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畫台灣中部阿里山、日月潭與中台禪寺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台灣,阿里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2 09:29
中台灣是台灣中部地區的簡稱,大陸人最熟悉不過的旅遊景點阿里山、日月潭,以及大陸人不太熟悉,但卻是台灣極為著名的佛教聖地中台禪寺等,都位於這一地區, 一路南進途經的埔里小鎮等地,民風民俗也非常值得一覽,所以中台灣是遊人旅行台灣和瞭解台灣必到的地方。
對我來說,知道阿里山是從《阿里山的姑娘》歌曲開始的,認識和喜歡阿里山則始于上山游畫時。
阿里山
台灣中部靠近玉山之巔的地方,有一座由大武戀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道大山組成的宏偉山脈,其主峰有二千六百多米高。遊覽阿里山,博人眼球的不僅有全台海拔最高的道觀受鎮宮,仿印度靈鷲山聖地而建的佛廟慈雲寺,更有日出、晚霞、雲海、森林和高山鐵路等阿里山「五奇」。
登阿里山,觀瞬間驚豔,隨即萬丈光芒的日出,最好的地方是在祝山觀日樓;看絢麗多彩,漫天大氣磅礴的晚霞,最好的地方是在對高嶽。如果是自由行,能在山裡住一晚,那就美妙無語了,第二天還可去塔山望浩瀚無際、波濤洶湧澎湃的雲海,它屬台灣八景之一,人在其中如夢似幻,那感覺絕對奇特。
進阿里山,到森林遊樂區親近滿目蒼翠的森林,就不像觀日出、看晚霞和望雲海那麼麻煩了,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作為「台灣的森林寶庫」,阿里山擁有的森林資源非常豐富,各種樹木涵蓋了不同的氣候帶。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阿里山「五木」,是紅檜、扁柏、亞杉、鐵杉和松樹;最聞名天下的,則是紅檜巨木群。沿總長達一千米的巨木群棧道一和二行走,一路上可以觀賞到三十六棵巨型紅檜。我以想像的群峰和雲海作背景,用「矮小」的幾位遊人作對比,描繪了裡面的一棵《有「阿里山香林神木」之稱的二千年紅檜》,它有十五層樓高,六、七個人才能抱得起來,落地發芽的時間約為東漢光武年間,雖歷經天災人禍歲月滄桑,卻如神性附身,依然枝繁葉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因為具有象徵性,所以遊畫它,既表達了我對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精神的崇拜之意,亦體現了我對大自然不可思議造化的敬仰之情。
游畫阿里山森林,對各種形態的樹木極感興趣的我,本來還要完成三幅作品,結果只畫了兩幅。一幅叫《「大地之母」樹》,那樹底部有個碩大的樹洞,近看裡面黑黝黝的有點深不可測,遠望其兩頭尖中間寬的造型像極了女性的陰戶,非常神秘地佇在林間空地上,讓人嘖嘖稱奇。
很多遊客會走進樹洞再走出來拍張照,以為自己重生到這個世界作見證,我不禁為這有趣的舉動與心理暗暗訕笑了一番;另一幅叫《愛之「心」形樹》,那樹的根部亦被歲月掏空而裂成了兩半,其樹幹與樹枝互相糾纏攀搭到一起,形成了一顆「心」的形狀,非常神奇地立在姐妹潭的不遠處。游完姐妹潭的許多夫妻和情侶看到心形樹那麼有型,又紛紛站到它的前面或中間留影,以作忠貞愛情的見證。
日月潭
日月潭位於南投,是台灣唯一的天然淡水湖,與阿里山一樣為大陸人所熟知。早先它由一大一小兩部分組成,大的形像太陽故稱日潭,小的狀如月亮便叫月潭。但日治時期修建水電站後,水位提高了,兩個潭連到了一起,所以現在的日月潭只是一個大湖。儘管如此,日月潭仍然異常迷人。我把它與西湖相比,西湖太秀美,它也一樣清麗;西湖水碧波蕩漾, 它也一樣水光盈溢; 西湖的湖光山色無比浪漫,它也一樣群山倒影晴中見瀲灩,雨中顯空濛;西湖泛舟就像游天堂,它也一樣坐在遊船上飄飄然如同置身世外仙境。游畫日月潭,連同湖中迷你式的島嶼拉魯島,我全當作了一道背景,而《日月潭邊正在杵音的邵族男女》則成了畫面的主角。
