自然紋理。斷面肌理的部分隱喻為大地,而在平面的部分則施上青瓷釉象徵平靜水面。他曾在石門水庫看到裸露山壁與湖水的互映,以及湖邊乾涸龜裂的泥土與溫潤湖水間的對比,而用這種撕裂方法創造出粗獷的泥土肌理,再以細緻柔滑的青瓷釉色呈現一泓湖水,十分寫意地表達出自然山水的意境。
他對於青瓷的釉色特別鍾愛,常運用在作品的色彩表現之中,具有幽雅寧靜的氣質。對於青瓷釉的調製,他採用較原始的材料,將山谷中的石頭磨成粉末摻入釉料中,利用石粉中的天然成分與微量鐵質,燒製出青綠溫潤的釉色。如此更能表現出取材自大自然的那份用心,也寄予對大地的敬意。一九九八年到二〇〇九年之間的「聚裂重生」、「翻耕淨土」、「陶跡瓷韻」、「淨土陶書」及「大地陶情」系列作品都是運用這種手法所呈現出來的作品。在造形表現上,這個時期的作品除了具有自然岩石與水面的交錯形態外,他還運用到書本的造形表現上,以翻開的書冊頁面呈現自然肌理與釉面的對映,象徵大地自然變遷記錄中的一頁畫面。此外,他也將這種肌理與釉面的對比元素,表現在花器、方瓶等器物造形的表面上,為傳統的陶瓷器形增添新意。
塊體與線條交錯呈現對空間與構成的探討
在表現自然肌理的「淨土陶書」及「大地陶情」系列作品中,除了龜裂斷面的自然紋理及平滑青瓷釉色之外,林振龍逐漸添加黃、紅、綠等釉色,或以鈷藍表現筆觸效果,作品中加入了人文的元素,開始探討色彩與空間構成的關係。他深知中國的傳統釉色如青瓷、銅紅、天目及青花彩為世人所好,而這些釉彩的呈色與質感各有特色,如銅紅深淺所造成的層次變化;青瓷呈現的深潭碧波與綿密温潤色澤;天目的深沉靜雅以及鈷藍青花之筆趣墨韻,都是千百年來為人稱頌的傳統絕色。他將這些不同的傳統釉色,在作品上以幾何造形分割的方式,組合成新的釉彩空間,如同交響樂般,不同的色彩一起合奏出新視覺的釉彩之美。
除了在作品平面上試驗色塊的交疊、錯落外,他也嘗試以多邊形的塊體和細長圓柱組合出多種造形,呈現塊體與線條的交錯,讓平面分割的釉彩增加更多的空間感。為了達到這種視覺效果,林振龍跳脫了傳統製陶的成形技法,而以保麗龍塊、竹枝表面重複敷土成形的方式,架構出塊體與線條的穿插交錯,讓陶瓷造形增加空間的穿透與虛實的對比。這種創新的成形方式,是必須仰賴對黏土材料的熟稔與處理技巧的洗練才得以實現的。
從二〇〇九年以來林振龍集中精力創作「空間、釉彩」系列作品,迄今累積作品己有數十件,這個系列作品多以簡練的幾何塊體造形,搭配數條細圓柱體交錯所形成的穿透空間,創造出新穎的視覺效果。而在這三度空間中構築而成陶藝造形中,分別以青瓷、銅紅釉色施於幾何塊體面上,而以如凝脂般的白釉施於細圓柱體作為釉色上的對比。此外青瓷的開片與造形棱線上的霜白效果,則與細圓柱體上白釉的龜裂紋理,形成兩種不同釉調的呼應趣味。此外,在這個系列的每件作品中,他刻意地安排一只小碗,或高或低或前或後地碗口向上傲然而立,在整個塊體與線條的構成中成為視覺的焦點。或許在幾何造形的架構中,這個小碗只不過是點、線、面、體中的一個元素,但是卻意味著林振龍在求新求變的創作中,依然念念不忘自己來自於固有傳統的本質。綜觀林振龍的作品,在創作技法上他表現出對泥土特性掌握的功力與坯體製作成形的技巧。由於早期為了因應大批藝術家到瓷揚窯進行陶瓷畫創作之需,而練就了製作各型陶瓷坯體的技能,對於泥土特性的掌握十分精確,因此他能利用黏土塑形、注漿,或將黏土折曲、切割、撕裂,然後再予以接合成形,各種傳統陶瓷技法皆能運用自如。尤其近年來所開創的敷土成形方式,為陶瓷造形創造出更新的可能性。而在創作主題的表現上,他也展現出多元的關注議題,從早期以人物的刻劃表現人性與社會環境的省思,以及透過陶瓷材質反映自然的現象,並衍生到對自然大地關懷;而以塊體與線條架構出空間虛實的對映,以探討抽象結構的意義。因此,整體看來林振龍的陶藝創作是吸納百家藝風而能融會貫通獨創一格;師法自然造化而能心領神會再現新境。做為一個當代陶藝家,林振龍不論在陶瓷技藝的傳承與發揚上具有貢獻,而在藝術創作的領域中,他的執著與努力不懈也令人佩服與敬重。
2015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AArt)
展期:2015.12.4-12.7
地點:上海衡山路十二號豪華精選酒店
官網:www.citizenartshanghai.com
微信/新浪微博: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
文、圖/AArt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 陶藝後援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