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泻调理经

  • 来源:时尚育儿
  • 关键字:秋天,腹泻
  • 发布时间:2014-09-23 09:05

  小儿脾胃虚弱,秋节最易出现脾胃失调的现象。那么,在这干燥的秋季,该如何呵护宝宝的脾胃呢?来看看本期专家带给您的建议吧。

  秋季 宝宝易患肠胃病

  进入秋季,小儿肠胃病呈高发态势,其中小儿腹泻为多见。小儿秋季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以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者为多。轮状病毒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多发生在6~24个月的宝宝,其特点是起病急,常先有发热、呕吐症状,随即发生腹泻。大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加,每天可达7~8次,甚至10余次,便质稀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可带少量黏液,腥臭味不重,腹泻较重的宝宝常需要适当补液治疗以防脱水。非感染性腹泻多与进食不宜消化或过食寒凉食物有关,宝宝不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大便次数每天多为2~3次,偶有多至4~5次者,便质多呈糊状,宝宝的精神状态尚佳。

  小儿的生理特点即是“脾常虚”,即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尚薄弱,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的小儿,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腹泻。夏季炎热,宝宝们多过食生冷瓜果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加之现代的空调取冷、游泳嬉戏过多等,可使宝宝脾胃受寒湿侵袭。又长夏多湿,湿邪困脾,导致脾运水湿功能进一步减弱。因此,在内外因的作用下,进入秋季,宝宝易发生腹泻。

  腹泻 贴剂、药膳助调理

  若宝宝不慎已发生腹泻,在医生的诊治后不妨配合下列方法:

  适当选用外用贴剂

  若宝宝便稀多沫无明显臭味,肠鸣腹痛或伴怕冷、鼻塞流涕,可取干姜、艾叶、小茴香各15g,川椒10g,共研细末,临用时取药末5g,以鲜姜汁调糊敷脐,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次贴敷2小时,每日换药1次,可连用5~7日。

  若宝宝比较瘦弱,进食多一点就腹泻,大便时干时稀,挟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常饭后不久即腹泻,可一日数次,面色萎黄、乏力、舌淡、苔白。家长可取党参、白术、茯苓各20g,山药、莲肉、薏苡仁、砂仁、白豆蔻、木香各10g,先研细末,用时取药末5g,用鲜扁豆煎汁调糊敷脐,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次贴敷2小时,每日换药1次,可连用7日。

  若宝宝表现为腹胀、腹泻、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臭味重,常伴有呕吐,舌苔垢腻,这样的宝宝多伴有食积。家长可取五倍子、干姜、吴茱萸、公丁香、川椒各10g,共研细末混匀备用,用时取上述药末5g,用黄酒或醋调糊敷脐,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次贴敷2小时,每日换药1次,可连用5~7日。

  自制小药膳

  1 苹果膳

  将苹果洗净蒸熟,去皮、核,将果肉捣成果泥食用,每次30~50g,每天3次,连续服用5~7天。苹果为碱性食物,内含果胶和鞣酸,具有收敛、止泻之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吃煮熟的苹果时,不宜加糖,否则可能加重腹泻。

  2 胡萝卜泥

  将胡萝卜洗净蒸熟后捣成泥状食用,每次30~50g,每天3次,连续服用5~7天。胡萝卜被称作“小人参”,具有健脾化滞的功效,能够健脾止泻。

  秋季防腹泻2贴士

  ● 防止腹部着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天自然界万物的容积、形态逐渐平定下来,不再表现出明显的生长状态,大地一片清肃。此时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上升。要注意保护宝宝的小肚肚,不要着凉,防止寒凉刺激腹部,以免损伤宝宝脾胃功能而出现腹痛、腹泻。

  ● 保证足部温暖

  “寒从脚下生”,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保证足部温暖,就能够抵御寒邪从脚下侵袭,可以预防宝宝感冒、咳嗽、腹痛腹泻的发生。

  专家提醒 敷贴若不适,要暂停以上贴敷过程中,若宝宝皮肤出现发红、瘙痒,甚至起小红疹子,说明皮肤过敏,须暂停应用。

  文|李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中医儿科博士) 编辑|平燕婷 美编|劳秋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