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是”的男人
- 来源:海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麦当劳,信任,中庸,银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16 09:50
有没有这样一个词,可以让你和他人的关系更融洽,可以拓宽你的视野,让你敞开心扉?也许有!独具胆识的加拿大记者本·卡普兰决心在7天里,事无巨细,向别人只说“是”。
2月里一个普通的星期四下午4点半,我站在也许是全世界最差劲的一家麦当劳店前排队。队伍很长,地板湿漉漉的,其实我只想买一小杯咖啡。人们一个接一个地拿着三明治走了,我看着服务生在油炸机和收银台之间跑来跑去,急得我抓耳挠腮。排在前面的女士不厌其烦地定制着她的沙拉,好像是进了高级餐厅一样。等了半天,终于轮到我了。
“我们新推出的麦乐美味套餐里有20块鸡肉,您想不想品尝一下?”戴着鼻环的年轻服务生殷切地看着我,问道。不,我不想尝,拿我当12岁的小孩子?我是个大男人,眼看就41岁了。我只想要一杯咖啡,立马端在手里。
“是。”我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我的表情却出卖了我——一张“苦瓜脸”,这是我3天前决心对所有事情都说“是”以来的常见表情。
我把这堆令我望而生厌的鸡肉、汽水和薯条端了回来,放在了办公桌上,房间里立刻弥漫起餐厅的浑浊气味。接着,我把一块鸡肉放进嘴里:好吃极了。谁还用得着咖啡?我吃起了鸡肉,越吃越香。
我的名字叫本·卡普兰,2006年和妻子朱莉结婚,现在,儿子马修3个月大,女儿艾思梅两岁半。我在多伦多《全国邮报》任职,撰写文化类稿件,并在为跑步爱好者创办的EachCoach社交网站兼任主管。一天,我突发奇想,决定在7天里对每一件事情都说“是”。
做这次尝试,无异于把我自己摆在了一个任何事都由他人“摆布”的位置,我要无条件相信别人。我决定做这个尝试,可能是因为我懒得老是选择,或者因为我的运气一直以来都挺好——这主要应该感谢朱莉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话虽如此,一再说“是”,却有可能使我形成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也就是表面敷衍,心里抵触,等到逆来顺受的日子过去,我就会变得“一点火就着”。当然,7天顺其自然的生活也许会给我一个全新的视角,知道怎样活着最好。这次尝试是否会有一些其他让我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不知道。
第一天遇到了两件事情,让我意识到,我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可以随遇而安。事实上,我说出的那句“是”,听起来更像是“不”。在那天的教会午餐会上,我看到了一位熟人的妈妈。这个熟人是个小伙子,刚刚20岁,在社会上经常招灾惹祸,但是我很喜欢他,所以一次次地劝他走上人生正轨。可是,当他的妈妈突然走过来,向我表示感谢时,我竟然对她说:我不需要别人的感谢。她仍然再三道谢,我却只顾埋头大吃。接下来,在品尝饭后甜点时,一个陌生人向我祝贺新书《我的双脚,且行且珍惜》的出版,除了一双儿女之外,这本书可以算是我最得意的作品。我没回应他“谢谢您的美意”,而是说了一句:“你应该祝贺的是朱莉,她很会照料我们的孩子。”当时,我一点儿没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失礼。我不愿意让别人掌握主动,其实他们想要的只是一句“是”,而我各种形式的“不”成了一道墙,不知不觉地拉远了我们心灵间的距离。
享用完教会午餐,我们一家四口开车去一家百货商店,两个孩子在车后座上睡着了。朱莉说起了我那两件失礼之事,她评价,我那样说话,即使够不上粗鲁,也显得我很古怪。一句“是”,其实可以让事情变得更简单。但要学会说“是”,第一步先要清楚我是多么频繁而且想也不想就说“不”。
星期天有超级碗橄榄球大赛,我却对9件事说了“是”,没能好好观看比赛:
9.“你能不能照看一会儿马修?”
8.“早饭还没做好,先让艾思梅看一会儿《芝麻街》。”
7.让艾思梅一边吃早饭,一边看《芝麻街》。
6.给艾思梅做华夫饼。
5.“你能不能哄艾思梅上床睡觉?”
4.“爸爸,能不能再给我讲个故事?”
3.“再讲一个好吗?”
2.“再讲一个好吗?”
