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物贸5亿存货丢失:谁来监管A股“黑天鹅”?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上海物贸,A股,存货
  • 发布时间:2015-12-08 10:57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涌向了A股市场。这些公司在实现自身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其中部分企业却因为频频爆发的奇闻软事吸引了公众的目光。近日,上海物贸发布公告称,公司业务部门于11月份进行日常存货检查时发现重大财产损失事项,经初步核查,预计缺失的存货价值约为5亿元。上海物贸方表示,存货保管方山西明迈特公司口头回复称,缺失部分系已投入该公司自身的生产中使用。

  价值5亿元的存货离奇消失,上海物贸被关联方“坑害”……消息一出,上海物贸瞬时成为了舆论的焦点。那么,这次存货失踪事件的始末究竟为何?巨额存货丢失,上海物贸将如何在财报中体现?此次事件背后是否还有其他的隐情?

  价值5亿元铬矿存货离奇消失 队友也“坑人”

  根据上海物贸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业务部门于11月30日发现,其所属无锡金属材料分公司以及上海物贸炉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炉料公司”)存放于山西省绛县明迈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明迈特”)仓库的铬矿账面记录57.25万吨,经公司检查人员现场初步盘查,仅剩余约24万吨(无锡金属材料分公司剩余20万吨,炉料公司剩余4万吨),缺失的存货价值约为5亿元。发现该问题后,上海物贸检查人员现场随即与对方交涉,对方口头回复称缺失部分系已投入山西明迈特自身的生产中使用。上海物贸方表示,现正在就山西明迈特的行为进一步进行交涉,并将采取包括司法程序在内的一切可用措施挽回公司损失。

  据悉,2014年12月,上海物贸所属无锡金属材料分公司以及上海物贸炉料有限公司与山西省绛县明迈特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仓库租赁及货物保管合同》,协议约定两公司分别租用山西明迈特的仓库储存存货,山西明迈特对存货承担保管责任。不仅如此,据有关资料显示,山西明迈特还是上海物贸的关联方,炉料公司为上海物贸与山西明迈特的合资公司,上海物贸、山西明迈特分别持有炉料公司51%股权和49%股权。在此次存货离奇消失的事件中,无锡金属材料分公司以及炉料公司两方合计有33.25万吨铬矿消失不见,即作为持有上海物贸炉料49%股权的第二大股东,山西明迈特很可能随意使用了上海物贸存放于自己仓库内的29.92万吨铬矿,同时还取用了与之并无股权关系的无锡金属材料分公司存放的3.33万吨矿石。

  如此巨量的铬矿失踪使得上交所发出问询函,要求上海物贸补充披露上述存货形成的时间和原因、核查的具体过程,以及该等铬矿自2014年12月存放以来的具体状态,要求公司判断该事件对公司当期及以往财务成果的影响,并补充披露公司董事会对该事件拟采取的对策,同时充分揭示存货缺失事项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业绩带来的风险。

  实际上,这次的存货丢失事件并不是上海物贸第一次被作为关联方的山西明迈特所“坑”。此前,山西明迈特曾预收了上海物贸大额货款却没有按时发货,导致上海物贸面临计提减值风险。2010年,上海物贸下属的无锡金属材料、上海乾通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以及炉料公司,与山西明迈特、山西金石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向其采购相关物资,并定期签署相关《购销合同》。2015年8月,上海物贸收到山西明迈特和山西金石大出具的《关于逾期合同的函》,山西明迈特和山西金石大因故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履行《购销合同》。而上海物贸已经因经营业务需要,向这两家公司预付了5.56亿元的购销合同款项。两家公司同时承诺在2015年底前履行部分合同,但至今合同完成了多少,外界仍不得而知。

  当然,使上海物贸站上舆论风口浪尖的,不仅仅是此次的存货消失事件。2015年6月,上海物贸因连续四年虚增利润2.66亿元遭到上海证监局的处罚,公司也因此被投资者推选为上市公司黑榜的候选公司。导致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上海物贸的全资子公司上海燃料有限公司。据悉,在2008年至2011年期间,上海燃料有限公司采用多种方法少结转成本、虚增年末库存,导致上海物贸2008年至2011年连续四年合计虚增利润约2.66亿元,但上海物贸未按相关规定在2012年年报中对上述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更正,而是将2008年至2011年隐瞒的所有亏损作为2012年当年亏损反映在年度报告中。因2012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上海物贸被警告并罚款40万元,相关高管也被警告和罚款。

