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馆一件代表作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博物馆,商品
  • 发布时间:2015-07-30 09:31

  逛Museum,我们带不走心仪的文物和艺术品,但总能带走一件由此衍生出的商品。

  在中国,陈列和收藏艺术品的地方被分为博物馆和美术馆;在西方,两者被统称为Museum。Museum的特点就是拥有丰富的馆藏,又有着众多热爱艺术的观众群。而这两点,都可以让每位从事文创的人垂涎三尺。大部分博物馆都在基于自身馆藏和展览开发商品,当我们提到一座博物馆时,你是否能在第一时间想到它的代表作?到了博物馆,你会买什么回家?

  2014年中央出台的文件中,有四、五则与文创有关;2015年没过了几个月,“文创”一词又陆续出现在各种利好政策中。握有资源的博物馆是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源发展文创的呢?博物馆里到底在卖什么?

  我们这期专辑讲述的是博物馆里商品的故事,其中有国有博物馆,也有私营美术馆。所有博物馆中,这些可爱的可卖品与馆藏文物不同,它们诞生之初就是要走向世界的。

  台北故宫因为开发出众多让清代人和物变得“萌萌哒”的商品而深得人心,成为众多博物馆仿效的对象。当然,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设计,更多的是开放的态度。上海博物馆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艺术品总公司,用以开发博物馆衍生品,可算是博物馆中开先河之作,其与博物馆独立核算的模式不是其他馆可以拷贝的。它们的代表作就是2002年开发的《鹤瑞图》,虽然不是馆藏文物,却成为展览过后经久不衰的商品。再比如《富春山居图》的复制品,就联结了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两座美术馆、一家艺术品授权公司以及一家艺术品仿制公司至少4家单位。

  其他如首都博物馆,遇到和全国大部分博物馆相同的境遇—在建馆之初有着火热的开始—建馆时开发出了凤首扁壶这个有着北京特色的文物并走向了千家万户,但却在免费开放后逐渐冷却。因为有国家的保护,博物馆反而难以将开发的商品投入市场大潮。虽然与博物馆隶属于不同系统,美术馆的功能却与博物馆一样,面临的问题几乎一致。总有些开先锋者,在Museum里创造出可卖的商品。比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王璜生馆长,早在2000年担任广东美术馆馆长时期,就开始做艺术衍生品。一般的Museum没有资金支持馆长开发商品,王璜生就采取与外界合作的方式,生产出未来表等基于展览的衍生品,而不是由艺术品衍生而来,观众喜欢的话,可以带走这个展览的理念;再比如今日美术馆,因为属于民营系统,商品的开发更加灵活,让艺术家直接参与创意和设计。

  其实这种灵活的方式在国有博物馆也出现过,辽宁省博物馆的杨红在偶遇雕塑艺术家吕品昌后,就邀请他以雕塑形式立体再现馆藏金代著名宫廷画院画师杨微的原作《骏纵逸不受羁》,很快,制作成本尽收,还略有盈余,既推广了馆藏文物,又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但是代表作不能只做一件,文物与艺术有限而商品无限。

  艺术品负责高冷,艺术商品却要亲民,实用几乎是所有艺术商品设计者工作的出发点。馆藏艺术品走学术路线,相辅相生的艺术商品是公益还是生意却至今没有一个答案。

  文/本刊记者 岳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