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应有之义,但是单纯的信息化无法承载人们对于“智慧城市”的想象和理想。
“我们研究智慧城市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在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复兴2050”全球城市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如是说。
“智慧城市”一直包含着技术和价值两个层面的涵义。
在任何一个智慧城市的论坛,其话题的宽泛颇有些令人无所适从。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到互联网+、智能家居、创客、共享经济、创新2.0等等,几乎涵盖了当下所有的技术热点和创新概念。这一切都在昭示,我们的城市生活将被极大地改变。
IBM公司提出Smart City概念,其原义是指反应敏捷的自动化智能技术在城市各功能领域的应用,例如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银行等;通过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让城市能更高效地运转,同时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Smart本来没有“智慧”之义,而“智慧”是价值观层面的表述。当“智慧”与城市相连接,却很容易激发了人们对于城市的各种想象。
城市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这个家园却已经被诟病了很久,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生存压力……城市人还来不及寻找生活的意义,又将面对也许更为严峻的挑战:据预测,2050年的世界人口将达到近100亿,且有近7成生活在城市,如果所有新城市的发展仍延续现有的城市结构模式,城市问题将极大爆发。
人们已经意识到,城市病的种种根源在于城市的组织模式建立在一种对资源无理性的耗费之上。进入信息时代的城市,必然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来对这种组织模式进行系统化、结构性的变革,而“智慧城市”被看作是通向这一变革的关键。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发展智慧城市首先意味着对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然而仅仅是技术化的改造,肯定不能满足人们对“智慧城市”所寄予的期望。
已故的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曾经提出广义智慧城市的概念,突出的是人的因素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如果说狭义智慧城市是用信息技术来改进城市管理,广义的智慧城市必然是要用人文的智慧来引领城市的未来。
作为技术概念的“智慧城市”可以更容易地建立标准,而作为价值层面的“智慧城市”则难以被衡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智慧城市”没有标准,或者说只有唯一的标准,那就是能否为人类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文/裴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