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 事业单位的企业梦想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首都博物馆,文创产品
  • 发布时间:2015-07-30 09:38

  2015年2月5日,张鹏第二次召集中国各大博物馆的文创负责人,在首都博物馆列出了2015年的计划。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是3年前由6家博物馆的文创负责人发起的,张鹏任常务副秘书长。作为首都博物馆文化产业部主任、发起人之一成立这个组织,他希望中国众多的国有博物馆可以联合起来,共用销售渠道和生产渠道。

  回到9年前,首都博物馆的新馆刚刚落成,为了发展文化产业,首都博物馆当时成立了专门的公司,时任总经理的张鹏当时充满斗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怀着一颗火热的心”。他觉得博物馆衍生品是一片未开发的蓝海,同时也希望通过衍生品传播北京文化。

  拿什么文物作为开发的原型呢?张鹏的团队首先选中的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凤首扁壶。北京在元代建都,凤首扁壶出自元代,又从北京出土,因而具有北京的时代和民族特点,符合首都博物馆的调性。重要的是,这种壶全世界只发现两只,另外一只在新疆,而且扁形的壶也不多见,用这只壶开发衍生品就可以与其他博物馆产生差异性。

  开发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与设计师逐步碰撞的过程。首都博物馆的设计师会有一个初步设计,深化方案由合作厂商来做,并不断地修改。2006~2008年,由凤首扁壶衍生出来的产品开发了二三十种,包括项链、冰箱贴、钥匙链等日用品。数量多是希望形成一个系列,“当时销售也是希望按照元素排列,一组商品全是青花扁壶,有视觉冲击力,要比单做一个销售效果好”。

  首都博物馆后来做的老北京360行等相关衍生品,都是数量繁多的系列产品。同时这两年也是首都博物馆衍生品开发的高峰期,每年投入100万元,开发几百种产品,销售至今。

  2008年开始,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都在走下坡路。一是由于销售渠道不畅通,开发的产品卖不出去。张鹏等人也是在这时萌生了联盟各博物馆衍生品部门的念头,想要把一家的柜台发展成全国每家博物馆都有展示。

  二是由于博物馆免费时代来临,人流量增大,对衍生品的销售并没有起到积极效果。张鹏至今依然怀念首都博物馆开馆时所办的一个大展,其使得当时衍生品的销售达到高峰。

  “世界文化珍宝—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于2006年3月18日开展,展览还有渣打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赞助。策展工作进行到后期时,张鹏的团队加入其中,负责衍生品的开发和引进。张鹏迅速联系大英博物馆网站,订购了一批衍生品,同时在国内搜索和展览相关产品,由于之前没有经验,第一次进货量并不大,而展览开展不到两天,产品便销售一空,不到3个月的展期,张鹏追加了3次订单。当时展览的门票是每张50元,衍生品的定价多在百元左右,比如一支铁的铅笔盒,售价100元人民币。结果彼时看展买票要排队,吃饭要排队,购买衍生品也要排队。

  “这两年我们大家伙儿都在回忆那个时候,真是太好了。”这个展览是首都博物馆建馆之后为数不多的盈利展览。而博物馆免费时代到来之后,这种盈利情况再也没有出现。

  是的,博物馆并不需要赚钱。从国家的宏观角度看,这是利民的;而从文化产业的角度讲,却着实带来冲击。进来的观众鱼龙混杂,参观目的、消费水平、喜好都有巨大差别,这让产品开发陷入盲区。尽管博物馆不需要赚钱,也让制度产生变化。2006年首都博物馆刚刚成立时,衍生品部门是公司化运营,如有盈余私人可以以奖金形式分红,这是企业行为,但博物馆是事业单位。这在管理上形成矛盾,事业单位身份的人,不能在外面经营企业。张鹏等人必须把企业身份丢掉,回归博物馆,这样一来,除了积极性受打击,与外界的合作也受到制约。衍生品的开发难以进行,从2006全年开发几百件产品,到2014年全年只开发了几件产品。即便不用赚钱,从文化宣传角度讲,衍生品也是博物馆不可或缺的一环。“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2014年做了一个行业标准,定义什么叫博物馆文创产品,其中一项就是展览宣传的延伸。台北故宫的翠玉白菜之所以火爆,和衍生品的开发不无关系。而我们内地的博物馆,哪件文物可以在短期之内迅速闻名?就是因为我们原来长期从属事业单位,缺了市场这个轮子。只有事业跟市场两个轮子并驾齐驱,文化才能搭建起来。”

  采访、文/本刊记者 岳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