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担忧到最振奋的产业——与张小虞对话中国汽车入世十年
- 来源:汽车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最担忧 最振奋 产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5-12 11:06
市场的开放和多元化资金的高强度投入,使产品水平极大提升,自主创新渐成主流。使汽车业“从最担忧到最振奋”,听听张小虞是怎么说的:
李安定:入世谈判14年,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中国汽车业的保护。最后以“幼稚产业”的名义,争取到6年关税逐步下调,进口逐步放开的缓冲期。尽管如此,许多人还担心一旦入世,中国汽车就会全军覆没。而这一噩梦并未成真,中国汽车业从一个计划经济的活化石,变成中国经济中发展最健康、最市场化的产业,中国老百姓从中获得最大的实惠。
张小虞:我们可以概括地说:十年,中国汽车业从一个最令人担忧的产业现在变成一个最令人振奋的产业。
我一开始在中汽公司工作,1992年就开始参与关贸总协定的谈判,后来变成WTO的谈判,到机械部来,也就是要谈对汽车业的保护。当时把整个中国经济的产业分为三类,一种是挑战大于机遇,就是农业、汽车工业、金融业,划为A类。第二个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床行业、机械工业列为B类。第三个就是机遇大于挑战。轻纺工业当时列在C类。最后的实际情况整个反过来。这是当时想不到的。
从1994年一直到2000年,汽车工业低速徘徊,几乎没有增长,1992年我们就达到120万辆,一直到2000年才达到200万辆,这一个台阶就要8年。
1998年、1999年几乎过不去了,全行业亏损,一汽、二汽发不出工资。1999年到低谷,这时苗圩受命于危难之时,担任东风公司总经理,满山满野摆的都是车,卖不掉。江主席到东风考察,眼看着他们过不了年,后来江主席拍板,军队买了两万台,这才发了工资,过了年。
这种形势下,2001年汽车工业马上就要应对入世,国民经济又在连续的调整中。我们的轿车工业只有几十万辆的产能,狼来了,你要是小绵羊就完了,真是令人担忧。我们向中央报的时候高度强调说保护八年,以轿车为代表的关税不得低于30%。最后谈下来是六年半的过渡期。
开放市场,汽车进口,包括零部件,在海关算总额。当时我们对WTO承诺,从进入那一年60亿美元作为进口基数,每年增长15%,直至到2006年取消配额的限制为止,这个承诺我们完全实现了。
2006年取消配额,敞开了,敞开的结果,2008年就进口300亿美元,差不多增了8、9倍,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承诺。每年如果增长15%,4年翻一番,我们等于翻了两番。
但是中国汽车的出口增长得更快,出口的总额从20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460亿美元,这几年进口同样增长,转折点是2005年的6月,出口开始大于进口。
2000年进口40亿,出口只有20亿,现在进口300亿,出口460亿。
整车的进口从4万辆一直到40万辆。去年我们进来了大概42万辆,进口还增长。
整车特征管理从2004年开始,在2004年的产业政策里对国产化率作了规定。考虑到2006年要取消配额,就怕他CKD组装。后来,欧盟、北美向世贸组织告我们的官司我们打输了,输就输了,该达到的目的达到了。一汽奥迪、广本雅阁、上海通用的零部件国产化已经很高,成本低,国产零部件很有价格竞争力。进口零部件即使关税降低,成本还是下不来,迫使进口件装的整车价高了没人买。现在奔驰做不做国产化已经不是政府行政行为,市场会让它作出选择。
这是开放、竞争、市场化的结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要改革开放的方针不变,在新世纪的汽车工业,这种趋势还会延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