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2015年重庆楼市年轮

  • 来源:新楼市
  • 关键字:金融危机,一带一路
  • 发布时间:2015-11-27 10:07

  1992年—1998年:万元户买房时代

  主流需求:居住

  直至今日,王鹏还依然清晰记得自己买第一套房那天的情景:他乘坐一辆夏利,怀抱一个黑色塑料口袋,来到渝中一小区销售办公室,将口袋一倒,桌子上就铺满了7万块钱票子,一套顶层带花园的房子就到手了。干脆无比!

  那是1995年,在朝天门做生意的王鹏,决定要买一套名为“小区”的房子。那个时候,小区这种比单位宿舍更牛X的房子,是万元户们的专利。

  实际上,万元户们拧着一麻袋现金奔赴项目现场的场景,从1992年就开始上演了。那一年,中国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全面推行,大量民营企业进入房地产领域。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投资高潮,迎来第一个起飞时代。

  这个期间,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开始寻求改善居住质量,率先买房。

  1998年—2003年:全民买房时代

  主流需求:居住

  1998年,重庆各大媒体都在宣传这样一种观念:“拿明天的钱,买今天的房!”这一年,福利分房制度正式取消,银行按揭制度出炉,中国房地产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买房人群从少数有钱人扩张到普通市民,全民置业时代也就此开启。

  一向以“耿直的袍哥人家”自居,绝不赊账消费的重庆老百姓,在“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欲望的驱使下,迅速适应了银行按揭。而开发商们也开始升级产品,园林绿化开始变成衡量好房子的关键指标,“花园”成了比“小区”更具逼格的居所。

  实际上,当时银行按揭的金融杠杆对普通买房人来说,还不是一种投资手段,只是提前获得一套属于自己房子的工具。这期间,重庆人的主流置业需求仍是居住。

  与此同时,庞大的市场需求将房价逐步推高,全国地产投资已现过热现象。

  到2003年,重庆的平均房价已站在每平方米1500元的水准线之上。

  2003年—2008年:全民投机时代

  主流需求:投资

  “2003年至2008年,是重庆房价暴涨的几年。”43岁的张正樊回忆:“同一个项目,每个月的价格都有明显上升,最多一个月可以涨几百块!买房成了那时最赚钱的手段,没有之一。”

  那个时候,张正樊在一家银行上班,熟知按揭政策的他,利用金融杠杆,曾在两个月时间内,买卖8次,净赚20多万元。

  这段时期,不断上涨的房价让重庆人看到:房子已不仅仅是消费品,而是投资品。重庆楼市的主流需求是投资,买房作为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是最快速最有效的致富手段。

  此后,不少买房者开始频频使用金融杠杆,通过买房卖房套取暴利。

  市场越来越热的同时,调控的力度也越来越大。2005年,重庆楼市均价突破3000大关。“国八条”出台,中国楼市进入调控加码期,而后续2006年的国六条、国十五条出台,2007年9.27新政出台,仍未能阻止重庆楼市的高速冲刺,房价与土地价格双双暴涨。

  2007年,弹子石地块(如今的国际社区)被中海&九龙仓以75亿元的天价拍下,成为重庆房地产市场疯狂时期的经典一幕。

  2008年—2014年:房产“过剩”时代

  主流需求:居住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压力下,中国楼市急速增长的繁荣时代终结,市场开始进入低谷期。其后,虽有政策出台支撑,但中国楼市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已成定局。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时至今日,很多重庆家庭都面临房产过剩的问题。常有人戏言说:“90后收租金就可以过生活了,还上班干嘛?”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手中的很多物业的市场价格已渐渐处于下降趋势。

  买房子,不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这一变化,导致重庆楼市的投机属性消失,投资功能趋近于零。对买房人而言,买房的目的已不是为了资产增值,而是为了居住。从2011年开始,重庆楼市化身刚需战场,小面积、低总价的产品大行其道,高端楼市进入低谷。到2014年,重庆楼市的销售面积和库存面积都到达新高。

  市场存量不断放大,令去库存化成为重庆楼市最重要亦最难解决的问题。

  2015年开始:重庆楼市进入换房时代

  主流需求:改需

  有足够的证据显示:2015年的重庆楼市,正进入改善时代,一波史无前例的巨大换房潮正在袭来。

  在今年上半年的重庆楼市单盘销售排行榜单上,诸多改善型项目杀入了榜单之中。要知道,这份榜单上,曾几乎全被刚需盘所垄断。

  与改善型楼盘近来的“给力”表现相比,前几年横扫楼市的刚需军团,已出现明显分化。

  地段好、配套全、品质优的刚需项目仍有市场。但离城远、生活配套缺失的刚需产品则严重滞销。

  在2015年,小面积、低总价的刚需定位,已不是“市场灵药”,能满足深度居家的改善产品才是市场宠儿。改善需求接棒刚需成为重庆楼市主力,已是非常明显的趋势。

  现在不换房的后果

  在改善时代,我们必须要清楚的一件事是:拥有房产的数量不是重点,质量才是关键。一套不良物业对拥有者而言,不是资产,而是拖累。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教训足以给予我们警示——根据日本政府统计,现在日本大概有800万套住房无人居住,其中有近一半被完全舍弃——既无法出售,亦无法出租,只是伫立在原地,渐渐年久失修。并且,这种空屋现象,已从偏远的乡村地区扩散到区域城市,并出现在大都市的郊区。即使是在繁华的东京、大阪等地,房屋空置率也在攀升。

  坦白讲,中国楼市也将面临与日本相同的问题。以重庆为例,将来几乎每个家庭的下一代都将继承到多套房屋。这些不动产很有可能变成既无人购买也无人租住的空屋。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就必须提前重新配置资产,处理掉不良物业,购入优良物业。而现在正是未雨绸缪的最佳时机。

  在中国,房子可能是唯一低于成本价售卖的商品

  毫无疑问,每一个商人都不愿做亏本生意。

  但在时下的中国,当市场整体陷入低谷,不少开发商为了保证资金链的安全,让其能快速周转回笼,采取了低于成本价出售的营销策略。

  在重庆楼市,多数项目已是微利销售,亏本售卖的项目也不在少数。

  可以说,时下的重庆,除了房子,真没有什么能低于成本出售的商品了!这对于买房人而言,无疑是寻找优质房源,改善居住质量的好时机。

  政策叠加效应推动楼市复苏

  无论是从3.30新政,还是8个月内的四次降息措施,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2015年是楼市政策利好频出的季节。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一系列政策利好的出台,标志着楼市到了复苏回暖的阶段。

  在重庆楼市,政策的叠加效应已刺激到了市场需求的增长,特别是改善需求有着极为明显的提升。

  刚过去的秋交会就是最为有力的证明。

  重庆楼市至少还有15年发展空间

  千万不要以为低于成本价销售是重庆楼市的一种新常态,我们只能将其视为开发商的权宜之计。

  对注定会成为国际化都市的重庆而言,楼市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相较其他1.5线城市,重庆房价算低了”,当真正做出一番对比后,会发现此言不虚。对此,有城市学者分析:“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化标准是85%,而重庆还不到60%,这意味着重庆至少还有15年的楼市发展空间。”

  事实上,重庆的未来是清晰可见,无论是“一带一路”、“西部桥头堡”、“临空经济开发区”,还是“上有江北嘴、下有陆家嘴”,都昭示着这座城市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文|陈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