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基金面临“穿底” 亟需有效监管
- 来源:财会信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医保基金,养老保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8 10:51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范围逐步扩大的同时,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也在加大:一些地区当期亏损加剧,累计结余偏离了人社部要求的“6到9个月的支付需求”。
从人社部公布的统计公报中可以看出,从2013年以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统筹基金的结余率也呈现下降态势。统计公报还显示,2013年医保基金收入和支出的增幅同比增长18.9%和22.7%;2014年同比增长17.4%和19.6%。从累计结余看,医保基金的累计结余仍是上涨的,但增幅在下降。2013年累计结余5794亿元,比2012年的4947亿元增加了847亿元,增幅为17%;2014年,累计结余增幅为16%。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表示,目前医疗费用大幅增加,医保筹资增速放缓,医保基金面临“穿底”风险,尤其是一些地区的新农合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收不抵支。
而媒体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滥用药、过度医疗、检查费用高已成为普遍现象。孩子烫伤,医院开了上万元的中药;病人住5天院被查了5次B超;乡镇卫生院切一个鸡眼2000多元;三甲医院一个阑尾炎手术费用达9000多元;开一个痔疮住院15天,医疗费一万多;而在某些县区医院,出院甚至要托关系走后门。在医保制度下,小病大治、轻病住院、过度检查等现象屡见不鲜。
对此,有专家建议,“医保在制度设计上应该考虑到,医保卡用得少的,报销比例应高一点,用得多的人,比销比例应该低一些,对于多年不使用医保卡的人,可以奖励做全面体检,从而约束滥用医保基金的现象。”
而笔者认为,避免上述现象发生,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加大监管力度上下功夫而非在医保卡用多用少上做文章。有一些慢性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癌症患者必定经常用医保卡,他们的医疗负担本来就很重,再降低报销比例,显然不合情也不合理。
此外,目前医保政策顶层设计也有问题,有些政策甚至是鼓励小病大治,例如有些检查项目在门诊做,医保不报销或报销比例较低;若住院检查,报销比例就提高了;有些药品门诊开处方不报,住院以后就可以报销了。
而现行的医疗制度改革,虽然提高了医疗费用,但药价并没有下降多少,即使降了一点,医生开处方时加大药量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并没有触及问题本质。
央视的焦点访谈曾报道甘肃省对于医保基金使用的监管模式。由医保中心、人社局、卫生局三家共同抽调人员组成专家组形成监督机制,每月从各医院抽出住院费用前十名的患者病历,审核是否有不合理用药和检查及过度医疗,审核结果发现违规的扣掉主管医生奖金,问题突出的,由人社局降低医生职称等级,如副主任医师降为主治医师,主治医师降为医师。这样的结果是甘肃省的医改试点地区病人住院下降了近5成。
由此可见,并非问题没法解决,而是到底想不想去解决。其实,有很多行业、很多例子已经证明,失去监管或监管不到位,制度制定得再完美,也只是摆设,没有监管的制度注定走不稳、走不远。
文 如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