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提起古玩,直接聯想到的就是位於北京的潘家園古玩市場,這個名揚海内外的中國最大的古玩市場,作為全國的知名古玩集散地,每天都能吸引來自中國各地的「尋寶者」慕名而來;外國人來北京觀光旅遊一定要做三件事:「登長城,吃烤鴨,逛潘家園」。登長城,吃烤鴨,毫無疑問那是一定要的行程之一,但逛潘家園有那麼吸引人嗎?
潘家園古玩市場最早自發形成於一九九二年,當時大陸各地一股全民經商的熱潮,各類型的市場逐漸形成,潘家園古玩市場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形成。最初只是一些沿街擺攤方式,出售各種舊貨,但後來越聚越多,地攤從幾十個發展到幾千個,市場規模形成。在一九九五年大陸實行「雙休日」制度,更是匯集了來自各地的人潮,政府為了便於管理與引導發展,經過幾次的打造,從大棚演變到仿古建築的店面,形成地攤與門店共存的景象。目前,潘家園匯集了來自各省的商戶,從業人員近萬人,是中國品類最全的收藏品市場。經營的主要物品有仿古家具,文房四寶、古籍字畫、舊書刊、瑪瑙玉翠、陶瓷、中外錢幣、竹木骨雕、皮影臉譜、佛教信物、民族服裝服飾、文革遺物等。潘家園市場是藏品展示的窗口,收藏家交流的平台與尋寶的樂園。是中國最大的民間工藝品集散地。有衡水的鼻煙壺、楊柳青的年畫、江蘇的繡品、東陽的木雕、曲陽的石雕石刻、山東的皮影、江西的瓷器和水晶飾品、宜興的紫砂、陝西的青銅器、雲南的服飾、西藏的佛教用品、新疆的白玉、台灣的交趾陶等。這些不同民間特色的工藝品從中國各地匯聚潘家園,又從這裡銷往中國各地和世界。
潘家園作為全國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收藏品交易市場,說明了它具有社會的需求面,也充分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象徵,潘家園舊貨市場也帶動了周邊地區古玩市場的崛起興盛;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對藝術品、收藏品等精神層面的認識和需求不斷增加,潘家園必然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定的事實,同時在促進民間文物保護也發揮了正面的作用。
潘家園古玩市場商鋪全年三百六十五天開市,地攤每周末開市,周末開市日客流量達六、七萬人,其中外賓近萬人。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分階層、不分信仰,上至國家元首,下到平民百姓,如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夫人里、美國眾議院議長哈斯德、希臘總理希米蒂斯、羅馬尼亞總理納斯塔塞、斯里蘭卡總統庫馬拉通加夫人、泰國公主詩琳通等數十位外國政要曾來這裡遊覽購物。
潘家園古玩市場匯集了來自各地的買家,同樣的貨主也來自大陸各地,也包括了來自海峽對岸的台灣,台灣早期經濟發展比大陸早,喜愛古玩的人也不少,早期台灣的玩家及收藏家也進大陸尋寶,收集了很多的古玩字畫或工藝品,從事這方面的商家也分佈在全島各地,比較著名的是台北市的建國假日玉市,是由早期的光華假日玉市搬遷至此,假日玉市位於建國高架橋下濟南路到仁愛路之間,由於愛玉、賞玉、懷玉的風氣日盛,歷久不衰,因此每逢假日許多慕名而來的訪客,使得整個市場相當熱鬧。
建國假日玉市目前共有攤商八百個以上的攤位。展售玉石種類及古董藝品琳琅滿目,其中以傳統的中國古玉、緬甸玉、水晶、台灣東海岸出產的台灣玉及宗教文物為最大宗,另外還有天珠、珍珠、珊瑚、瑪瑙等各式珠寶飾品;而檔次高的古玩、古董等則分佈在附近的商鋪裡;但隨著台灣的古玩市場熱潮退去,大陸經濟提升,台灣的古玩商家也轉進到大陸北京發展,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來北京發展十餘年的蔡健治,圈內人號稱「老玩童」,人如其名,雖年過古稀,卻個性隨和活潑開朗,是一位和藹有親和力的長者,深受北京年輕一代的古玩愛好者的喜愛。「老玩童」與一般的古玩商鋪最大的差異在於他的獨特設計風格,他會把不同的玉石、珠寶,經由他的巧思設計組合,呈現清代宮廷首飾的風格,作品或雍容華貴,或嬌韻嫵媚,搭配中國傳統式服裝,是絕佳的組合,成為古式今生的新時尚引領者;就連同業也時常帶著玉石珠寶委托「老玩童」設計,重新組合後的物件,立馬呈現不同的質感與價值。
文/許富城 圖/林明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