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如何实现了“美国梦”?
- 来源:海外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美国梦,犹太人,成功,美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16 09:48
当今的美国社会,似乎存在着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非本土出生的美国人,比本土美国人更有上进心,也在更好地实现着“美国梦”。这个事实可能让美国人听起来有点刺耳,但是一些移民群体确实比本土美国人更成功。
美国本土的中产阶级家庭平均年收入是5万美元,而同阶层印度裔家庭年收入约为9万美元,几乎是前者的两倍。爱尔兰裔、黎巴嫩裔、华裔美国人也普遍拥有更高收入。在过去30年里,摩门教徒在美国很多知名公司里担任着高层职务,成为了美国企业的领军人物。当然,不能因此就下定论说这些族群比其他人“更优秀”,物质上的成功并不等同于生活幸福,但是无视这些事实,也绝非明智之举。
犹太裔的成功对美国人的影响最深,虽然犹太人口在美国只占2%,但是他们目前占据了美国最高法院1/3的席位,戏剧界托尼奖超过2/3的最佳词曲作者得主以及1/3的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犹太人。
成功失败,起伏不定
有一种解释最能让本土美国人释怀:外国移民是一群优秀的“二代”——有钱的父母把大笔财产留给了他们,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带着非凡的才能来到美国,所以才会更成功。但是,这些只是移民成功的一部分原因。
当今非常富裕的摩门教商人,很多是白手起家。虽然来自印度和中国的移民大多通过职业移民的渠道,但其中一半人初到美国时几乎没有什么技能,贫穷且没受过多少教育。2013年,美国社科研究资助机构“罗素·塞奇基金会”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韩国和越南移民的后代,不管其父母的经济或教育背景如何,他们的社会地位出现了显著的攀升。
在当今美国,只要谈及某些族群在收入、考试成绩等方面更出类拔萃,就足以引发一场口诛笔伐,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种族偏见所造成的。
如今在美国,一些非洲和拉丁裔移民比白人和亚洲移民更优秀。很多来自西印度群岛和美洲国家,比如牙买加、加纳和海地的移民,也正借助美国高等教育这架扶梯向上攀登,最出色的要属尼日利亚人。尼日利亚人在美国黑人移民中所占比例不到1%,但是2013年哈佛大学商学院黑人学生有1/4是尼日利亚血统。有超过1/4的尼日利亚裔学生获得了硕士或法学、医学学位,而取得同等成就的白人只有11%。
生活在迈阿密的古巴裔美国人已经从赤贫上升到了相对富足的阶层。上世纪,一些古巴人刚刚流亡到美国时,很多人一无所有。而到了1990年,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年收入超过5万美元的比例是非美洲裔白人的两倍,3位拉美裔联邦参议员全都是古巴裔。
世界风云变幻,一个族群的地位也随之起起落落,这种情况很常见。数十年来,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的运势一直处于下滑状态。有报道说,1960年,第二代希腊裔美国人在美国所有族群中,收入排在第二位;而到了2010年,他们的收入下降到了第29位。在美国似乎有一种趋势:成功不过二代。在2012年SAT考试中,亚裔美国人孩子的成绩比全球平均分高出143分,而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第三代亚裔学生的学术表现并不比白人学生更出色。
矛盾心理,催生成功
美国人常称呼表现优异的族群为“模范少数民族”。也有人说,有些族群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天生聪慧,属于生物差异。但是一个族群的盛衰不定,让这些说法很难站住脚。在职场中,文化力量不可忽视。在今天的美国,特别成功的族群都具有3种品质。首先是优越感,坚信自己非寻常之辈;第二点和第一点恰恰相反,是不安全感,也就是总觉得自己或自己所做的事不够好;第三是拥有超强的自制力。
我们称这3种品质为“致胜三法宝”,任何人、无论来自何种背景,都可能拥有这三大“法宝”。区别在于,有研究显示,那些实现了“美国梦”的群体,能更好地将这些品质贯彻始终,于是享有了更大的成功。
一个人既有优越感,同时又有不安全感,这听起来有些自相矛盾。但正是这种充满冲突的心态,同时赋予了他们压力和动力。这些移民群体有着傲视群雄的胆识,同时在努力完善自己。超强的自制力又帮助他们远离诱惑,使他们能够牺牲一时的享乐,致力于远大前程。
讽刺的是,“致胜三法宝”中的每一条都与当代美国人的想法相左。我们知道,“优秀种族论”虚无而危险,然而在那些美国最成功的族群中,每一个人都坚信自己有着过人之处。摩门教徒相信自己是“萌芽状态的神”,而很多中东专家和伊朗人会放言身为波斯人的“优越感”。多数犹太孩子在第一次逾越节家宴时就会听到大人们说:犹太人是“被上帝选中”的子民,守道德、守法纪,聪明而且幸运。
