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水長流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鄭秀珠,西哈努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2 12:36
我們時常在新天地聚餐,話題無非是各自忙碌的事務。
我一直不變地寫人物,鄭秀珠就是我寫過的人物之一。不是每個人物都有這樣細水長流的友情,兩個人靜靜的聽對方的聲音。我很幸運,能夠聽鄭秀珠談她的設想,相聚得多了,我沒有覺得她已經是七十歲的人,更沒有感到她有職務很高的丈夫。她一直就是她自己:穿高跟鞋,走路風風火火。白皙的臉龐,看不出七十歲的樣子。
鄭秀珠愛好攝影,尤其愛好攝牡丹、荷花。七十歲生日,她想做一個展覽、出一本畫冊,為自己的人生畫一個驚歎號。一向低調的她,選擇了在七十歲驚豔一回。
正好是一個國慶,我把鄭秀珠的牡丹、荷花照片攤了一屋,替她策劃展覽、畫冊的每一個部分。感謝她的信任,把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了我。我不敢怠慢。我把牡丹組合成一個靈動系列、唯美系列、熱情系列、成熟系列、空靈系列等。然後配上文字,如歲月綿長,深紅如心靈最後的成熟;一片絢麗,成熟面對人生的深厚暮年。荷花我把它們組合成如同人生的經歷,從嫩芽到最後枯萎,如衣的葉漸漸謝了,完成對蓮蓬的敬畏和守護,蓮蓬已到生命的美麗尾聲;是的,它映入人們的眼睛,深入人們的心靈,它輪回成葉,然後重生。
對七十歲的人來講,對人生的領悟是深重的。所以我喜歡使用這些厚重的解說文字。
鄭秀珠接受了這個策劃方案,這對我是極大的鼓勵。展覽很成功,畫冊鄭秀珠也很滿意。我們從寫人物報道延伸到共同合作一個展覽、畫冊,是源源的細水長流。
鄭秀珠一直在原來的南市區工作,豫園、南市文化館是她工作過的地方。有一段時間,她希望我記錄她的生活軌跡,但因為涉及到在一定職位上的丈夫,這個計劃沒有實現。後來我把這些內容編成科幻小小說,鄭秀珠沒有反對。故事情節——
一九七二年秋天,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到古典園林參觀。這是「文革」期間很重要的外事接待。為了確保安全,家庭成分以及個人政治面貌不好的員工將被調離。鄭理十分緊張,她擔心自己不一定過得了關,因為她的公公就是「反革命分子」,丈夫受其父牽連既沒有戶口,又沒有正式工作,只是一個臨時工。宣布調離人員的名單,一位家庭成分是「地主」的員工成為對象。鄭理幸運地被留下來。她看到那個員工沮喪的離開,心裡很難受。「也許自己是團員,平常工作又很努力,所以僥幸過關。」她暗暗思忖。「得月樓」二樓貴賓室是專門給國家政要、重要賓客休息的,鄭理被指派去做清潔工作。貴賓室的桌椅都是清代傳下來的紅木家具,銀器等擺設也很名貴,鄭理不敢怠慢,仔仔細細地擦,連縫縫隙隙都擦得鋥亮。西哈努克到的頭天晚上,她住在「得月樓」一樓外賓接待室,丈夫很支持她,主動攬下帶兒子的活,讓她安心工作。
上二樓貴賓室必經過磚雕《廣寒宮》,它就在樓梯口。這幅作品是被高層領導人觀賞得最多的。西哈努克自然也不例外。他經過《廣寒宮》時停下,仔細端詳。驚歎「中國的磚雕藝術了不起!」然後走進貴賓室,在裡面休息了好一陣子。鄭理遠遠望著這位國家元首,為自己能參與接待工作感到高興。西哈努克親王對這次參觀非常滿意。
