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而智慧的生活

  • 来源:IT经理世界
  • 关键字:智慧城市,电单车
  • 发布时间:2015-11-24 10:01

  智慧城市建设有必要突破技术限定的思维模式,信息化技术是否能帮助城市重生,回归城市生活的本源?

  智慧电单车轻客TSINOVA甫一亮相北京国际设计周就吸引了不少关注。除了简洁现代的设计使其颜值大大高于一般的电动自行车之外,轻客自主研发的VeloUp智慧助力系统还可以读懂路况和用户的骑行意图,实时输出动力,让用户在骑行过程中想使多大力就能助多大力。电单车通过蓝牙与手机App端相连,可实现实时定位,防盗防抢。配套开发的智慧电单车停车场,可以让用户通过扫码的方式存取车——TSINOVA同时解决了自行车、电动车出行方式中的多个痛点。

  快与慢的规划

  在“城市复兴2050”全球城市高峰论坛上,轻客的首席设计官刘一鸣分享了“智行城市”的概念:“什么是智?什么是行?就是你如何去智慧选择一个出行方式,或者说如何选择一个智慧的出行工具。行的话就很简单了,就是你怎么才能便捷快速到达你的目的地。”

  轻客集多项汽车级技术于一身,这源自其主创成员的汽车设计师和工程师背景。一群做汽车的人转向研发自行车,在刘一鸣看来并不奇怪,因为汽车只是出行方式的一种。“就像我们学院里面教授说的,你在设计杯子的时候,你是在设计一种喝水的方式。”

  这个研究汽车出身的团队并不认同汽车是城市理想的出行工具。用他们的话说,当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变成“绞痛工具”,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实现时间效率与体面出行的完美统一”。 轻客团队观察到,汽车销售在欧洲一些汽车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已经到达一定瓶颈,个人通勤类产品,助力单车的销售量却在提升,他们认为这也是中国未来的趋势。“无论从社会的大背景下,或者用户需求方面,我们判断轻客智慧电单车是满足需求的一款新产品。”

  在北京,人们出行的平均时间是1小时,平均里程有20公里。但是在轻客的首席商务官刘文宁看来,每个人的出行需求并不相同,许多人的出行半径是5~8公里。他认为轻客要让消费者有能力去选择他们的交通方式,而不是别人给什么就用什么。“给他一个智慧的选择过程,还有一个选择智慧的过程,这是我们想去倡导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轻客的“智慧”也在于突破了被技术所束缚的思维惯性。近年来,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无人驾驶似乎正在成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向,谷歌和苹果也都在研发下一代智能汽车。虽然这些采用新技术的汽车贴着正义的环保标签,但是,对城市和它的居民而言,用智能技术改造传统汽车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了吗?

  这正如荷兰国家评估署署长Maarten Hajer在他的“快与慢的规划——重新思考设计在下一个经济模式中的角色”演讲中所说,智慧城市的设计需要跳出原来的思维限制,人们需要仔细思考,到底应该用这些智能技术做什么,去重新做一些建造,让这种智能技术为你所用,而不是完全遵照原来技术的理念。

  Maarten Hajer的这种观点也许切入了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到底要为人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什么?是对各种城市问题的修修补补,还是借机创造一个全新的系统,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把时间和生活还给市民

  为了适应汽车工业的发展,城市不受限制地向外膨胀,这是典型的工业时代模式。当城市中的道路越来越宽,人们活动的公共空间也越来越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中国大规模进行城市道路扩建的时候,欧洲的一些城市逐渐把城市中心的马路拆除,把行车空间还给行人,其主要目标是回归城市发展的本源,让城市空间更符合人的尺度。

  “城市改造的关键是把人们失去的时间和生活方式还给他们。”巴塞罗那市政府首席规划师比森特·瓜里亚尔特在他的著作《自给自足的城市》中指出,如果市民能够在居住地附近就近工作,不需要走很远的路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那么城市就不需要那么多的汽车。

  瓜里亚尔特认为,应该要避免让成千上万人被迫横穿整个城市,去另一头工作。为了减少公共空间交通的能源消耗量,城市应该削减地铁和公交这样的强制交通和发展智能交通。但智能交通并不仅仅是通过安装各种传感器来更好地管理交通,也不仅仅是在汽车上安装网络导航仪。他说:“我们应在世界上更多地传递信息,而不是人和物。”

