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新旧工作的交替
- 来源:海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数据,旅行,数字化,脸谱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16 08:48
全球基础设施:自由职业者的天堂
科尼·比萨尔斯基自称“数字时代的漂泊者”。30岁的她是一名旅行博主,工作时所需的全部都放在她的背包里:一个Macbook笔记本、一部iPhone手机和世界各地的手机SIM卡。她停留的地方就是她的办公室,遍布6大洲40个国家。她写下自己的旅行见闻,给出旅行建议,并发表在自己的主页“星球背包旅行”上。网站浏览量每月达到6万人次,她靠页面广告获得收入。“我不工作,”她说,“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以此赚取生活费。”
将来的工作都会像这样吗?自由、自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伦敦商学院教授琳达·格拉顿认为,未来的工作世界将一分为二:大型跨国公司和微型企业。后者主要是指“由几百万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及其合作伙伴组成的工业系统”。新技术建立起提供服务、应用和资源的全球基础设施,每个有电脑、智能手机或平板的人都能自主利用,因此从事自由职业从未像今天这般容易。有好点子的人可以在网上找到出资方,雇佣员工,在全球销售他的产品。
云上的工作:新水平的竞争。
汉斯·斯蒂尔想市场化一种咖啡机,对咖啡豆进行一体化烘焙、碾碎、煮沸,革新咖啡世界。在大数据时代,斯蒂尔决定依靠集体的创造力来设计这部咖啡机。他在众包(Crowdsourcing,指企业利用互联网来搜集创意或解决技术问题)平台Jovoto上发动了一场奖金为6000欧元的竞赛,获胜者还将获得咖啡机销售分红。来自50个国家的设计师提交了120种方案,最终两位来自罗马尼亚的年轻建筑师赢得了竞赛。
目前就连星巴克和道达尔等大型跨国公司也开始利用Jovoto平台的服务了。可口可乐想知道如何革新饮料瓶外形。设计师们上交了443条建议,包括3500多种方案。从一开始,参与者就能看到所有人的每条设计,并对其他人的工作进行评价,提出最好方案的人获胜。
众包的一个问题是:只有获胜的人才能挣钱,其他人都是干白工。这一优胜劣汰的法则并不新鲜,但如今的因特网将竞争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虽然所有人都可以向奥迪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展示自己的灵感——以前他们可能毫无机会,但是同时他们也要面对来自全世界的竞争者。
网络成为劳动力交易的平台,工作能力高的人可获得“喜欢”评价,建立起有利于以后求职的“电子声誉”。未来,大部分员工都不会坐在公司里工作,而是分散在尼日利亚、芬兰、智利等世界各地,注册在一个所谓的“全球人才云”中,为不同的项目结成不同的工作同盟,时间可能是几天、几周,也可能是几个月或几年。
软件是工具:不再受限的空间
软件成为技术人员的得力助手,使得工作流程标准化。世界最大电梯公司通力电梯的安装服务如今已经非常省时省力。以往公司必须派一名员工亲自到工地查看,将结果记录在小本子上,开车回到办公室后再通过电脑将之录入系统,以便公司位于意大利的工厂生产出合适尺寸的设备,此外还要对询问工程进度的公司其他部门和客户予以回答。这个过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如今安装工带着平板电脑去工地,借助一款名为“组装管理工具(IMT)”的新软件,他们可直接在工地向客户发送表达清晰、法律上无懈可击的商务函,也可直接在工地上签署关于电梯附加性能的合同。如果电梯井道验收进程出现延迟,安装工会通过平板电脑将之记入生产系统中。这样他不管是在什未林、法兰克福还是世界其他地方,都可直接影响通力电梯在意大利的生产过程。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电子订单文件,包括销售情况、安装工信息和意大利工厂的生产情况。这为员工提供了理想的工作支持,透明度提升,互动和灵活性都有所改善,也因此提高了效率。安装工在相同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翻了倍。此外,以前安装工常常会忘掉某个工作步骤,但是IMT软件不会忘记。只有在前一个工作步骤完成之后,它才会允许进行下一步。
脸谱网原则:智能手机替代打卡机
就在不久前,米夏尔·伯尔纳还在为必须“逮兔子”烦不胜烦——要找到能在周末加班的员工着实不易。他领导着汽车发动机和动力传动系统零部件供应商博格华纳公司,周末常常需要人加班。4月初,博格华纳在试点车间引入了自动化换班系统“KapaflexCy”。在这一体系中,僵化的坐班制度宣告终结。将来,工作小组将通过智能手机协商他们的工作时间,在顾客下单后应需求工作。如同社交网络的原则一样,员工们互相联系在一起,系统会考虑到他们的个人情况,记下他们应该工作的时间和实际工作时间,休假日也被记入系统,员工可上传他们的个人时间表。最后KapaflexCy会制作出一张换班计划表,将换班信息通过智能手机直接发给员工。换班计划甚至会考虑到员工的居住地,并对他们进行分类,以实现最省钱的公司班车制度。当然,并不是所有员工都对此感到高兴。在这之前一直张贴在办公室的轮班表,以后就要发送到手机上了,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得时刻盯着手机,看是否轮到自己。
效率更高,是否会导致工作不够?
通过分析700种不同的职业,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者们得出了一个毁灭性的结论,在未来10-20年,几乎一半工作都将为数字化所威胁,本世纪内失业率可能达到75%。他们不相信“技术进步会带来经济增长,从而产生新的工作岗位”这一论断。在他们眼中,老工作岗位消失的速度远超新工作岗位再生的速度。
机器最初代替体力劳动,现在也越来越多地代替知识性劳动,专业人才也难以逃脱,未来几年世界将有1.4亿科学工作者被技术替代,医生、教师、工程师都必须担心失业。在纽约一家癌症研究中心,计算机已经被当做诊疗工具投入使用,它们通过数据比较提出最优的治疗方案,正确率之高令人惊讶。在教育领域,互动应用软件已经取代了部分老师的工作。软件给出习题,改正答案,发现学生的不足。算法优越于人脑判断的情况,以后会越来越普遍。
绝大部分交通和物流领域员工,大部分办公室职员和生产领域的岗位都会受到威胁。很快人们就可以通过打车软件叫出租车,出租车中心等机构的功能随之架空。一旦自动驾驶汽车成为现实,谁还会需要公交车司机或邮差?苹果的语音助手Siri足够成熟后,复杂的信息也可直接调用,谁还会需要火车站服务台?
人类和机器:新式职场分工
“不久到处都会是自动化工厂,里面空无一人。”1995年夏,时任英国商务部部长的皮特·托尼-克罗夫特在5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面前就机器人的胜利进军给出了这样的预测。然而直到今天,这一现象仍未实现。十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将来的工厂中是否无人,办公室中是否无纸。然而实际上,人类以往的工作岗位从未有今天这样多。每种技术进步最后创造的工作岗位都比被它毁掉的多,人类有能力利用技术进步和革新产生的自由空间。没有人想重回繁重的旧工作世界。
例如,2012年数字化在德国产生了146万岗位,其中服务行业增加了约100万个工作岗位,工业界也新增了30个万岗位。引入信息技术改变了工厂的组织结构,人类开始和机器合作,每个人都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在才智、直觉和创造性方面,人仍然不可取代,而机器人还将代替人类做更多的体力劳动。
马尔库斯·迪特梅尔、彦科·提耶茨/文
艾可、柳杨/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