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理会:安然无恙?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联合国安理会,外交,国际组织
  • 发布时间:2014-12-16 09:05

  联合国安理会是各国外交的标志性核心,以圆桌会议的形式为地球上一些最紧迫的问题制定出行动时间表。时至今日,这一历史悠久的国际组织还能一如既往、不辱使命吗?在那里工作的各国代表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的,它是神圣重要还是无聊至极?我们不妨参观一下该组织的总部,一探究竟。

  2014年,纽约,潮湿的夏末午后,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成员国们正在闭门开会。有很多问题需要商讨——加沙地带的冲突如火如荼,乌克兰东部一片混乱,伊斯兰国组织正在进军伊拉克,叙利亚的流血冲突仍在继续。人们很难记起哪一年的夏天有如此多的危机同时爆发。

  两小时的磋商过后,一扇门打开了,外交官们走了出来。负责主持刚才那场会议的英国代表走上讲台,在他的身后是安理会现任成员国的15面国旗(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10个当选国家),以及蓝白相间的联合国标志。英国代表朗读了一段在布隆迪展开小型维和行动的简短声明,算是就刚才那场会议向媒体做一个交代,一名记者大声提及加沙问题,他风度翩翩地无视了,走下讲台离去。

  联合国的意义何在?联合国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之中,借鉴其前身国联的失败教训,它在1945年成立之初就将“使后代免受战祸,重申基本人权,推动社会进步,力行容恕、和平相处”作为崇高意愿。自联合国成立以来,有过许多真正值得庆祝的胜利,从创建国际刑事法院到引入国家保护责任理念,虽然两者远非完美,却有助于为更加和平的世界创建出一个框架。不过,联合国的失败——特别自冷战结束至今——比它的成功更加深入人心:索马里、波斯尼亚和达尔富尔地区的维和灾害;在卢旺达、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不作为;无法防止大国在伊拉克到乌克兰等多个地点采取军事行动……

  联合国在世界各地有超过4.3万名工作人员,还在从海地到苏丹南部等地区派驻了96824名维和人员。该组织的运营规模达数十亿美元,其核心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秘书长潘基文可以对外发表讲话,但安理会——主体为15个国家——才是联合国最终的决策者。甚至可以说不是整个安理会,而是5个常任理事国在主宰联合国,因为其中每个国家都可行使否决权。如果安理会停摆,联合国就瘫痪了。“在中东,联合国没有发挥显著作用。”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马克·莱尔·格兰特爵士说,语气有些轻描淡写。他的同事迈克尔·泰胜则更加直言不讳:“安理会对叙利亚问题的应对堪称重大失败,没人能否认这一点。”还有外交官表示,自己对联合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不作为颇感失望。

  2014年8月,轮到英国接任安理会的轮值主席国。像法国一样,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英国往往需要比其他拥有否决权的大国——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英国人觉得有必要向世人证明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坐在这个位子上。虽然英国不会在短期内失去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但近年来,一种争论日趋白热化,那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组织究竟应该由哪些国家组成。相比半个多世纪前安理会创建之初,当今的国际形势已经大为不同。在5个常任理事国中,美国是硕果仅存的全球大国,中国可以算得上地区性大国,不久将成为世界上的最大经济体。但俄罗斯呢?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了——尽管俄罗斯人竭尽全力使它起死回生,但国家经济仍然一团糟。相比之下,俄罗斯的金砖四国伙伴国家印度和巴西更有资格获得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都不敢自称是西欧最重要的国家,更别说其他地方了——无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德国都应该在常任理事国占据一席之地。日本认为它理应是一个常任理事国,同时,非洲也呼吁提高在安理会的地位。

  安理会轮值主席国的位置每个月在15个国家间轮换一次,对各国而言,担任轮值主席国是展示自身价值的最好时机。轮值期间,主席国负责设置议程、主持辩论、尽力在安理会大楼内外提升本国的国际形象。在8月的这次轮值期间,英国将议程集中在非洲,因为当地局势,例如发生在布隆迪的政治暴力,很少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从以色列、乌克兰到伊拉克等地,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使原定议程偏离轨道,再次凸显出安理会的功能失调可以达到多么严重的地步。“我不提倡取消否决权,”英国代表莱尔·格兰特表示,“不过,我不希望看到它被轻易使用。”那段时间,美国和俄罗斯都频频使用否决权:前者为了维护以色列,后者为了维护叙利亚。俄罗斯一口气否决了4项提案,使本来很有希望通过的3项决议胎死腹中。在解决叙利亚问题上频频受阻,让常任理事国该如何使用否决权一事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英国在轮值主席国任期中,就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问题召开了一次辩论会,这是一个不太有争议的话题,所有理事国都乐于谈论。安理会大厅就像一座剧院,两侧台上台下的人都可以看到彼此。呈马蹄形的桌子四周端坐着15个国家的代表,每一次开会都仿佛一场演出:朗读自己准备好的讲稿、聆听(或作出聆听的姿势)其他人的发言。他们身后摆着另外两排椅子,坐满了顾问和翻译;在舞台右侧还有更多排座椅,供顾问使用。代表们在台上演出,台下的顾问们也没闲着:有人在传纸条,有人则压低声音紧急交谈。