  减少强制交通的一个方式是创造混合社区,在这里人们既可以生活,也可以工作,这样大量的能源和时间就可以被节省下来。这些住宅社区可以被打造成新的工作地点,大力发展知识和新型工业。另外,远程办公技术使人们在家里工作成为可能,由此发展出一套新的工作机制。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IJburg区是个临水的小岛,在高峰时段进出这个小岛的交通特别拥堵,于是阿姆斯特丹的智慧城市部门为这个区创建了一个智慧工作项目。它们设置了一个可替代的工作站,提供远程会议设施,让人们可以远程工作,而不是每天都搭乘公共交通进入市中心工作。

  在瓜里亚尔特描述的未来城市的社区里,人们能在城市的各处公共空间中随时连入互联网,免费公用的Wi-Fi就像街道一样,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人们工作和基本的购物需求均能通过步行或公交系统得到满足,信息系统将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

  慢城运动

  工业化的扩张切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加剧了人的异化。如果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不能有效地扭转这个局面未免令人遗憾。近年来,上海市政府采取了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的举措,将其视作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交通策略。而旨在降低生活节奏、提高城市品质的“慢城运动”于几年前在意大利奥维亚托市发源,并开始在全世界蔓延,目前全世界有约200个城市加入了慢城运动联盟。

  慢城并非慢效率,不仅是将城市的步调放慢而已,而是创造一个环境,让人可以抗拒凡事求快的效率压力,追求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慢城没有摒弃现代科技,它钟情的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回归生命的本来情趣。慢城运动因为保护当地特色,在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同质化和标准化下反而个性突出,从而吸引了更多游客,尤其在意大利还很大程度减少了失业率,其诸多慢城的失业率仅为欧洲平均水平的一半。

  虽然慢城运动的纲领规定要人口不足5万人的小城才可真正入选,但“慢”理念还是给超大型都市在规划老社区时带来新的思路。

  秉承“时间只是一个概念,而慢生活却是一个态度”的理念,交互北京2015年的主题活动“我们的社区-未来社区生活”推出了“慢手工审美盛宴”,为新兴的手工和产品设计师们提供了展示和分享其创意的崭新平台,把慢手工作为慢生活精神的审美折射,让人们可以一边踱步,一边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体会并思考旧城区慢生活的审美和意义。

  白塔寺社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肌理。从古至今,白塔寺都是文人墨客汇集之地,创造过丰富的文化。在城市化过程中,其功能和结构不断受到冲击并改变,形成了社区内新老居民混住的生活形态。作为“白塔寺再生计划”的一部分,“我们的社区”以”利用文化作为主驱动力,围绕出行、交流、娱乐、服务、家居等不同话题,邀请白塔寺居民、设计师和软硬件工程师,通过设计思维从社会创新的角度探讨和挖掘旧城区的历史底蕴、开发品质生活和智能生活的未来潜能。

  “再生计划”中的造物中心是一个创新平台,配备了各种开源数字工具和制造工具,以白塔寺的城市和社会环境为灵感,秉承合作制造精神,探索各种新型生产技术的实用理念及其有效性,发掘由科技推动的城市复兴的各种可能性,为该区域服务。创意工作坊、创客马拉松、8x8创新辅导营、创想大会等一系列创意活动所激发产生的软硬件项目、服务模式概念等,通过快速成型的方式促成其在社区落地,形成旧区改造的样板。

  信息中心计划建设成为一个人才交流和社会交流的场所,以便人们通过全新的参与方法,研究特定地理知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述历史中体现的特定地域文化。这里既是一个档案馆,也是人们继续探索和学习研究的孵化器,聚集了各种专业人士和新兴群体。

  这些服务中心重现了一个分散式生态系统,在当下和将来为居民提供一个共同创造的文化生活体验场所。通过带领公众领略和重新发现该区域丰富文化、独一无二城市结构和历史,在胡同中创造未来社区。

  21世纪的交通设施有可能是手机和马的组合。对于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城市的未来,瓜里亚尔特充满乐观。他认为在信息社会,我们可以同时生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而一个网络化的社会能使我们同时打造高速全球系统和低速本地系统。“未来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应把‘智慧’环境和‘慢‘环境结合起来。让许多‘慢城市‘共存于一个自给自足的’智慧城市‘之中。”

  文/裴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