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给自足的城市

  • 来源:IT经理世界
  • 关键字:蓝色工程,厨余垃圾
  • 发布时间:2015-11-24 10:06

  信息技术改造城市,也将会改造世界的组织方式。

  蓝色工程

  以应对城市的空气污染为主题,北京服装学院的设计团队规划了一个面向未来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系统——《蓝色工程》。这一设计从厨余垃圾的系统处理出发,解决了食物从产出到废弃回收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达到零污染,零排放的效果。

  《蓝色工程》的智能厨房配备了一个智能厨余灶台,在它的橱柜中嵌有一台粉碎研磨机,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厨余垃圾都可以被直接投入其中。经研磨打碎之后,厨余垃圾被冲进单独的管道,汇流到社区的集中处理中心;再经过油水分离、过滤、发酵等工序,成为可用的肥料。

  这个过程产生出液体和固体两种形式的肥料。液肥在被稀释之后,由智能系统分配输送到建筑物楼顶和外立面的种植区,在楼体形成一个绿色的循环。额外剩余的液肥还可提供给社区绿化、家庭种植或周围的写字楼和公园等公共场所。而固体肥料可以商品的方式流向城市绿化以及郊区农场。

  建在住宅区里的“种植超市”也是肥料的接收端之一。这是小区的果蔬种植和供应单位,通过使用厨余肥料,生产出安全的果蔬。小区居民在这里可以用现场采摘的方式选购果蔬——整个社区由此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系主任丁肇辰教授说,这个在城市里面种菜的想法其实是为了减少成本。从探讨城市雾霾问题出发,他们的设计团队在调研中发现,食物的种植产出、加工运输、食用保存和废弃回收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非常多的问题点。例如雾霾和运输的原因会使蔬果的价格大大提高;厨余垃圾的回收会对城市造成极大的负担和空气污染,在它的处理过程中耗费相当多的能源,进一步加重城市雾霾。在他们看来,“不是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是整个系统的问题。”

  《蓝色工程》设计团队认为,厨余垃圾可以被回收,并且可以在小区里面某一个环节被重新使用,因此他们想到设计这样一个回收系统,可以提供好几个不同的功能:美化环境、降低相关成本、形成社区内的活动和教育空间。“这几个不同的服务内容结合在一起,所以才会有这个规划。”丁肇辰说。

  在这个设计中,裸露的建筑物屋顶空间变成了公共种植区域和老年活动区域;除了种植超市之外,小区还设有种植服务中心,提供种植体验和种植教学课程等等,把种植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而居民也因为种植而形成新的关系网络。

  《蓝色工程》的果蔬生产的方式,采用了目前在建筑设计和农业领域颇为流行的“垂直农业”概念,可以在相同面积空间中种植数倍植物,其构想是利用建筑物空间,让城市能生产出足够的食物,以应对未来资源紧缺的挑战。

  在今年由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网络主办的关注气温中国峰会上,《蓝色工程》入选“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成果”。丁肇辰坦言,实际上他们没有提出什么新技术,无论是垂直农业还是智能厨房,都是已经存在的理念和技术。在他们调研的时候,发现已经有了这些可能性。“就像你看到有不同的智能设备,我们做的是把它们集结在一起,为它设想了一个系统。”丁肇辰说。

  《蓝色工程》让人们关注到城市空气和食物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它使智能技术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改变城市生活的组织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2050年

  在巴塞罗那市政府首席规划师比森特·瓜里亚尔特看来,“信息技术改造城市,却不曾改造世界的组织方式,这样的想法是十分天真的。”

  在不久之前,巴塞罗那承诺要在未来的40年内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城市。

  作为《自给自足的城市》一书的作者,比森特·瓜里亚尔特认为,城市应该生产其运转所需的全部资源,并把制造出来的一切废弃物变成新材料和新产品。

  这一切将如何做到呢?

  在食物供应上,建筑农场和垂直农业技术能使城市生产食物。考虑到2050年的地球人口也许会增至100亿,而其中80%居于城市,届时传统农业环境的产量也许将到达极限,垂直农场的食品生产方式将有可能出现在城市中。

  城市的能源将通过可再生能源系统获得。太阳能建筑可以为自身提供所需的能量,同时还能为电动车充电。如果单层建筑能变得自给自足,那么就能将它叠加成多层建筑,让不同层级、建筑和建筑之间的能量传递变得可能,由此构建一个“能量网”,为整个街区或城市提供能源。

  商品或物品可以通过数字制造技术生产。市民能便捷地使用参数化设计、3D打印、激光切割等技术,自行生产他们所需要的物品,“就如同走入图书馆那样简单。”而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Fab Lab(创新制造实验室)使这一切变得可能。

  新的技术正试图把普通人培养成造物者或创客。Fab Lab配备有先进的新型制造设施和材料,向公众开放。它试图把工厂重新带回到城市,让城市恢复生产力,通过市民自己的力量让城市更智能。巴塞罗那Fab Lab的联合发起人托马斯·迭兹认为,城市必须为市民提供平台和资源来解决他们自己的需求。而这种方式将带来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继而带来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转型。

  现代城市的组织模式成型于工业时代,建立在对于资源的非理性的消耗基础之上,但这种方式也是造成现代城市种种矛盾和困境的根源。比森特·瓜里亚尔特指出,全球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100亿,如果所有新城市都根据现有模型来建造,那么就不会有足够的物质能源来维持城市活动了。这种方式和理念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世界。

  比森特·瓜里亚尔特认为,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却使人性化大大丧失。信息技术使我们得以用新的方式组织世界,天各一方的人们被连接起来,他们分享最先进的知识,运用这些知识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资源。新型的城市通过高速互联的自给自足方式供人类居住,新的效率、能源消耗和生活质量模式将使城市恢复人性。

  在未来的城市中,一个普通市民的生活可能是这样的:他无须再经受每天上下班出行的困扰,发达的远程办公技术使在家工作的可能性得以实现;他的食物来自于自己种植或居住区的种植区;生活中所需的各种物品和工具,他都可以用数字制造技术生产出来;他的房屋可以获取再生能源,而智能家居系统将有效地管理这些能源……

  听起来,未来的城市人将重返田园式的生活方式,而这一次,却是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础之上——这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又让人满怀憧憬。

  文/裴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