圍繞著日月潭生活著許多原住民族,邵族是其中之一。作為最小的民族,邵族總共才六百零二人,邵族一年中有三大節日,即農曆三月的播種祭,七月的狩獵祭和八月的祖靈祭。崇敬祖先的神靈,是邵族宗教信仰的核心;祭拜供奉祖靈的藤籃子,是邵族獨有的習俗,因而就像過新年般,祖靈祭成了邵族最隆重最熱烈的慶典。之前身著盛裝的人們會圍攏在一起,用兩頭粗中間細的木杵,此起彼伏接連不斷敲擊石板,以「奏」出富有韻律與節奏感的樂聲,從而為舂石音、除穢、飲公酒、打牙等祖靈祭的一系列儀式拉開序幕,這杵音,就是最能體現邵族特色的祭儀。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美景當前,兩耳充聞天籟之聲,坐在日月潭邊畫著想畫的畫,那感覺真是太好,太讓人流連忘返了。
中台禪寺
台灣是個宗教興盛的地方,尤其是道教與佛教,信眾最多,道觀和佛寺也最多。道觀的屋脊、梁枋、窗欞、簷頭等處往往會堆滿各種塑像,讓人看著既目瞪口呆又親切無間,目瞪口呆在各種人物和飾物疊加在一起太繁複、太豪華、太中式巴羅克而花花綠綠了,視覺衝擊力強烈得簡直令人應接不暇;親切無間在那些塑像上的人物,如張果老、鐵拐李、何仙姑、呂洞賓等人們都太熟悉了,那些花啊草啊龍啊鳳啊的圖案人們都太喜歡了,所以想要始終處在視線以內作為精神的滿足。相比較佛寺會樸素些,但到中台禪寺參訪和遊畫,我又感受到了另一種目瞪口呆和親切無間。
中台禪寺位於南投埔里鎮新里,由住持惟覺大和尚創建于一九九四年,設計者為設計過台北一〇一大廈的李祖原居士。佛教傳入中國後,出現了許多宗派,禪宗便是其中之一。
第一眼看到這座寺廟,我對佛寺原有的概念就被徹底顛覆了,因為它的主體建築根本就是一幢沒有琉璃瓦和大屋頂的,外觀氣勢極其宏偉並簡潔莊嚴,內部滿目金壁輝煌而美輪美奐的三十六層現代化大廈。傳統寺廟有山門、大殿、法堂和藏經閣等,是向縱深發展的平面佈局,它的講堂、知客室、菩薩殿和七佛塔等卻分佈在各層樓面上,是立體的,向上發展的結構,到大雄寶殿要上二樓,到禪宗道場要上五樓,到大光明殿要上九樓,到萬佛殿竟要上十六樓,我因之目瞪口呆。它的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作為布袋和尚的化身,那豁達大度,快樂嘻笑的形象也是那麼的親切無間。傳說有人向布袋和尚請教佛法大義,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雙手自然下垂,笑嘻嘻的一言不發站在那裡,表示「讓你放下」。那人再問:「放下之後又如何」,和尚就卷起布袋背在肩上揚長而去,形象的說明了佛法的真諦是要人「放得下、拿得起。」由此也有了佛說名句:「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一個人悟道有三階段:看破、放下、自在。確實,一個人放得下,才能活得輕鬆自在。放下什麼呢,追名逐利,貪心貪念等,可惜就是有人放不下這些,世間所以才有那麼多煩惱,有的人還會去違法犯罪。放得下才能拿得起,就會有擔當,有責任感,有未來。那麼怎麼才能做到放得下拿得起呢,中台禪寺提供的答案就是好好地去修行。
目瞪口呆和親切無間之餘,參訪中台禪寺也引發了我的很多疑問與思考。有些疑問好像可以回答,比如中台禪寺也許是世上唯一不許燒香的寺廟,進入佛堂看不到香火繚繞的情景,信眾們只用燈盞、瓜果,或盛在小瓷碟裡的鮮花來供佛,為什麼不允許燒香呢?可能是怕引發火災,或是為避免香火污染空氣和損壞建築。又比如中台禪寺從小學到大學辦了很多學校,一個寺廟為什麼要辦這麼多學校呢?可能是要在樹立個人信仰的同時,為轉移和淨化社會風氣發揮更大的功能,作出更大的貢獻。
有些疑問卻比較難回答,比如禪宗修行是不特別講究環境的,但中台禪寺外面的山水風光非常秀麗,裡面由噴泉、水塘、拱橋、蓮花等構成的園林景觀也很優美,這樣的環境是否會影響修行?又如中台禪寺所在地並不缺少土地,為什麼要造成大廈狀,將所有殿堂樓塔都包羅在內?還如中台禪寺整個建築乍看非常像金字塔,為什麼會建成這樣?是巧合嗎?另如中台禪寺的興建,充分體現了惟覺大師不拘于傳統的智慧與膽識,可惟覺大師為什麼會具有如此的智慧與膽識呢?創新是肯定的,但僅僅是創新嗎?
