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被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媒介,天然地起到交换和互动的作用。从20世纪30年代起,艺术家们就开始把“分享美食”作为一种艺术,在一个越来越快速流动却又显得分崩离析的社会里,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世界各地的人被美味联系在一起,而烹饪过程也给每个人不同的分工和角色。
连海明威都“词穷”到只能用“一场流动的盛宴”来形容巴黎。过去100年最出名的“静物”作品大概就是那幅“金汤宝罐头”(1962),人们从安迪·沃霍尔32幅著名的系列绘画作品中,认识到“千篇一律”却变化无穷的艺术模式。此后,围绕“食物”的当代艺术创作更是屡见不鲜。
1964年,美国艺术家卡罗琳·施妮曼(Carolee Schneemann)把女性的身体与食物联系在一起,8个半裸的模特身挂着香肠、生鱼、鸡肉和其他食材,上演了一出“无肉不欢”。1966年,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的教师约翰·拉泽姆(John Latham)邀请学生和他一起,把图书馆的馆藏艺术书在到期前撕几页下来嚼碎,并且装入一个玻璃瓶里如同酿酒一般地发酵,最后还书时被图书管理员拒绝了,那瓶酿出来的液体却被伦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了。1970年,安德烈·派博(Adrian Piper)让自己的衣服浸满了醋、蛋液、牛奶、鳕鱼肝油,然后穿着这件弥散着各种奇怪气味的外套,在纽约的街头“巡逻”。艺术家汤姆·马里奥尼(Tom Marioni)甚至在加利福尼亚的博物馆里摆下酒席,邀请至亲好友前来喝啤酒并开放给公众参观,因为他“想让艺术贴近真实的生活,却不可能在生活里发生”。
从20世纪90年代起,“把人聚拢在一起的行为”被定义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使用食物作为跨文化的交流媒介,并探究美食如何才能成为一种“关系的艺术”(Relational Art)。法国艺术评论家尼古拉·布里奥(Nicolas Bourriaud)在著作《关系美学》中大胆地概括了当代艺术在有关公共和私人空间的根本性问题:艺术作品的基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创造对话、互动的机会,是关系美学的重要艺术目标。
当代社会虽然物质越来越丰富,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隔膜。关系艺术的公共性并不局限于这些作品的本身组成部分,它试图去超越传统艺术展览“只看不动”的限制,让公众能够通过这些媒介,真正参与到互动的行为中,并在过程中发现艺术是如何产生的。带着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自泰国的艺术家里尔克里特(Rirkrit Tiravanija)让纽约市中心曼哈顿出现了两英亩的稻田,并通过众人的努力收获出了超过1000磅的水稻。
虽然“关系艺术”和“关系美学”的理论并没有系统地引介到国内,但是中国人对其也许并不生疏,2004年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什么艺术展”上,有艺术家准备了一大桌食物和糖果让观众“吃艺术”。2015年宜家家居的Youtube视频营销广告里,也艺术性地喊出了“回家吃饭”——据统计79% 的重要决定是在餐桌旁做出的。2015年米兰世博会还专门辟出一个专题区,展出艺术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个对美食从不陌生的国度,我们今天与“食物”之间到底发生着怎么样的关系?食物又在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文/陈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