尽管父母故意向孩子灌输不安全感似乎有些不可理喻,但忧患意识是催人奋发的良药,美国正在崛起的族群中的每一个人都牢记着忧患二字,并把它传给了下一代。
社会学家鲁本·G·兰博特对5000多位移民后代做了一次调查,研究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责任感,在多大程度上能激励孩子奋发图强。大量的研究,包括哈佛大学社会学家维维安·S·路易发起的实地调研显示,中国移民对于其子女在学业上的期望值通常都很高——“你怎么只得了99分?”——让孩子觉得家庭荣耀全部取决于他们是否成功。
相比之下,美国白人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和自信心。“你做得很棒,妈咪和爸爸不希望你有任何压力”和“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全家人都跟着丢脸,早晚会上街要饭”这两句话对孩子的影响可谓天壤之别。一项针对数千名高中生的调查显示,亚裔美国学生在所有的族群中自信心最低,即使考了高分也是如此。
其实,在一个社会里当个外来户,本身就会给人带来不安全感,而美国大部分成功族群基本上都是外来移民。他们常忧虑是否能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中生存下去,也经常会把这种忧患意识传给下一代。久而久之,移民形成了这样一种生活理念:别人能抢走你的钱或者生意,但是谁也抢不走你的知识,所以要更努力地学习。
外国移民和宗教人士初到美国时可能会遇到嘲笑和敌视,有报道说,菲德尔·卡斯特罗执政后,一些古巴人偷渡到了美国,一时间不少美国人在公寓大楼前竖起“古巴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2012年美国大选期间,有媒体形容米特·罗姆尼长相清秀的儿子相貌“吓人”,以此来嘲讽罗姆尼摩门教徒的身份。当自尊心与嘲讽之间发生激烈碰撞,会给人带来无穷动力。
最后,自制力也不符合当今美国人的生活观念。无数的书和心灵鸡汤式的电影都在告诉美国人活在当下,享受当下,而自制与禁欲使人不得不远离当前的美好享受。相比之下,成功的美国移民群体都有着与此截然不同的教育观,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教其克己守法,至少奋斗过程中他们是这样。
当然,取得成功的族群也无法要求每个成员都拥有这些品质。如果你身边的人的成功率为5%,而一个族群中的成功者占25%,他们的成功率已经远远高于其他人。
“三法宝”的不利因素
尽管外来移民在美国取得了很多令本土美国人望尘莫及的成功,他们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致胜三法宝”中的每一条都有其不利因素。首先,自我压抑会削弱一个人体验美好生活,享受安宁和幸福的能力。而有不安全感的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难以做到知足常乐。“我从小到大好像永远都不能让父母满意,”美籍华人作家谭恩美回忆说,“这是一种可怕的感觉。”最近一项研究显示,亚裔美国年轻人感受到的压力最大。
而优越感时常会招致嫉恨。历史上,族群至上情结是发生镇压、战争和种族灭绝的根源之一。外来的小族群会以族群至上为盾牌,抵御大族群的偏见和敌对。不过,外来移民在美国要保有优越感,并不容易。从历史上看,美国曾经多次对非白人少数族群实行压制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族群要想出人头地,就要有更大的魄力,更多的付出。
少数族群的成功,不是因为什么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是因为他们能够不遗余力地发挥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3种朴素品质。要将这些品质发扬光大,需要努力工作,百折不挠和克服逆境的能力。一个人的自信是从他或她坚强的意志而来。研究显示,可以通过教育让一个人获得坚定的意志和进取精神,特别是孩子。
美国人与生俱来就具有这些特质,极度相信自己出类拔萃。当年,托马斯·杰弗逊就曾经将一具巨型驼鹿骨架送到巴黎展览,想以此向有着贵族风范的欧洲证明:美国的动物都比欧洲的大。然而财富和权力也有着可想而知的负面影响:它让人们耽于安逸,腐蚀了助人成功的自制力。到了21世纪,美国人只剩下了至上情结,而至上情结不过是一句虚无之词,催生了一种推崇权力和及时享乐的文化。可以说,近些年的战争、经济衰退都产生了有益的反作用——唤醒了美国人的忧患意识。
那些谈论美国“衰落”的人忘记了这关键的一点,美国在必须克服一些不利因素,试图在世界舞台上再显身手时,总能获得优异的表现。无论结果如何,美国现在又获得了一次机会。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
艾米·蔡杰德·鲁本菲尔德/文
孙开元/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