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式的“油”“电”之争

  • 来源:汽车杂志
  • 关键字:FE,雷诺
  • 发布时间:2016-01-14 17:31

  作为历史上首场FE的亲历者,在2014年“鸟巢”街道赛期间,笔者曾问过车手们一个相同的问题——“FE最接近哪个传统方程式赛事级别?”大多数车手的答案还仅是“比雷诺方程式2.0系列赛快些!”

  这个时代,人们就爱“比较”。恰巧,笔者在过去一个月分别在马来西亚布城(Putrajaya)和澳门东望洋(Guia Circuit),亲身见证这新旧两种“中级方程式”的赛事,如今呈上一份对比报告……

  赛事实际难度

  F3〉FE

  作为方程式“金字塔”中有“承上启下”作用的F3,无疑是天才的摇篮,几乎每位F1世界冠军都在这项发动机进气口位置别致的级别破费功夫。“推重比”较大令其不仅是实力的“试金石”,更可能像2015年国际汽联年度人物——马克斯·维斯塔潘那样,直接成为进军F1前的“跳板”。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FE赛车排位赛输出功率268匹看起来挺吓唬人(超F3近70匹),然而笨重车身中和了“推重比”。从赛事元年(2014~2015赛季)走马灯般的参赛车手更换可见,虽然不少车手谦虚表示需学习、需适应,但就如同U盘那样“即插即用”,很少有“水土不服”。明眼人看得出,这比赛暂无挑战性!2015年布城ePrix的一幕亦说明FE赛车的易控。阿姆林·安德雷蒂车队的罗宾·弗林斯(Robin Frijns)驾驶悬挂严重变形、方向杆损坏的赛车,硬是“坚挺”三圈完赛,还登上领奖台。如此事例若在F3比赛中,早就饮恨退赛了!

  赛事刺激感觉

  F3〉FE

  对时常在防护栏旁摄影的笔者而言,两者的视觉刺激感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有二(注:布城街道赛T4和东望洋赛道的加思栏马路对比,相似角度右弯):

  其一,110分贝左右的内燃机声音与80分贝以内的电机声所形成的声浪难以相提并论;

  其二,FE赛车在中低速弯的表现“拖沓”。曾获得GP3年度亚军(曾长期混迹F3)的丹尼尔·阿比特谈道:“由于电池非常重(约320公斤),导致配重比略为失衡,即使在‘第二季’,赛车中低速弯还是比较慢,转向不足是家常便饭。相比F3,也就缺少考验技术、拉开差距的部分。”

  笔者在FE围场里听到的小段子也可侧面反映FE赛事的刺激性略低。“很多车手似乎在一场45分钟的正赛后就像没开过比赛一样。你甚至可以发现,有些挺注意形象的车手发型都能丝毫不乱!”蔚来汽车中国国家赛车队的工程师刘迪曾半开玩笑地表示。

  赛事精彩程度

  F3+FE

  前两项对比完败的FE就一无是处?当然不是!至少从赛事精彩度上,作为“中级方程式”的两者并无多大差别。真难得,还属于不同风格!

  作为一个属于年轻人的组别,F3的精彩来源于“混乱”。年轻人骨子里的冲动总会引发各类事故和精彩超越。就连2015年澳门格兰披治F3大赛遇上史上最无悬念剧本——菲利克斯·罗森奎斯特(Felix Rosenqvist)统治赛道,但比赛内容仍不打折!

  反观,FE则彻彻底底是“中老年运动”,车手平均年龄近30岁,甚至还有不少40多的“退休返聘人员”。丰富的比赛经验,加上接近的赛车性能,大多数正赛都像自行车公路赛那般不到冲刺难分胜负,布城ePrix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曾经的Indy Car传奇人物达里奥·弗兰奇蒂都惊呼:“FE的迷人莫过于此!”

  结论

  当下,我们若拿与F1几乎同龄的F3,和仅开始自己第二赛季的FE做对比或许有些不公平。从“对比报告”中,我们也发现形成差距的主因是技术。

  纵使电动车技术已有不短的研发历史,但在赛车运动的实践,仍处最初级阶段。读者诸君愿不愿和我们做场有关未来的赌注——十年后,我们再把FE和其他方程式做对比,或许答案就会发生天差地别的变化?

  Text/Photo:钱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