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卫士
- 来源:海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消防,城市安全,紧急救护,凶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16 09:17
若想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城市,让百姓们安居乐业,消防、警察和紧急救护服务必不可少。英国《单片眼镜》杂志记者来到芬兰、香港和澳大利亚,深入到当地的应急服务人员队伍中,探访城市安全背后的故事。
船行险滩——芬兰水警
我们的船沿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海岸前行,在轰鸣的马达声中,亚尔莫·尼尼宁警官冲我大喊道:“你以前坐过这种使用喷水推进装置的船吗?瞧瞧它有多了不起吧。”眼看着船离陆地只有10米,我们似乎马上就要迎面撞上礁石,小船突然转向,瞬间就在岸边准确地停了下来。
“如果人们正在打斗,你必须很快赶过去阻止他们。”说这话的是约翰·艾格润,他是赫尔辛基凶杀科的一名高级刑事侦缉警员。夏天他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小,每年夏季他便为水警效力。
赫尔辛基横向70海里长的海岸线、纵向深入芬兰湾外海20海里的沿海水域是水警的巡逻区。他们负责保护人们能够安全地进行水上活动并执法。也许是受到海湾美景的影响,也许是人们在海上心态更开放,海警在海上与人们的互动要胜于陆上。用艾格润的话说,“在海上,人们热情地向我们挥手。但是当我们在岸上巡逻时,人们不表现出厌烦情绪就不错了。”
在水警们的眼里,这份工作有也着风险极大的一面,“虽说现在风景很优美,但是到了秋天刮大风的时候,浪高能达到4米,我们的工作环境就变得很恶劣了。”尼尼宁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比芬兰的沿海水域更具挑战性,这里既有浅滩也有大量岛屿,如果你能做到在此船行无阻,畅游世界也绝没问题。”
但他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如果你喜欢出海泛舟,喜欢自然美景,这份工作绝对是最理想的。能把工作和爱好结合,对我来说感觉好极了,每天工作的时候都很开心。”
平均响应时间:30分钟
职工总数:13
座右铭:力量与荣誉
穿越火线——澳大利亚消防员
澳大利亚的巴拉瑞特是一座随19世纪淘金热兴起的城市,我们到访的这个消防站历史悠久,能够看到屋顶上有多处磨损。作为该国仍在运作的最古老的消防中心,其房屋结构已经不太能够适应现代消防车辆的进出。负责人大卫·埃尔姆斯热情地为我们介绍道:“消防车驶过时留下了这些痕迹。”
在消防站的一间屋子里,墙上挂有英国女王的画像,消防员们像往常那样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享受着每天上午10点钟开始的短暂工休时间。房间里轻松的氛围被骤然大作的警报声打破,埃尔姆斯大叫道:“有人报警了!”消防服也随即被他套到了身上。
埃尔姆斯身后有一台电脑,屏幕上列出了该站50名志愿消防员的名单。他们分散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大部分人都有其他工作在身。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有两个色块:红色方块代表他们已经收到报警信息,但是现时无法做出回应;绿色圆圈代表他们已经赶赴报警地点。鸣着笛的消防车很快就位,拉着埃尔姆斯和他的队员们呼啸而去。
巴拉瑞特所在的维多利亚州,首府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维多利亚州乡村消防局负责保护本州除墨尔本之外的地区消防安全,下辖1216个消防队,由包括志愿消防员在内的6万名消防队员组成。夏季炎热干旱,加之强风助虐,让澳大利亚东南部位列世界上最容易发生火灾的地区之一,可想而知,这给消防队员的工作带来了多大的困难。
2009年发生的维多利亚森林大火,又名黑色星期六大火,是澳大利亚史上最严重的丛林火灾,造成173人死亡,不少消防员在那次火灾中失去了生命。当时维多利亚州乡村消防局派出了4470名消防员进行灭火。志愿消防员杰西卡·拉佛朗切平日里是一名宴会筹备者,她说:“当时消防车上的塑料镜子都被热浪炙烤变形了。”当被问及这份工作是否会影响到她的主业时,拉佛朗切答道:“压力本就是这份工作的一部分,你要学会去适应它。”
平均响应时间:8分钟
年度费用:4.57亿美元
职工总数:6万(其中有4万志愿者和800名全职救火员)
座右铭:保护生命,保护财产
随时待命——香港救护总区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香港既有丛林密布的丘陵,又有繁忙且台风多发的海港,香港岛、九龙半岛上高耸入天的大楼,新界众多的大小岛屿和边远渔村,均在香港救护总区的辅助医疗服务范围之内,这一切为急救工作带来了难度。
香港消防处救护总区副救护总长沈国良说:“我们去年接到呼救电话72万个,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要对2000个电话作出回应。外地同行听到这一数字后,都对在相对比较小的区域内需要救护这么多人感到吃惊。”
1868年,救护总区作为香港消防处下辖的救护机构成立。随着运送危急病患和帮助病人转院的次数越来越多,为了提高救护人员的专业技能,1992年,隶属于救护总区的消防处救护训练学校成立,所有新入职的救护学员均须在此接受26周的基本救护学及专门的辅助医疗的留宿训练。如今救护总区的车队共有347辆车,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2辆用于进行边远地区和大型工地救护的四驱越野救护吉普车,4辆可以对伤者进行手术的流动伤者治疗车,36辆急救医疗摩托车,它们都为救护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
今年已经是沈国良在救护总区工作的第29个年头,他说:“我们是最早应用急救医疗摩托车的地区之一。为了跟当时拥堵的交通做斗争,我们在80年代初借用了警察的摩托车。如今我们的急救摩托车已经发展至第七代,当然了,我们只有在交通阻塞的时候才会出动这种车。”
在世界上其他大城市,一般一辆救护车会搭载两名医护人员,在香港却有3人。医护人员有时需要走很长的路,或从楼层很高却没有电梯的老式住宅区里将病人搬运出来。他们必须接受与救火队员相同的体能测试。也正因为体能关难过,加上一些其他原因,致使救护总区的一线女性医护人员只有两名。
香港的急救工作因其效率高,组织严谨,机构健全而为人称道。救护总区更像支由医疗工作者组成的作风过硬的军队,而非城市急救队伍。沈国良认为:“我们的队伍实行军事化管理,这让我们的工作效率更高,能够及时救助更多的人。毕竟是涉及到人们生死攸关的大事,能多争取一秒是一秒。”
平均响应时间:12分钟
年度费用:14.4亿港币
职工总数:2826
座右铭:为香港市民服务,务使香港成为安居乐业的地方。
[译自英国《单片眼镜》]
董晨晨/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