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高校腐败需要去市场化和行政化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高校腐败,违纪
  • 发布时间:2015-12-08 10:52

  继中国传媒大学8名党员领导干部“塌方式”违纪被处理后,教育部再向高校不良之风和腐败现象“开刀”。12月1日,教育部党组对中央音乐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3所部属高校4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件进行通报。

  通报显示,2015年6月,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常委、院长王次炤为女儿举办婚礼时,利用职务便利,接受某机构提供的婚宴优惠价格,并邀请同事、下属参加婚礼。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放春及科研人员通过列支会议费、餐费、住宿费等方式,将套取的280余万元资金支付到北邮科技酒店,并结余形成“小金库”。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刘亚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原院长汤谷良分别在数家公司兼任独立董事,并获取超过百万元的报酬,而未如实上报。

  近年来,国内高校腐败案件频发,腐败重灾区涵盖招生录取、后勤基建、物资采购、科研经费等各个环节,违纪违法人员涉及学校领导、中级干部乃至普通教职员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仅中纪委网站公布的高校腐败案就达30余起,至少41名领导被通报,其中20人是党政“一把手”,9人被“双开”。

  其实,在我国,高校腐败现象由来已久,且与经济快速发展不无关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产业化的推行,虽然使高校数量和规模急速膨胀,提升了大学教育普及率,但也极大地催生了腐败问题。在教育产业化以后,高校学费杂费暴涨,而学术和教育水平质量却不断下降。同时,很多高校领导醉心于大兴土木,开办企业,甚至以权谋私;而不少高校教师也热衷于搞副业,乃至想方设法套取科研经费。

  在笔者看来,相比于办公室超标、违规兼职等“小腐”现象,套取科研经费、设私“小金库”、基建违规、附属单位利益输送等问题显然更为严重。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在职期间受贿2330万元,为部分学生提供便利;浙江大学原教授陈英旭则授意其学生以财务造假手段,将1022.66万元专项科研经费非法占为己有。

  那么,高校腐败该如何防治?笔者以为,除了加强纪检部门的监察力度外,还应做好两点:一是限制高校的市场运作,二是降低高校的行政属性。

  高校进行一定的商业化运作并非不可,比如面向社会举办MBA培训等课程,既可以充分教育资源,也能缓解教育资金不足,而且是发达国家中比较流行的做法。但高校应该与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中国高校大多选择校办企业的方式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而美国高校则通过科技成果授权及技术服务与产业界进行互动。显然,后一种做法更能保持高校的纯粹性,防御金钱污染。

  中国还应加快高校去行政化,推广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本质上是一种非盈利的社会公益机构,高校领导不必享受行政级别,而来源则应多元化,比如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同时,应提高高校财务运行的透明度,实行政府和社会双重监督。此外,应大幅提高高校职员特别是教授的薪金待遇,体现他们真实的社会价值。

  文 栾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