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電影節主題城市里斯本
今年台北電影節主題城市來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是獨領風騷的先驅者之一,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葡萄牙電影反映了這座城市在殖民與獨裁歷史變遷下的心路歷程,並講述成長與生命層面的思索。
近年來葡萄牙電影在國際影壇上成績耀眼,台北電影節一次網羅葡萄牙三十年代起默片時期到最新的得獎長片以及新銳導演短片。透過二十二部長片、三十三部短片、二組焦點導演,介紹在臺灣鮮為人知又充滿魅力的葡萄牙電影,讓觀眾身在臺灣而神馳葡萄牙,一窺航海民族的異國風情,走進葡萄牙電影的歷史脈絡以及獨特的影像美學。
名導八十年創作生涯 四部代表作全收錄
葡萄牙享譽世界影壇的導演輩出,曾四度榮獲三大影展「終身成就獎」,今年以一百零六歲高齡辭世的葡萄牙國寶級導演—曼諾迪奧利維拉(Manoelde Oliveira)是史上唯一從默片橫跨至數位時代的傳奇導演,台北電影節將放映他的四部生涯代表作。
其人生第一部默片《河岸印象》(Douro,Faina Fluvial,1931),記錄葡萄牙第一大港波多一日勞動的圖景,描繪現代性轉瞬即逝的機械運轉及市景百態;第一部劇情長片《童黨小霸王》(AnikiBóbó,1942)內容為古靈精怪的小男孩,力圖在囂張的幫派頭頭面前扭轉自己卑微的江湖地位,贏得可愛女孩的歡心,不料弄巧成拙、事態一發不可收拾;爭議之作《狩獵記》(The Hunt,1963)在葡萄牙獨裁政權期間被迫修改影片結尾,內容取材自真實事件,描述一對好友外出打獵,他們悠哉漫步在陽光下,大地潛藏的危機悄悄降臨;以及奧利維拉去年入選威尼斯影展的人生最後一部短片《葡國殘夢》(The Old Man of Belem,2014),描述塞萬提斯筆下的唐吉訶德,在二十一世紀與葡萄牙文豪賈梅士相遇,一同追憶大航海時代的盛世興衰。觀眾可以憑一張電影票,一口氣全覽四部影片,在一個場次的時間內,串聯起導演跨越八十年代的創作生涯。
殖民省思、普世情感入題 葡萄牙短片題材繽紛多元
在葡萄牙影史經典之外,今年電影節選映了二十二部葡萄牙當代導演短片。這些在國際影展中表現亮眼
的短片,內容囊括殖民省思、文化探討、童話顛覆、愛慾情感、以及實驗電影的嘗試,組合成令人歎為觀止的葡萄牙電影大觀。
學生時代即在國際影展中獲獎連連的葡萄牙導演蓋布里爾埃布朗茲(Gabriel Abrantes),擅長製作另類電影,多次在作品中探觸殖民主義議題,致力對全球政治霸權提出質問。埃布朗茲在二〇一四柏林影展拿下最佳短片的黑色喜劇《塔羅班納》(Taprobana,2014),描述第一位近代殖民詩人賈梅士與他的中國情人遭當局流放南亞,當他漂流到塔羅班納(斯里蘭卡的舊稱)之時,面臨拯救創作或拯救情人的兩難窘境,他要如何抉擇?《自由》(Liberdade,2011)劇情從安哥拉黑人男孩在藥局搶劫威而鋼開始,敘說男孩與中國女孩之間的愛戀,當他擁抱著女孩,後方持槍警察正虎視眈眈。本單元收錄七部埃布朗茲佳作,讓台灣觀眾一窺埃布朗茲的影像魅力。身為「短片一代」的一份子,桑卓阿吉拉(Sandro Aguilar)曾推出多部標誌葡萄牙電影新視界的作品,突破電影視覺藝術的可能性,並構造出無以名狀的絕美黑暗世界。電影節特選六部阿吉拉的生涯代表作,參加二〇一一鹿特丹影展的《水星》(Mercury,2010)曾榮獲奧伯豪森國際短片節首獎,描述男人、女人和小孩在封閉的車內,無事發生,卻曖昧叢生的瘋狂邊界。多部亞洲首映的阿吉拉作品,讓臺灣觀眾先睹為快。
二組影人活躍國際影壇 深度刻畫葡萄牙社會樣貌
佩德羅科斯塔(Pedro Costa)作品數次入選法國《電影筆記》十大佳片以及坎城影展,活躍於國際影壇的科斯塔,其代表作「萬泰尼亞三部曲」描繪葡萄牙境內非裔移民的生活,並擅長以獨有的美學形式,拍攝里斯本弱勢者的生存樣貌。其代表作《青春向前行》(Colossal Youth,2006)內容描述一位性情溫和、智慧處世的中年非裔維德角移民,歷經妻子離去、住屋拆除,落魄孤寂的身影走遍城市,揭露世界各地發展中都市居民感同身受的共通議題。本片曾入選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片以及鹿特丹影展,並在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拿下「最佳獨立電影」。
朱奧佩德羅羅德利蓋斯(Joao Pedro Rodrigues)、朱奧胡格拉達瑪塔(Joao Rui Guerra da Mata)這一對葡萄牙導演搭擋,兩人同年出生,都曾在里斯本念電影,經歷相同世代,共享相同的歷史,在性別、國族、殖民等議題上,都可以彼此共鳴。達瑪塔在羅德利蓋斯執導的同志短片《生日快樂》(Happy Birthday!,1997)中演出,從此這對多年情侶合作無間,在編、導、演、美術各方面互相支援,融為一體,共同登上國際舞台,成為葡萄牙電影中非常新奇有趣的現象。兩人共同執導的《中國,中國》(China,China,2007)將鏡頭聚焦在一名移民葡萄牙的中國年輕女子,片中人看周潤發的電影,聽葡萄牙樂團PopDell‘Arte的歌,小孩子戴上關公面具,點出亞裔族群在西方社會中的認同問題;榮獲盧卡諾影展評審團特別推薦獎的《再見澳門》(The Last Time I Saw Macao,2012)則回到兩位導演暌違三十年的成長地澳門,帶著攝影機走過殖民地的滄海桑田,再由畫外音娓娓道出時間洪流下的鄉愁。(文、圖由《文化快遞》提供)
文、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