中台禪寺曾被評論為是融合了中西工法的,很有設計感的, 結合現代高科技的, 呈現出新時代宗教建築特質而廣受肯定和矚目的,落成翌年就一舉奪得「第二十三屆台灣建築獎」的,「五星級」的寺廟建築與亞洲寺院翹楚。但二〇〇五年《EGG》雜誌與一群青年建築師發起的台灣最醜建築票選中,一班評委卻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將中台禪寺評選為最醜建築第一名,這又是為什麼呢?
游畫《宏偉的中台禪寺》時我沒有再多想那些難以回答的問題,修行需要靜心靜氣,畫畫有時也需要這樣,就讓畫出的畫面和形象大於思想吧,很多情況下這亦是回答問題的一種方式與方法。
一路南進
跟團游時的二〇〇八年,沿台灣中部的公路驅車南進,途中上上下下我忙得不亦樂乎,因為可看可想的地方實在太多:
如一,我看到台灣的村舍河畔都很乾淨,連廁所的便池下都極少尿漬。讀過著名作家龍應台的名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就知道,幾十年前的台灣可不是這樣的。我想也許正是這來自各方,充滿良知與堅持不懈的「生氣」所匯成的洪流,才改變了環境,才不斷提高了人的素質吧。
如二,我看到台灣破舊的房子亦有很多,因經濟不景氣,窮人還在不斷增加,報上說有二十萬人過年時吃的是泡面,我想他們的日子一定過得既艱難又辛酸,但是希望在哪呢?
如三,我看到台灣的綠化非常美,滿目蔥蘢中到處還可見到成片的果樹林,枝頭結滿名聞天下的台灣水果,香蕉、甘蔗、木瓜、鳳梨(即菠蘿),以及蓮霧、釋迦、火龍果和芭樂等,簡直就是個花果園。
台灣水果中最具特色的應屬青色的檳榔。台灣嚼檳榔的人極多,檳榔嚼時嘴裡也會發紅,這些人故被稱作「紅唇族」。據紅唇族說,嚼檳榔能生津提神,讓人體力充沛,生出飄飄欲仙的快感。嚼過苦澀之後會發甜的檳榔,我知道多吃這玩意其實會得口腔癌,但因是台灣最盛的風俗之一,每年花錢買這俗稱「台灣口香糖」的金額超過了千億新台幣,還衍生出了與婚嫁祈祭、待人接物等有關的檳榔文化,所以儘管有點可怕,嗜嚼檳榔的還是大有人在。
如四,我看到一路上小小的,裝飾著霓虹燈的玻璃檳榔屋特別多,裡面坐著的女子幾乎都是上身胸罩下身三角褲甚至丁字褲的比基尼女郞,她們統稱「檳榔西施」,意思是可以和西施比美的賣檳榔女孩。一有車輛停下,檳榔西施馬上就會趨前售賣檳榔,最多的顧客是卡車司機,他們開長途車時習慣嚼檳榔來幫助提神。我們的旅遊大巴也曾上來過檳榔西施,她們好年輕,有的根本就是學生兼職的;她們的身材也好好,個個都是曲線生動,魔鬼一樣勾人心魄。事實上有的檳榔西施就是以讓客人動手動腳的色情手段來做生意的,所以有些台灣男人會說:「買檳榔,不一定光為了嚼檳榔」。但多數受雇於店鋪老闆,著裝清涼的檳榔西施只是以此方式招徠顧客,多賺點錢而已,其實也挺辛酸的。因此在南投草屯鎮遊畫《路邊的美人魚檳榔店與檳榔西施》前,我對這台灣特有的現象還有點獵奇心理,畫好後則多了一絲同情之心。
文、圖/楊雲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