一切又回復到平常。因為外賓接待室裝修,他們臨時搬到內園靜觀樓辦公。磚雕《郭子儀上壽圖》就在靜觀樓不遠處的「可以觀」西面牆上,其刀法純熟,線條流暢,是透雕的佳作。鄭理有一段時間就在它的下面掃地,每天上午八點半開始,掃半個小時。九點鐘園林開門迎客。她經常一邊掃一邊想家裡的事,心情很壓抑。所以,對《郭子儀上壽圖》的含義沒有太深的探究。
園林領導有一次為重要賓客講解,她跟隨其後傾聽。講到《郭子儀上壽圖》時,她越聽越被觸動,聯想自己現實的處境,覺得郭子儀的人生是多麼令人羨慕和向往。郭子儀是唐代名將,他福祿壽占全,是民間非常喜歡的吉利形象。福,他有七個兒子八個女兒,多子多孫;祿,他官至千歲,僅在皇帝一人之下;壽,他活到八十多歲,在當時實屬罕見。因為如此,郭子儀這個人物經常出現在各種題材的作品中,表達人們對這種人生的期待。
鄭理的家是破敗、寒酸、拮據的。公公被送往青海勞教,因不堪迫害過早離開人世;婆婆經受不住打擊,患了精神分裂症;丈夫每天要到很遠的廠裡幹活,早出晚歸,一臉疲憊;自己母親中風,沒有自理能力;兒子尚小,她要分出很多精力照料。兩相對比,她黯然神傷。每一次掃到《郭子儀上壽圖》跟前,她就要停下來仔細看好一會兒,從人物的髪絲、鬍鬚直到一位女子露出的小腳。唐代女子並不裹足,但雕工是清代的,便用清代的思路詮釋。那時還沒有用玻璃罩起來,她可以看得很清楚。對天倫之樂的向往、對子孫後輩的希翼,《郭子儀上壽圖》仿佛是園林本意的注釋,寓意「豫悅老親」。
一個秋天的下午,一位宣傳組組長到外賓接待室找鄭理談話,組長很客氣地說:「我們對你的工作是很肯定的,但我們研究了一下,鑒於你的情況,也就是你家庭的情況,更准確的說吧,你丈夫的情況,你不適合在這裡工作。」鄭理沒有爭辯什麼,她想組長沒有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他只能作出這樣的決定。分配進園林時,她沒有填表格,家庭問題被蒙混過去。以後,領導、同事漸漸知道了她的情況,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去點穿。接待西哈努克親王,她僥幸留下來,可見同事們很保護她。但她知道被趕出園林是遲早的事,沒有想到會這麼快。她平靜地回答組長:「好。」心裡卻是另一個聲音:「我一定還會再回來。」這句話以後一直支撐著她。
沒有哭,沒有傷心欲絕。她默默地走出園林,沿途向她喜愛的磚雕、泥塑及熟悉的景點告別。泥塑《梅妻鶴子》在卷雨樓的東側,如果導遊不提示,遊客不會注意到。這是根據北宋詩人林和靖的真實經歷塑造的。林和靖一生有三不:不做官、不娶妻、不生子。他在杭州養了三百多株梅花和一只仙鶴。每當他外出而家中有客人造訪時,仙鶴就會飛起來,他看到仙鶴,馬上就趕回家來。人們戲稱梅花是他的妻子,仙鶴是他的兒子。這寓意的是一個家庭的概念。家有千種萬種,鄭理的家庭自然只是其一。現在,這個家讓她遠離自己喜歡的工作,她很沮喪,但她又仍然愛著丈夫和親人,她沒有辦法把失落歸於家庭。她注意到那些磚雕、泥塑在她一一告別時,泛出輝光,仿佛在保佑她。果然,若干年後,鄭理又回到園林,她的家庭如《郭子儀上壽圖》,兒孫滿堂。她曾經落魄的丈夫,成為這個國家的政要。
鄭理的原型就是鄭秀珠。她給了我創作的空間。除了文字上的緣分,她還很理解支持我的工作。有一天在新天地聚餐剛剛坐下來,有採訪任務的電話來了,她體諒地說:「去吧,不要耽誤工作。」我很過意不去,她反復說:「沒有關系,你去吧,我自己坐坐不也很好嗎?」
我很感動。鄭秀珠的寬厚源自於她的謙和、善解人意。也許,這就是我們能夠在友情上細水長流的緣故吧。
楊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