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众生相一瞥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移民,温州老板,隐富
  • 发布时间:2012-02-03 09:55
  2011年我国移民总人数比上年增长了50%以上,饱受房价、子女教育等压力困扰的“中产精英”与新富中小企业主,是此轮移民潮的真正主力。

  “移民潮”背后,隐约闪现着更耐人寻味的话题:为孩子移民--现行教育体制的信任危机越来越严重;为生意移民--国内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越来越恶劣;为养老等福利待遇、为财富安全……

  为生意移民

  目前的第三波移民潮和前些年不同的是,其主体更多的是新富中小企业主,因为“大老板该出去的多半已经出去了”。

  “每天一开手机,就会收到十多条移民广告短信。”温州商人张伟在接受《金融理财》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浙江温州、义乌等地,多家移民公司都设有办事处,推广业务、材料递交、申请受理、资金转移、律师聘请、移民官签、拿绿卡等服务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这些地方,目前每月都会有移民讲座,听众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

  杭州某移民中介机构工作人员透露,去年他接待了250多位办理投资移民的客户,而今年前4个月的业务量就超过了这个数。“这些客户的企业注册资本基本在5000万元以上,拥有10亿元以上资产的约占30%,这还不包括一些‘隐富’的人”。

  “温州老板好多都变成了‘外国人’,但他们的生意没移走。”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30年来大约有43万温州人成为“新华侨”。

  《金融理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第三波移民浪潮正在杀到。不同于去年珠三角老板赴海外“抄底”掀起的移民风暴,今年以来新一轮移民风潮中,一些在珠三角经营乏力的中小老板俨然将移民视为“转型”之路,而更多的企业家移民客则在上演“候鸟”式迁徙。

  “前两天还打听了移民的相关手续,已经做了最坏打算。”东莞沙井镇一家印刷厂的吴浩告诉《金融理财》记者。吴浩说,他在沙井办厂已经有十个年头。“今年的生意最难做。”“每个月给工人开工资就要十几万元。”吴浩说,他近来一直在考虑转型。“实在不行,移民也是一条路。一方面可以歇一歇;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加拿大开个办事处再向中国市场下单,转行做贸易。”吴浩说,他认识的4个老板已经移民了。

  湖南人陈明是深圳一家电子芯片厂的老板,身家过亿元。陈明自己没有移民,但太太和子女已经悉数在国外。陈明告诉记者,和他一起读MBA的一众老板中,他知道的已经有五六个人移民了。“不过,都是当‘候鸟’,出去一段时间,还要回国打理生意;回来一段时间,又要出去‘坐移民监’。”

  陈明的电子芯片厂2009年的销售额达到1.6亿元,但去年和今年生意不好做,销售额仅数千万元。“只能转型,去年到今年,投了三千万元搞研发,没有借银行一分钱,真金白银全是自己的钱。转型后预计明年销售额可以达到3亿元。”陈明说,正是因为自己的一大盘生意都在国内,所以并不愿意到国外。陈明称,他的很多朋友即便已经移民,但生意、根基还在国内。

  因此,对于富豪移民造成财富外流的说法,陈明并不认同“事业都还在国内,能带走多少财富?”

  中产成主力

  当前,中国富豪“流行”投资移民的现象备受关注,然而,饱受房价、子女教育等压力困扰的“中产精英”,才是真正的移民主力。

  “目前,广东的移民业务90%左右是投资移民,中小企业主一直是主力。”广东某移民中介公司卢先生告诉记者。不过,这个数据或许很难反映移民市场的全貌。“大量的技术移民完全是由个人独立操作。”另一家相关机构的陆小姐这样认为。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通过投资移民获得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三国移民签证的人,总数超过6000人。而2009年度,中国移民加拿大达到2.5万人;移民美国约6.5万人。2008年度,移民澳大利亚约1.6万人。相对来说,投资移民只是少数。

  “近10年,申请各国技术移民的数量与投资移民相比,大约为20∶1。最终能实现技术移民的人,堪称‘社会中坚’。”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齐立新透露。以加拿大为例,这意味着,每天都有近60名教育背景良好、工作体面、收入颇丰的中国中产精英同时向加拿大移民局递交移民申请。

