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物流两年虚增营收90多亿 荣膺A股“造假王”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皖江物流,虚增营收,A股
  • 发布时间:2015-12-08 11:54

  11月20日,上交所发布了对皖江物流的调查结论,认定该公司通过与多家公司签订虚假交易合同,在2012年和2013年间共计虚增收入91.55亿元,虚增利润4.9亿元,故对皖江物流全体董监高进行了谴责,并对直接责任人汪晓秀做出5年市场禁入处分。

  目前,皖江物流大股东淮矿集团正在加速推动资产注入,以挽救上市公司。但分析人士认为,如此大规模的造假,无疑会对重组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两年虚增近百亿收入

  据了解,去年9月9日,皖江物流突然停牌。之后,公司多次披露了其子公司淮矿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因无足额资金支付到期债务,陆续被多家银行起诉。截至当年9月12日,淮矿物流债务总额高达167.49亿元。

  事情迅速发酵。去年9月16日,皖江物流公告称,淮矿物流原董事长汪晓秀履职期间涉嫌滥用职权、严重失职等问题,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并立案侦查。同年10月9日,证监会稽查总队决定对皖江物流立案调查。今年7月30日,证监会查明皖江物流四项违法事实并做出行政处罚。

  11月20日,上交所宣布,经调查,2012年皖江物流子公司淮矿物流虚构与湖北华中有色、武汉中西部钢铁、上海中望实业、萧山新星金属材料、上海福鹏投资、福鹏控股、厦门海翼等公司之间的采购交易42.16亿元,虚构销售收入45.51亿元。2013年,虚构与福鹏系公司之间的采购交易41.25亿元,虚构与福鹏系公司、武汉耀金源、武汉瑞泰等公司销售收入43.99亿元。2013年,淮矿物流还通过签订“阴阳合同”的方式处理高价库存螺纹钢,导致虚增皖江物流销售收入2.04亿元,虚增利润2.04亿元。

  同时,淮矿物流2012年有321万元、2013年有304万元贴现费用未计入财务费用,导致皖江物流2012年、2013年分别虚增利润321万元、304万元。淮矿物流在计提坏账准备时,故意减少计提和增加利润,导致其2012年年报多计利润2.53亿元、2013年年报少计利润98万元。

  上交所披露,上述事项共导致皖江物流2012年虚增收入45.51亿元,虚增利润2.56亿元;2013年虚增收入46.04亿元,虚增利润2.34亿元。除了财务数据造假以外,2011年至2014年期间,皖江物流及其子公司也多次未按规定披露对外担保事项。

  “造假王”重组难重生

  回顾一下A股造假历史。1992年6月,当时证监会还没有成立,行使监管职能的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对深原野的财务检查中认定,1989~1991年该公司通过虚增销售收入、隐匿管理费用、炒卖本公司股票等手段虚增利润2.22亿元。这也成为A股诞生后查处的财务造假第一案。

  此后,大批公司因财务造假被查处。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查出的造假公司有郑百文、东方锅炉、ST黎明、麦科特等。2000年后曝出财务造假丑闻的有立立电子、丰乐种业、江苏琼花、综艺股份、天润化工、胜景山河、绿大地、万福生科、南纺股份、新中基等。

  “虽然没有精确统计过,但是从我们20多年A股投资经历看,好像还没听过比皖江物流规模更大的造假案。”资深投资者王朝晖向记者表示,皖江物流虚增收入高达91.55亿元,问鼎A股“造假王”当无异议。

  由于淮矿物流是皖江物流营收规模最大的子公司,为了挽救皖江物流,淮矿集团正在积极推动重大资产重组,拟注入集团煤电资产。尽管这对于公司原有投资者来说是好消息,但问题是,公司出现如此重大财务造假行为,其重组计划能否通过呢?

  “根据证监会相关规定,对于上述因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者因涉嫌犯罪被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而暂停上市的公司,在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移送决定之日起一年内,证券交易所应当作出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的决定。”冯川认为,皖江物流此次重组将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记者 赵青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