1.“差不多了,爸爸,今天就讲到这儿吧。”
我所在的报社好像留不住人,《全国邮报》报社给我的两位资深同事开了告别派对,接下来,我的工作周马上就开始了。作为一名娱乐记者,我同时还要管理网站、收发大量邮件,这比统计贾斯汀·比伯的网络搜索率要困难得多。我不大会用Excel软件,必须输入数字时,我的双手总是在哆嗦。我是个喜欢对别人发号施令的人,现在,凡事都说“是”削弱了我的傲气。
我们要不要给职员们提供巧克力能量棒,这个问题是否该问问同事?是。我们是否可以先给一半职员提供能量棒,给另一半职员提供报纸简介?是。我们是否应该放弃没得到回复的邮件?是。是、是、是,对所有的事情都说“是”。“是”这个词没有让我产生任人摆布之感;相反,这个词还保护了我。以前在报社开小组会时,我经常和别人唱反调,似乎觉得那样才能显出我的勇气和个性,但那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过是引起怨恨,加大隔阂。而且,事实上,我喜欢我的同事们,也尊重他们。
对凡事说“是”的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信任背摔”游戏,你直挺挺地向后倒下,寄希望于后面有一双双手会接住你。“是”意味着“你说对了”,意味着我信任你的判断力,从而把自己交给了你,意味着我认可了你的价值。由此来说,你不觉得“是”是一个有着强大力量的词汇吗?无论疾病还是健康,当你的回答将在你的余生中给以对方支持的力量,请试着说“是”。“不”则像是一把锚,此言一出,事情就有了一个再无悬念的结果。而“是”字出口,结果尚未可知,充满了不确定性。
我不相信广告、政治家或者拿着记事本站在我家门前查水表的人。陌生人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可不是那么容易。戒备,不是一种策略,而是一种需要。这也正是星期四让我惴惴不安的原因:因为那天我要去银行,但我从不相信银行。确切地说,我不理解银行。银行从我的账户取钱,拿去做各式各样的投资——注册退休储蓄计划,教育储蓄计划,免税储蓄账户……这些说法我都不大明白,更不用说我的按揭贷款里的条文了。所以,一遇到重大决定,我通常会先看看银行经理,再看看朱莉,然后试探性地说一句:“是?”我知道这样做有些冒险,于是我在外面找了一位顾问咨询投资的情况。星期四上午,我与另一位银行经理讨论投资事项。
“实话实说,我不知道你请的是哪位顾问,” 经理说,“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们银行去年创收66亿加元。”这位经理是个人精,26岁就有了独立的办公室。而我是个书呆子,唯一露脸的是获得过朱诺文学奖。“是”这个词时刻牵动着我的身心,和我的钱一样,不时地让我的心忐忑不安。
星期五,只说“是”的第7天,我在家休息,因此负责送孩子上幼儿园。不停地说“是”,如同闭着眼睛从窗边往下跳,指望着能安然落地;又如同在球场,好不容易抓到球,又不得不把球再投出去。女儿的幼儿园里很吵:17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在那里鬼哭狼嚎。一位热情的母亲向我提议:星期天下午组织一场亲子活动吧?我只能苦着脸说“是”,并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了她。做完这一切回到家后,重获安宁的我文思泉涌!我决定在部门小组会议上,把我的一个新想法讲给同事们听,我的这一创意会让EachCoach社交网站变成一定意义上的游戏网站。在和新同事交流时,我感觉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吸引他们,但我至少说出了属于我自己的想法。当天晚些时候,朱莉打电话告诉我,她会接艾思梅回家,然后和往常一样,送孩子去她姐姐家住一夜。我问她是否能吃一顿久违的奶酪小牛肉,她的回答给了我一个惊喜:“是!”
生活中,你不能指望什么都不做,只等着幸福来敲门。但是你也不必像我那两岁半的女儿一样,对所有事都大喊:“不!”让周围人的神经时刻处于紧绷状态。适度的谨慎和适度的信任才能造就安全:“不”会让你竖起盾牌,而恰当的“是”能使你展开双臂,拥抱生活。连续7天只说“是”的日子过后,我究竟学到了什么?或许,只说“是”或只说 “不”都有些偏激——中庸最好。如果非要我给出一个确切答案,那便是:我不知道。个中滋味,还需要每个人自己去体会。
[译自加拿大《读者文摘》]
本·卡普兰/文
小村之恋/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