  确认5亿元存货是否真实存在是当务之急

  上海物贸在遭到处罚后不久又发生巨额存货消失事件,引起了业内的广泛热议。通常,上市公司的资产损失会使当期利润大幅度降低。对于在今年前三季度已经亏损6.18亿元的上海物贸来说,价值5亿元的存货丢失,无疑将使其财务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知名财税专家马靖昊在接受《财会信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根据目前的会计制度规定,存货损失的处理应放在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企业在期末时,一般要及时处理“待处理财产损益”,使之成为一种营业外支出,减少当期利润。但也有部分企业,在期末时仍将“待处理财产损益”继续放在资产里面,这样就不会影响当期利润,从而掩盖企业的损失。就上海物贸的存货丢失事件来看,现在距离期末只剩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山西明迈特赔偿的可能性比较小。如果最终山西明迈特没有就此进行赔偿,那么上海物贸就应该将这批存货损失在2015年年报的损益项目中有所体现,不应该继续放在资产科目里作为待处理财产损益处理。当然,上海物贸将在财报中如何处理此次存货被挪用事件,还需等待最新的信息披露。

  有业内人士认为,上海物贸刚被处罚之后又出现问题,或许此次的存货消失事件也存在财务造假的可能。对此,马靖昊表示,要想查清楚上海物贸是否存在财务造假的嫌疑,当务之急就是要核查这批价值5亿元的存货是否真实存在,是不是真的被山西明迈特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两家公司都应该提供证据证明这批存货是真实存在的,上海物贸要提供其仓库里确实存在这么多铬矿的证据,山西明迈特也要提供自身已经使用了这批存货的证据。如果双方都能拿出相应的证据,证明山西明迈特的确占用了这批存货,这个事件就演变成了一件经济纠纷案,是山西明迈特没有履行合同的违约行为,双方可以协商解决,或者通过司法程序解决。假如山西明迈特的财务状况比较好,就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对上海物贸进行赔偿。但如果有任何一方拿不出相关证据,此次事件背后就可能存在一些隐情。山西明迈特可能根本没有将购货资金用于购买那么多原材料,而是把资金占用了。这样,仓库里自然没有那么多存货,等上海物贸发现问题的时候,山西明迈特只好借口称被生产占用了。因此,确定存货的真实性是解开众多疑问的前提。

  A股市场“黑天鹅”频现 呼吁监管更加到位

  近几年来,A股公司的资产神秘消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2013年3月,北大荒公告称,公司前期拆借给乔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供其相关项目开发的1.9亿元资金流向不明。当时虽引起了众多瞩目,但这一事件至今仍然没有结果。2014年1月,酒鬼酒公告称,2013年12月,子公司一笔1亿元存款在3天内被嫌疑人先后转取、汇出。受此影响,酒鬼酒当时预计2013年业绩预亏6800至7800万元。2014年10月,泸州老窖发布公告称,公司在农业银行的一笔1.5亿元存款失踪。同一月月底,海水养殖业巨头獐子岛发布公告称,由于遭到几十年一遇的天灾,公司播撒的100多万亩虾夷扇贝几近绝产,由此导致獐子岛前三季度业绩巨亏8亿元。

  不得不承认,A股市场的一次次“黑天鹅”事件,不仅牢牢牵动着广大投资者的心,也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一定影响。虽然证券市场瞬息万变,投资者既然选择了进入其中,就应承受相应的风险,但面对数量众多的上市企业所披露的真真假假的财务信息,投资者的维权之路则十分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管层有必要通过采取更加落实到位的监管措施,来尽可能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马靖昊认为,对于近些年来A股市场频繁发生的上市公司资产消失事件,证监会等监管机构一定要重视起来,把这些事件当成案件来看待,进驻到企业中去,通过各种方式查清楚资产消失的所有细节,弄明白这些资产是真的丢失还是子虚乌有的造假,所谓的“消失”是否只是为了掩盖企业挪用资金的事实,以给投资者一个交代。

  在笔者看来,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在一次次的“黑天鹅”事件发生之后,如果能够积极吸取教训,加强公司内部监管,加大治理力度,就能杜绝此类事件的不断产生。而监管层也要不断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对恶性的“黑天鹅”违规行为作出惩罚,以此净化市场环境。

  本报记者 国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