  最终能实现技术移民的人,堪称“社会中坚”。“一般来说,名牌大学本科或硕士;精通英语;3-5年以上工作经验;30多岁最好;专业对口。”毕业于西安交大自动化控制专业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于2010年拿到加拿大绿卡,据其所知,他们班上技术移民的同学不下10人。

  事实上,技术移民并非“中产”移民的唯一通道。

  “能够提供当地就业岗位的‘雇主担保移民’现在特别火。”广东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陈小姐告诉记者。她说,为吸引高技术人才到澳大利亚,当地政府推出了这项移民计划,只要当地雇主肯聘请移民者,只要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雅思”平均5分、缴纳10万澳元移民费,不到一年时间,就可以到澳大利亚定居。

  陈小姐说,这个项目去年推出后,申请的人络绎不绝,今年更是大增。从她经手的个案看,通过这条通道“走出去”的人多半毕业十年以上,正当年富力强,大多数人在国内的年薪在十万元以上,不少是服务处所的中层管理人员,也不乏上市公司、地产公司高管以及金融从业人员。

  “这些人多半不到四十岁,在国内打拼多年,经验丰富。虽然没有企业家那么丰厚的身家,但都是中国社会的精英。他们大部分是出于对子女教育的考虑而移民,也有些人是厌倦了国内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想换个环境开始新的发展。”陈小姐分析。

  为子女教育

  在各种各样的移民理由中,子女教育已然成为八成“中产”家庭的首选。“从某种角度来看,国内的教育现状和体制问题正‘倒逼’白领精英选择移民。”

  记者调查发现,潜在的“中产”移民家庭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其中,“低龄移民”不断涌现,成为不少中产家庭移民规划的核心内容。

  在外企工作的王女士最近为4岁的儿子报读了一家引进国外幼儿园教材的英语培训中心,每周上课两次。王女士坦承,自己早有移民打算,但因为考虑到儿子的教育,不想太早行动。“我不希望孩子太早接受西方文化,希望他能在国内接受多一些东方文化后再出国。”王女士说,她计划在儿子小学毕业后才考虑移民,现在报读英语培训营造“语言氛围”,是为了儿子将来出国后能与当地生活更快“对接”。

  不少英语早教机构成为低龄“准移民”的聚集地。

  “三到四成的学生家庭有移民倾向。”广州一家培训中心校长陈峰告诉记者。她说,仅据她了解,就有两个在读的孩子已经明确计划在小学三、四年级时移民出国。“五到六成的学生家庭或多或少有移民倾向。”另一家类似学校的负责人沈妍告诉记者。沈妍称,目前招收的约300个学生中,不少家长是为孩子未来出国“铺路”。“一些孩子计划六七岁读小学时就要移民香港或美国、加拿大。更多的可能在初中或高中时到国外读书。”

  广东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陈小姐曾发起中国首家赴海外的夏令营。在她看来,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走出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且年龄越来越小。“学生家庭希望到国外交流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很多交流项目根本不需要落力推介,报名者已经很踊跃,仅去年去美国的交流团人数就增加了三成。”

  在各种各样的移民理由中,子女教育已然成为八成“中产”家庭的首选。

  家住北京阜成路的陈先生算了一笔账,在北京,如果要给孩子在重点小学谋个学位,只有两条路要么准备近20万元的择校费外加学校附近的租房费用;要么接受3万元以上的房价,买套“学位房”。“不过,这还不算完。”陈先生说,孩子小学毕业升初中、初中毕业升高中时,一切又得重新来一遍。

  不仅如此,陈先生说,儿子2岁时,他认识的不少父亲们已经开始讨论各种早教班、全英班、艺术班、科学班、钢琴班、书法班……这一切令陈先生心头发凉,他明白,儿子的将来也不能免俗。思前想后,他深感“拼爹拼妈”不如拼出国。由于陈先生的哥哥和父母在加拿大,今年7月,他申请了亲属团聚移民。

  网上搜索一下“加拿大教育移民”这个词条,其中好处一目了然:一人移民加拿大后,子女也可接受12年免费教育。移民后,子女还能以华侨或华侨子女的身份参加国内高考。加拿大大学对海外留学生的学费是加拿大本国居民的3-5倍,不同学校和专业差异甚至高达近10倍……

  “从某种角度来看,国内的教育现状和体制问题正‘倒逼’白领精英选择移民。”有移民中介机构负责人这样看待移民低龄化趋势。

  本刊记者 肖萍l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