  英国代表莱尔·格兰特爵士向美国代表递了一张纸条,随后他站起来,到角落里与自己的副手窃窃私语。接着,那位副手走到法国驻联合国代表旁边,轻拍后者的肩膀与他耳语起来。与此同时,那张纸条还在美国代表们中间传看。而在舞台上(即会议桌边),卢旺达代表正在宣读该国政府针对近期刚果战事而发表的一份冗长声明。“有时候这种议程无聊至极,让人混沌麻木。”英国人迈克尔·泰胜说。当桌边的代表们离开座椅,他们团队中的另一位成员必须立刻填补空缺。在英国代表团,这是泰胜的职责。“我听过的各国代表的发言不计其数,自相矛盾的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些最乏味不堪和最令人兴奋的时刻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还好有黑莓手机的存在,外交官们可以三不五时地查看一下自己在社交网上的动态,不至于无聊到死。有时辩论的话题不那么无聊,却依然令人沮丧,因为它们太微不足道。泰胜说:“有时在和俄罗斯人争得脸红脖子粗后,我们能取得一些胜利,那感觉好极了。可过后一想,这些问题重要吗?根本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项!”

  观看联合国的日常工作很容易让人萎靡不振,但协议还是必须要达成的。“在一些大问题上,各国代表们会对峙,会有僵局,但让整艘船继续航行下去,还是有利于所有人的利益,”泰胜说,“他们试图找到一种方法,不让整台机器陷入瘫痪。有些时候你认为安理会无所事事——接着又发现所有人步调一致了,安理会能做出不少令人惊叹的事。”无论对加沙、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局势能否有所影响和作为,安理会的决议都将成为各国媒体的头条新闻,但有时候,在某些不太高调的事件中,安理会反而可以发挥最大的影响力。在关于布隆迪的新闻发布会上,媒体的报道重点仅限于布隆迪本身,却没有提及这个中非小国为什么值得如此关注。安理会警告说,该国正在爆发“出于政治动机的暴力事件”,呼吁自由和公正的选举,并明确示意布隆迪领导人,联合国正在注意他们的动向。

  作为轮值主席国工作的一部分,英国代表们从伦敦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带来了一些演员,当时这个剧团正在《哈姆雷特》全球巡演途中。英国代表团原本希望让演员们在安理会的会议大厅里表演,但遭到了俄罗斯代表们的否决,因此演出只能在会议厅隔壁的房间进行。艺术表演是软实力的体现,整个过程令人愉快,因为俄罗斯代表丘尔金的座位就在莱尔·格兰特爵士的旁边,如果能让丘尔金乐在其中,那么,些许让步也许是值得的。

  演出前,演员和导演举行了一场记者招待会。现场设置相当不协调:导演身着破洞牛仔裤,演员们穿着短裤和夏威夷衬衫,坐在一尘不染的联合国新闻中心办公桌后面回答记者们的提问。最后有人问道,他们是否认为《哈姆雷特》将向联合国传递出某种信息。“我们只是在这里讲一个故事。”穿着夏威夷衬衫的演员回答,竭力避免说出任何有可能招致争议的言辞。但他停了一下,随后表示:“我不羡慕这里的人,不羡慕他们的工作。在这种大型机构干活很容易遭到批评,太费神了。我真心支持他们的努力,也支持这个地方所代表的原则,我祝愿它万事顺利。”

  世界各地的联合国组织

  除了位于纽约38层联合国广场内的联合国总部,联合国还在日内瓦、维也纳和内罗毕设有3个基地,另有一些分支部门在罗马、蒙特利尔、伦敦和巴黎办公。联合国共有15家机构、11个项目和基金、4个研究所和6个经济实体。除了上述这些,联合国目前开展了17项维和行动,其中大部分是在非洲。

  重振联合国的高招

  * 终止否决权

  否决权总是阻碍联合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进展——俄罗斯无数次阻止联合国对叙利亚采取行动;同样的,美国也不允许联合国对以色列施压。

  * 不要扩大安理会

  就工作效率而言,15个国家已经够多了。如果按照英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提议、将安理会的规模扩大到25国,这无异于精神错乱。

  * 更改达成决议的方式

  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程序性问题,但将对安理会的行动(或在某次事件中不行动)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译自英国《单片眼镜》]

  史蒂夫·布卢姆菲尔德/文

  斯眉/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