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战略执行

  • 来源:中国品牌
  • 关键字:品牌,战略,执行,团队
  • 发布时间:2011-05-31 13:13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国家广电总局咨询专家组成员;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库专家;韩国文化院中方顾问;中国CBS品牌认证体系首席专家;中国品牌价值评估体系首席专家;中国网站品牌价值评估体系课题组组长;中国品牌领袖年会组委会执行主席

  【研究方向】品牌战略、品牌伦理

  【网址链接】www.pkubrand.cn 【E-mail】pkubrand@126.com

  有了明确而清晰的品牌战略,执行成为品牌战略能否实现的重要手段。因此,品牌战略的执行有以下5个要求:

  全员参与意识 品牌领袖不能包打天下。什么叫品牌领袖?我们曾经说过,就是企业的创始人、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总裁、CEO、CBO等等,这些执行品牌战略的领导者就是品牌领袖。但是,品牌领袖不能包打天下。其根本原因是品牌战略是系统工程,任何一个人不足以包打天下,所以一定要依靠团队,依靠团队每一个成员共同来参与战略的执行。这就是所谓的“水桶定律”——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木板,而是其最短的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机构,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机构(水桶)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等的,而劣势部分(水桶的短板)往往决定整个机构(水桶)的水平。

  达成共识 对于品牌战略的每一行动,每一项目,团队的核心层一定要达成共识,明确做这件事的意义和方法、目标和途径等等。

  对品牌战略进行模块化处理 在做执行的时候,每一个项目,哪怕是很小的项目,我们都要进行模块化处理。每个战略,要执行就一定需要分解,然后分配给掌握解决它资源的组织或个人。

  品牌战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总目标。围绕着品牌战略的实施,需要解决若干个子项目(或者若干个事项或者若干个事件),经过这些子项目的解决,最终才能达到实现品牌战略的目标。强调指出:模块化以后我们就把这些问题给一个一个列出来,然后分配给掌握了资源,又能最好解决问题的人或团队。这个方法,不仅做品牌战略执行时使用,做其他事情,按照这种方法一定会解决得非常顺利。

  对执行策略及时把握和监控 我们在做执行的时候,及时把握和监控,不要疏于管理,不能流于形式。在掌握和把握的前提下,对我们执行策略,如果有不到位的,我们再随时进行调整,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一成不变地在做管理。

  重视信息的反馈 就是说我们在做品牌战略,在做执行的时候,很多信息反馈到这里来,我们要把它解决掉,不能把反馈回来的信息当作一般的事情,束之高阁,要很重视信息的反馈。

  现在一些大机构的网站,给他发Email是没有回音的——甚至是媒体的网站。这些年有不少机构——主要是媒体——盗用“王齐国”的名义发表观点和评论,不止一次。也有朋友跟笔者讲,说看到报纸上笔者讲了什么观点,弄得笔者莫名其妙。有一些观点和评价确实是笔者接受采访的时候,对某一件事情发表看法,比如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等媒体,笔者会接受他们的采访。有时候是一些地方媒体记者杜撰的。比如《陕西日报》署名王婷、晓阳的文章:王西京《文明以止,化成天下》引起专家热议,就借“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王齐国教授”的名义——王齐国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做专家——对一个画家进行评价,记者借王齐国之口说了一些夸赞画家的肉麻话,这种肉麻的话从“王齐国”的嘴巴说出来,令人气愤。王齐国不会夸人夸到那种肉麻的地步,这是记者不能理解的。有人反馈给笔者这个信息,笔者想反馈给《陕西日报》,结果打电话解决不了,发Email也解决不了。没有人处理这样的反馈。就是说他不会接受你这个反馈,这就很要命了。所以我们以后再做品牌战略的时候,所有对我们品牌不管是好是坏,所有这样的信息我们都应该收集整理出来,这才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品牌执行的案例

  下面的品牌案例,是“诸葛亮三国战略的确立与失败”。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一个伟大时代。这个时代里面出了很多英雄人物,在中国,三国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三国战略的确立是三国形成的关键。

  刘备与当时的孙权和曹操两大集团比较,什么也不是。刘备只是“被皇亲国戚”的,说成汉室宗亲,与作者的立意是有关系的,他就想写刘备是正宗的。刘备获得一个国家并当上这个国家的皇帝是应该的,是最正统的。大家读《三国演义》,前35回都过去了,一直没有出现诸葛亮。而诸葛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到第36回,诸葛亮终于出来了。曹操为了不让徐庶(徐元直)帮助刘备,就假借徐庶母亲写了一封信,把他召回身边来,结果徐元直在告别刘备的时候,刘备送了一程又一程——得到一个好的谋士,想着成就一番大业,没想到又被曹操搞走了,所以很伤心。徐庶也很伤心,上马走了,然后又跑回来,说我给你推荐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卧龙先生,这个时候,“诸葛亮”才通过徐庶的口说出来。那刘备此后三顾茅庐——作者确实是很伟大的,他不写刘备一请诸葛亮就出山,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请才请出来大贤诸葛亮。第一次备了厚礼去见他,结果到那里没有见到。刘备第二次去,大雪飘飘,依然没有见到。这期间,写到刘备又遇见了水镜先生,而水镜先生自言自语和对徐庶的责怪,从另一层面举荐了诸葛亮。写刘备遇见了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黄承彦等等,这些都又说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进一步丰满了诸葛亮的形象。为诸葛亮的出场做了极为精致的铺垫,也说明诸葛亮为自己出山做了充分准备,完成了一次精彩绝伦的营销。

  第三次刘备请诸葛亮的时候已经春暖花开了,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如果三顾茅庐是真的话,诸葛亮在积极营销自己的同时,也是有意坚定刘备请他出山、为三国鼎立战略的提出做足准备工作。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也不是一口应承下来的。先说自己是村野之人,很年轻,徐庶、水镜的举荐不当。当刘备请诸葛亮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导愚鲁的自己时,诸葛亮首先问刘备的志向是什么?刘备说就是为了匡复汉室。诸葛亮说曹操领兵百万,你是不可能和他对抗的。然后就讲到孙权“拥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你也不能取。诸葛亮说,你要取谁呢?你只能取益州、荆州,即取刘表、刘璋。刘备说这是我的宗亲啊!诸葛亮说你如果不取他们,别人照样会取他们。只有先把荆州、益州取下来,再取巴蜀54县,最后形成一个三国鼎立的局面,你的大业就成了。这个故事就是非常著名的“隆中对”。

  三国战略的确立,是诸葛亮在掌握大量的信息,经过深刻的分析之后得来的,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执行到底。当蜀国建立,已经形成三国鼎立之时,诸葛亮违背了自己未出山就制定好的战略,一定要北伐中原,伐了不止一次,是九次;六出祁山。最后导致他呕心沥血失败了,他一失败,蜀国马上就完了。诸葛亮为什么要把自己确定的正确战略破坏了?他说要尽人事。我们是很不理解他这种尽人事的——在我们看来,还没有那种机遇(比如魏吴鹬蚌相争)——他是愚忠,知道不可为而为之,非智也。实际上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和财力,劳民伤财,死了很多的士兵,做了这么一件非常错误的事。但是诸葛亮三国战略的确立,非常正确。而且他以后的步骤都是为了这个来建的,但是等到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以后,他做了事与愿违的事,最后导致整个战略失败。作者认为不是人才的问题,不是说蜀中无大将之类的问题,根本问题是没有把三国战略进行到底。失败,是诸葛亮对自己战略的一个否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