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蕊|北京新世纪妇儿医院儿内科资深医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美国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儿科、日本冈山医科大学儿科访问学者。擅长小儿呼吸道感染、过敏性咳嗽、哮喘以及其他小儿内科常见疾病诊治。
中国人有胃病的不在少数,除了与日常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息息相关外,有一种致病因素也不容小觑,那就是幽门螺旋杆菌。这种寄居在人体胃部的细菌,不会让你感染后立即发病,但却可能会在某日不期然地折磨你;它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更为糟糕的,这种细菌大多是在婴幼儿期感染的,可你和你的家人却并不知晓……
感染率与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相关
幽门螺旋杆菌这种专给寄主胃部找麻烦的细菌,并不是什么新鲜菌种,它发现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从全球范围来看,大约有50%的人都是携带者。但是全球的感染率分布并不均衡,其中,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感染率越高,如非洲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感染率可高达90%;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一些欧洲国家,感染率只有30%左右。当然,中国的感染率也不低,虽不像非洲那么夸张,但也不会少于50%。这是因为,该细菌感染发生的可能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当地的医疗卫生水平息息相关。
污染的水源、肮脏的环境、细菌携带者的唾液……都是传染源,而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抵抗力较弱的婴幼儿更是首当其冲的易感人群。最为糟糕的是,这种细菌多半是由婴幼儿的养护人传染给他的。
看护人员卫生意识淡薄,婴幼儿期最易遭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口—口相传”。吃了不洁的食物、使用了餐馆未消毒的餐具、和细菌携带者亲吻、啃咬了细菌携带者吃过的食物……都有可能感染该种细菌。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幽门螺旋杆菌携带者感染该种细菌的时机都在婴幼儿期,这是由于看护人员卫生意识淡薄造成的。
在中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大于50%,但由于这种细菌并不会让人马上发病,即使发病了,在不严重的情况下,常常能够耐受,所以常使人们简单将其误认为是暂时的胃部不适。因此,很多携带者并不自知,再加上卫生防范意识淡薄,常能见到将自己啃咬过的食物再喂给孩子的家长:如吃苹果时,会先将外层的苹果皮啃掉后再喂给孩子;进餐时,和孩子合吃一份餐;喂辅食前,先用自己的舌头试探食物的温度;喂奶前,先就着奶嘴喝两口以确定奶温是否合适……这些不经意的小动作,都有将细菌传染给孩子的可能。
另外,孩子和家长合用餐具、不分餐、家长经常亲吻孩子的小嘴,都会增大感染的风险。
治疗主要靠抗生素 有临床适应征才用药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细菌,它可能导致胃痛,让你的胃部产生种种的不适;甚至有研究认为胃癌的发生也与这种细菌有关,但是尚缺乏确凿的证据。目前可以证实的是,这种细菌可以导致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严重影响你的进食和营养吸收状况。所以,也有研究认为,如果孩子长得特别矮小,且经常腹痛,要考虑携带这种细菌的可能。
根除幽门螺杆菌需要大剂量抗生素治疗,但要有严格的临床适应征,因为用药量不足、过量或错用都会对机体造成伤害,且滥用抗生素会加快菌株产生耐药性,所以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用药,切不可自行服用。
感染风险虽高 但不用过于焦虑
如果你曾经口对口地给孩子喂过食物,但你不确定自己是否是幽门螺旋杆菌的携带者,但你有胃痛的经历或者有胃病史;又或者家中有患胃病的家人,但孩子一直和你们用同样的餐具;又或者家中确定有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的长辈,但和孩子同吃过一份餐……这些经历一定让此刻的你忧心忡忡了:孩子会不会感染了呢?要不要带孩子去做检查?如果确诊,要不要立即治疗?其实,大可不必。
因为大部分携带者,只要没有出现临床表现(即没有确诊为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是无需治疗也不需要吃药的。并且,大部分在婴幼儿期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携带者,往往在成年后才发病,极少数的在儿童期发病,但也有一部分终身都不会发病。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细菌比较顽固,即便治愈了,若不注重卫生饮食,仍有再次感染的可能。
所以,与其担忧孩子是不是已经感染了,不如从现在开始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外出归来、饭前便后洗手,外出就餐自带孩子的餐具,家庭实行分餐制以避免交叉感染。此外,培养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增强抵抗力,以此将感染或发病的风险降到最低,要比整天担忧重要得多、健康得多。
采访、编辑|平燕婷 受访专家|蓬蕊 美编|劳秋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