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助你永生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超验骇客,约翰尼·德普,网络墓地,不死计划
  • 发布时间:2014-12-16 09:1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不死计划”展开了大胆的设想。随着网络墓地和网络祭祀的出现,人类的下一个目标是:打造永生的“虚拟真身”。

  美国好莱坞演员约翰尼·德普曾在电影《超验骇客》(Transcendence)中尝试通过电脑网站实现永生。如今,这一电影剧情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实现了。近来,一家名为Eterni.me的互联网公司提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不死计划”。Eterni.me是一家于2014年初开始运营的新生企业,试图制作出人在去世后可以和后代互动的“假想自我”。这家公司梦想着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工具,为去世之人和在世亲人之间搭建起一个轻松交流的平台。

  Eterni.me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公司CEO马吕斯称:“我们的客户都是已经逝世的死者,工作人员可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取出用户在电子邮箱、社交网络上的所有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推断出用户的相貌和生活习惯,最后制造出一个最大限度接近真实的虚拟化身。这个虚拟化身可以帮助后世之人更好地了解此用户的生平。”

  “不死计划”的灵感来源于美国Linden实验室开发的一款名为“第二生命”的互联网游戏。用户在游戏里被称为“居民”,可以通过可运动的虚拟化身互动。这款游戏还在一个通常的元宇宙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社交网络服务。居民们可以四处逛逛,社交,参加个人或集体活动,制造和交易虚拟财产和服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企业家开发项目”旨在鼓励年轻人大胆创业,为了加入这个项目,马吕斯带领公司起草并提交了“不死计划”策划书。

  项目评委会共收到130份策划书,评委们一致认为马吕斯的策划书最荒诞但却理应得到最高分。项目评委会负责人说:“这是一个可以走入商业模式的独特创想,它符合人性的本能,能在用户中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谁会拒绝不死之身呢?”在“不死计划”开始运营后的两天内便有3000余位用户在网站登记注册。截止到2014年9月底,Eterni.me网站的注册用户人数已经超过2.2万人。

  网络虚拟墓地

  Eterni.me公司通过网络成功将人类的生命延伸。“不死计划”让人类不禁反思,既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物、相亲,那为什么不可以用网络管理死亡?历史证明,人类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死亡而停止与这个人对话,相反,人们通过翻看照片和到墓地祭拜等方式定期与逝者对话。今天,高科技正在悄然改变着人类与逝者的对话方式,很多与Eterni.me功能相似的网站正在开拓全新的葬礼文化。

  1994年,迈克尔·基非得知自己患上了霍奇金淋巴瘤,将不久于人世。为了方便亲友在其死后能时常来悼念,他于1995年创立了世界首家网络墓地WWC,这是一个展示过世之人生前照片、视频、吊唁人的悼念辞等简单信息的网站。实体的墓地不是全世界所有人都可以拜访的,网络墓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是这类网站最大的优点。虽然迈克尔于1997年离世,但WWC至今仍正常运营。

  2010年,由于香港坟地不足,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启用网络墓地,此举在全球尚属首例。香港墓地管理人员表示,为了促进墓地的可持续利用,此网站提倡火葬。据香港特区政府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11月,已有4500余位用户使用在线墓地服务,登录次数超过600万次。

  网络墓地的修缮和装饰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自行选择墓碑等。在中国的网络虚拟墓地里,祭拜者可以为故人修建寺院,可以上香,还可以为故人敬奉跑车、家电等物品。而在波兰,网络虚拟坟墓是哥特式建筑,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节墓地周围的天气状况。

  出乎意料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公共墓地居然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社交网站——脸谱网。脸谱网目前拥有9亿用户,其中约3000万用户是过世之人,每天都有8000位用户死亡。考虑到过世用户的数量日益攀升,脸谱网自2009年开设了追悼服务,将已故之人的账户永久置于网站的追悼寺院板块中,附上个人生平信息并为其奉上吊唁。

  现实和虚拟的对接

  梦想永生的人可能不会满足于网络虚拟墓地。用网站来取代真实的墓碑,这让运营网站的企业家兴衰反复,大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势。这些网络墓地公司随时面临倒闭的风险,既然这样,那么何不尝试用尖端科技与真实的墓碑来接轨呢?

  大卫一家生活在美国西雅图,目前经营一家墓碑制作公司。今年已经71岁高龄的大卫一直致力于墓碑的制作工作,并不断更新制作技术。他毕生的愿望就是在在世之人与过世之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最近,他提出了建造“活着的墓碑”的新理念,意思就是在墓碑上安装QR编码,人们扫下编码后便可直接登录到死者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墓碑。这一理念成功将实体墓碑和模拟墓碑连接起来。在过去的两年里,大卫共为800多个墓碑安装了QR编码。这款墓碑的单价为75美元,截止到目前,大卫的墓碑制作公司整体销售额累计达到1000万美元,而且销量还在持续上涨。

  “人们大都不愿提及死亡,在很多国家,‘死’字本身就很不吉利,大家都避之不提。所以人在将死之时,把自己的照片和文章发布到网络上,也算是对自己生命的总结与回顾。有了虚拟墓地,人们能更从容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路,”大卫说,“我正在书写我的生平传记,希望留给后世,相信我的妻子和孩子们会接着写下去,我想让认识我的人知道,我不是在病痛中死亡的。我在网站上留下了自己的信息,也通过别人的信息接触到别人的一生,我会快乐地死去。”

  技术不是全部

  墓碑是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的,这是因为在石碑上刻名字和日期然后埋入土里的方法给人足够的安全感,这个方法从青铜器时代一直沿用至今。由此看来,技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取代传统墓地。伊拉克境内有座“一眼看不到边”的墓地,这个有着1400年历史的古墓名叫“和平谷”,位于圣城纳杰夫郊外,500多万什叶派穆斯林长眠于此。在长达14个世纪的时间里,“和平谷”一直作为什叶派穆斯林的神圣墓地,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墓。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和平谷”遭到美军破坏,成为一个类似乱葬岗的地方,数不清的伊拉克人被葬在这里。

  虽然“不死计划”让人类看到了永生的希望,但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水平。今年年初,Eterni.me公司生产的第一个虚拟真身正式问世,但它只有13岁孩子的智力水平。在制作虚拟真身时,技术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用户生前的生活习惯、相貌特征和性格特点。而想要让虚拟真身和人类一样具备思考能力,则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

  如此看来,我们现在还无法打造数码的不死之身。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起码告诉我们,人类还是无法完全适用瞬息万变的社交工具。有时候科技可以预测人类的结果,但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Eterni.me公司制作的虚拟形象有可能使亲属沉溺于对死者的思念之情,以致无法自拔。

  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相连。虽然我们目前还看不到真正的不死之身,但起码在互联网领域,我们已经迈出了一大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真正的“不死计划”一定会实现。

  [译自韩国《每日财经》]

  郑秀兰/文

  周锐霞/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