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某企业因为不满软件开发方的开发进度和软件功能,拒绝与开发方继续合作。该软件项目合同额为800万人民币,然而,项目没有完成,到底应该给开发方支付多少钱成为争论的焦点。双方僵持不下,找到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以下称软交所)。经过软交所组织的专家组进行评估,最终以支付120万人民币作为了结。
这个真实的案例说明了软件行业当前面临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由于软件看不见、摸不着,软件功能难以清楚地界定,导致在交付过程中双方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争议,如果交付的软件功能复杂,出现争议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伴随着中国软件行业每年20%-30%的高速增长,这种争议也是有增无减。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总裁胡才勇看来,提供一个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让软件的发包方或者软件购买者可以货比三家,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类似的争议。而这正是软交所一直致力于推进的工作之一。
成立于2011年5月的软件所建起了国内首个软件和服务的交易平台。目前,这个交易平台已经上架超过1万种的软件产品,拥有300多家会员单位。去年借助这个平台完成的软件交易也已经超过了3亿元人民币,参与评估的项目超过了3.8亿。看得出,在软件产业链上软交所正在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际上,软交所目前在市场上的活跃程度也可以从侧面佐证这一点,这包括在即将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会期间,软交所会负责承办软件服务外包创新大会,今年的国际软件博览会期间,软交所会承包“北京软件交易大会”和“投融资高峰论坛”等。
“让软件交易更容易,这句话能很准确地说明我们的价值。我们的工作也正是围绕如何‘让软件交易更容易’而进行。”胡才勇告诉本报记者,这里“软件”是业务范围,而“交易”本身才是重点,通过简化和标准化软件让软件交易更容易,这也是它们通过2年来的实践摸索出来的。
软交所对软件交易过程进行了梳理,发现了整个过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即软件购买者不知道要购买什么样的软件、不知道究竟要花多少钱,以及准备购买或者已经购买的软件是不是自己所要的。
“建议一个公开透明的阳光交易平台可以帮助解决这三个问题。”胡才勇解释说,由于这个交易平台上聚集了大量的软件产品,记录了过去完成的软件交易,因此,软件购买者可以以这些信息作为参考,以确定自己所需要的软件类型和软件功能以及大体需要多少钱,这样在进行软件购买决策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不仅如此,在软件交易过程中,软交所还可以发挥第三方中介的监督作用,一方面对于有不良记录的软件提供方和开发方会剔除出降低,同时,还可以对软件项目的支付进行控制,以降低软件交易双方的风险。这个过程中软交所作为一个有公信力的平台,建有自己的支付和担保体系,其运营方式与支付宝类似,买方将费用付给软交所,由软交所根据项目进展付给卖方,软交所监督整个过程。
当然,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只是软交所的核心业务之一(其他两项业务是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交易)。胡才勇介绍说,推动知识产品交易和科技金融,缓解软件企业在融资中的困难也是软交所的核心业务之一。为此,软交所进行大量的创新和探索性的工作,软交所先后与北京银行、杭州银行、民生银行等国内多家银行联合开展了名为“软件贷”的业务,与中国建设银行北京中关村分行共同开发了“集信通”业务。以“软件贷”为例,与传统商业贷款需要有实体的抵押物不同,软件企业可以凭借软件著作权作为抵押物到银行申请贷款。
“帮助企业把它拥有知识产权量化、价值化,解决这些企业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困难,让它们尽快做大做强,从而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这是软交所希望发挥的作用。”胡才勇表示。
本报记者 邹大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