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为了“活着”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创新,云计算,微软,阻碍
  • 发布时间:2011-01-20 14:25
  苹果、Google、Facebook会出什么样的新产品?2011年到来之际,《华尔街日报》这样兴奋地预测。

  创新的冲动和期待,依然萦绕着IT业。只是创新的主角和模式,早已物是人非。云计算时代的到来,造就了这样一批最新的当红者。当人们不停地谈论Android、IOS的时候,似乎已经渐渐遗忘,原先还有一个桌面操作系统的垄断者,名字叫微软。

  从纯粹软件意义的角度看,“云”即“平台”,既然一切皆可“云化”,意味着掌控“平台”,就掌控了新的决胜疆场。在这样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下,IT产业必将重新洗牌,新一轮创新风暴愈演愈烈。

  反观国内,媒体对主流IT企业的商业技术创新,似乎很难有如此高的期待。的确,对于尚没有可以与苹果、Google类比的创新企业的中国,人们又能够抱以什么样的期待呢?

  从PC时代的“贸工技”模式、到互联网时代的“复制粘贴”模式、再到移动终端的“山寨”模式,中国IT企业在产业创新链条中的总体地位,并未有根本性改变。

  不可否认,中国IT企业早已不再沉迷于等待和贩卖美国硅谷的最新创想。简单复制,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的实际需要。中国更需要自己的原创,尽管科技创新的体制并未有根本改进,但是最重要的一点,现在我们不差钱,好的创新,总能找到合适的融资途径。

  而阻碍和抑制创新潜能释放的最根本因素,依然是对原创的信仰和推崇。在一片没有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加以顶礼膜拜的土壤,很难孵化出革命性创新。

  阻碍创新的第二大因素,是创新缺乏产业布局和规划。当IT产业创新的模式发生整体变革的时候,我们又一次步人后尘,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基本理由是,纵观在创新最为活跃的互联网领域,能够依靠“平台”打天下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几乎没有;纵观创新最为活跃的移动通信领域,能够依靠“平台”崛起的移动终端或运营企业,也几乎为零。

  阻碍创新的第三大因素是,企业家的战略远见和胸襟。中国IT企业即便有某种程度的局部创新,到最后往往演变成狭隘的恶性竞争,2010年的3Q大战,极大地摧毁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形象。

  除了追求赤裸裸的商业利益,中国IT企业应该从事一些什么样的创新来赢得世人的尊敬?在这方面,新浪微博也许还算比较成功的一个,毕竟它给了亿万网民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我们无法期待中国IT企业能够在2011年迅速带来革命性的创新,但我们由衷地期待,有更多的IT企业不仅仅为了“活着”而存在。活着,对于企业是第一要义;但于企业和企业家而言,则绝非终极目标。要不然,大家真的只好成天去炒地皮、炒房子、炒大蒜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