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藏家的模范:佩姬·古根海姆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佩姬·古根海姆,当代艺术,收藏
  • 发布时间:2015-07-30 09:26

  任性

  佩姬一辈子都任性,总是随着自己的心意过日子,无论是买艺术品,还是追寻自己的爱情。

  在当代艺术收藏领域,女性收藏家的比例依然逊于男性。但在20世纪,有一位出色的女收藏家,她就是佩姬·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1898—1979)。纽约上西区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就是佩姬的叔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的。她是背负古根海姆这个显赫犹太姓氏的一名女性,81年的生命其实相当精彩,但也波折不断,包括她的父亲在泰坦尼克号事件中丧生,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结过三次婚,等等。最让我惊讶的是,在她的自传中,读不到一丝的“畏惧”。对于收藏,她相信自己的品位,不怕与艺术专业人士意见相左;她不怕艺术家的僭越甚至贪婪,总是尽力为他们提供创作资金……作为一名纽约富豪的私人艺术收藏总监,我由衷佩服这名女性藏家。

  佩姬在十几岁时就结识了大批20世纪的艺术家、文学家和建筑师。也因为她的财富和热情,让她自然而然成为一名艺术赞助人。她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以最便宜的价格收购了大量20世纪艺术大师的作品,这些作品现在都成为无价之宝,走进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的常设厅,就能看到其中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她从认识十多年的布朗库西(Brancusi)手里以3000美元的价格买到了经典铜雕“空中之鸟”。布朗库西的所有作品都是自己亲手抛光。这件作品完成时,德军已经逼近巴黎,佩姬用最快的速度开车去他的工作室取走作品,立刻通过海关运走;还有一次,希特勒攻打挪威的当天,佩姬赶到雷杰(Leger)的工作室,用1000美元购买了一件1919年的作品;另外,在伦敦开画廊,给艺术家举办展览时期,佩姬将几张最好的康定斯基(Kandinsky)作品收入囊中。

  作为收藏家最得意的事情之一,莫过于自己支持的、原本默默无闻的艺术家扬名世界。1943~1947年,佩姬回到未受战争侵扰的纽约,在杜尚(Duchamp)、布勒东(Breaton)、恩斯特(Max Ernst)等人的协助下,开设了“本世纪的美术馆(Art of This Century)”。这个美术馆扶持了大量优秀年青艺术家,有罗伯特·玛瑟威尔(Robert Motherwell)、马克·罗斯科(Mark Rothoko),还包括后来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艺术家之一的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波洛克无疑是佩姬最支持、最喜欢的20世纪艺术家。佩姬倾注所有的力量赞助他,帮他举办展览,推荐周边的人收藏他的作品。波洛克个性固执,在后人所著的历史与传记中,能窥知他并不是知恩图报的人,所以佩姬帮助他站上国际舞台,绝对是出于独特的精神力量。1948年,佩姬受邀在威尼斯双年展希腊馆里展出自己的全部收藏。得到双年展官方的邀请是对一名收藏家眼光与学术贡献的肯定。当时她展出了超现实主义和布朗库西、阿尔普(Arp)、贾科梅蒂(Giacometti)以及马列维奇(Malevich)等人的作品,在意大利可以说前所未闻。她的收藏展在当时引起轰动,成为当届双年展人潮最汹涌的场馆。佩姬同时买下了威尼斯大运河旁最宽敞的一座宅邸狮子宫,在内部摆设现代艺术品。之后30年,佩姬持续支持欧美两地的艺术创作,对外开放狮子宫。1969年,她遗赠收藏与该建筑给古根海姆基金会,对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波折的艺术品来说,这应该是最平静完好的归宿了。

  说穿了,佩姬一辈子任性,总是随着自己的心意过日子,无论是买艺术品,还是追寻自己的爱情。她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家族驱逐,在家族传记《古根海姆家族:一部美国史诗》中,佩姬被描绘为一个生活放荡的边缘人物。但我认为她对于艺术的爱、保护与信念,是时代的楷模。

  吴华 多姆斯收藏艺术总监

  文/吴华 编辑/岳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