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面对更大的挑战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矛盾,挑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20 15:37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就要过去了。在这10年中,信息技术及应用继续迅速发展,形成了又一个新的应用高潮。对于教育信息化来说,这一轮热潮同样提供了更加有力、更加方便的技术手段,成为新的发展推动力。从大学到中小学,校园网络的发展十分迅速,功能不断加强,服务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经进入了稳定运行、有效应用的成熟阶段。2010年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审议通过,它是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方向,其中教育信息化部分单独成章,首次进入《纲要》。我们看到,与10年前相比,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整个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教育信息化正在不断地向前拓展。
矛盾与问题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与其他一些领域相比,教育信息化的进展,在效果和作用上,是比较滞后的,不能令人满意。例如,在不久前计算机世界报社举办的IT两会的教育信息化论坛上,最集中的话题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对于教育信息化进行了巨大的投入,而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又如何呢?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的距离。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是分数、升学率,而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是能力、创新性。学生找工作难,而企业又痛感找不到需要的人才。具体到教育信息化来说,我们搭建了校园网络,用了大量电化教学,其作用是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性,还是用来提高分数和升学率?
(2)网络和电子游戏的影响和管理。令学校和家长头疼的另一个问题是网络管理和电子游戏的管理与使用。所谓“网瘾”问题、网络上不适于青少年的内容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退一步说,学生们用网络在做什么?多大程度上是在促进学习、增长知识和能力?对于网络游戏和娱乐,应当如何加以正面的引导,防止走向不健康的方向?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我们的社会和教育的问题。但是,现在我们往往把这些问题简单地看成网络管理和教师的任务,甚至试图只是用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来加以控制。这就造成了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
(3)信息技术与学科建设的脱节。学科建设和支持技术两张皮的问题一直存在,近年来,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这是教育信息化深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从根本上说,这是信息时代重建教育体系和观念的深刻变革。
作为从事教育信息化的人,我们需要积极地、冷静地对它们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的途径。
深究原因
作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变革,上面所列举的问题的出现并不奇怪,甚至是必然的。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观念的根本性冲突。工业时代形成的经济、社会体制和根深蒂固的种种观念,不可避免地与信息时代的新事物发生矛盾和冲突,以各种形式阻碍新的事物成长发展。在教育领域,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上面所说的各种问题,正是这些矛盾和冲突的集中表现。这里简要地列举其中的几点。
应试教育的体制。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应试教育,尽管人们至今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无法找到更公平的方法,但是,它的弊病却是人人都看得见的。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校长,直到教员和学生,以分数为目标,按升学率排队,以学位看能力,由此造成的评价方法和价值导向,与信息时代的多样化、个性化、创新能力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如果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完全纳入应试教育体制,为提高分数服务,为提高升学率效劳,那么,所谓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效果当然就可想而知了。
工业时代的人才和教育观念。工业时代的生产线式的观念,在教育上也有明显的影响。现在的班级教学制度不正是“批量生产”观念的表现吗?真正的“因材施教”在这样的观念和体制下是很难实现的。现代信息技术为“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技术手段,但是如果要把它约束在“批量生产”的体制和观念中,为应试教育服务,那么,矛盾和冲突的发生难道可以避免吗?
教育、教师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的渠道。传统的教育强调“传道、授业、解惑”,要求教员“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这与现在的现实差距实在太大了。且不说学生在网上可以看到的东西比教师还多,就说给学生“解惑”,恐怕已经是很难做得到的了,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更谈不上了。今天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今天的教师应该是探索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员,形象地说,就是科学知识大观园的“导游”。为此,需要的是宏观的正确方向、宽阔的科学视野、有效的组织引导,至少自己要有创新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而绝不是拘泥于一孔之见的、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至于整个教育体系,更不能是万人一面、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而应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多样化的成才道路。
显然,今天我们在教育信息化上所面临的困境,不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它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需要长期的、持久的、几代人的奋斗,还需要社会经济的各种环境条件配合。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能消极等待,而是强调要有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解决办法
从目前来看,我们除了关注技术的最新发展,用技术推动信息化进程外,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为教育信息化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环境条件。
(1)积极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在全社会都十分关注教育,关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改变教育现状的呼声很高。我们可以抓住这样的有利机会,积极推动教育体制的实质性的改革。对于教育信息化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环境条件。只有教育体制的改革有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效果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出来。
(2)逐步树立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现在,人类社会还只是刚刚开始向信息社会转变,信息社会的许多事情都还在摸索之中。所以,不同于工业时代的新的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在还只有一些初步的轮廓。所以,我们需要积极地、认真地进行研究和探索,逐步清晰地勾画出信息时代的教育体系,明确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这是需要长期的、科学的研究和探索的。
(3)大力加强新一代教育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师。上述体制和理念的实现,归根到底是要建立一支全新的教育工作者的队伍。我们今天的教师队伍,无论从培养机制上讲,还是从来源和构成上说,都远远不能符合上面所说的任务的需要。比如,大学教师要求必须是博士,但是对于教育事业的理解和训练却基本上没有任何要求,很多教师对于教育科学缺乏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推进教育信息化、创建新型教育体制了。这个问题也是需要给予充分关注的。
……
矛盾与问题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与其他一些领域相比,教育信息化的进展,在效果和作用上,是比较滞后的,不能令人满意。例如,在不久前计算机世界报社举办的IT两会的教育信息化论坛上,最集中的话题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对于教育信息化进行了巨大的投入,而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又如何呢?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的距离。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是分数、升学率,而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是能力、创新性。学生找工作难,而企业又痛感找不到需要的人才。具体到教育信息化来说,我们搭建了校园网络,用了大量电化教学,其作用是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性,还是用来提高分数和升学率?
(2)网络和电子游戏的影响和管理。令学校和家长头疼的另一个问题是网络管理和电子游戏的管理与使用。所谓“网瘾”问题、网络上不适于青少年的内容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退一步说,学生们用网络在做什么?多大程度上是在促进学习、增长知识和能力?对于网络游戏和娱乐,应当如何加以正面的引导,防止走向不健康的方向?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我们的社会和教育的问题。但是,现在我们往往把这些问题简单地看成网络管理和教师的任务,甚至试图只是用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来加以控制。这就造成了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
(3)信息技术与学科建设的脱节。学科建设和支持技术两张皮的问题一直存在,近年来,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这是教育信息化深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从根本上说,这是信息时代重建教育体系和观念的深刻变革。
作为从事教育信息化的人,我们需要积极地、冷静地对它们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的途径。
深究原因
作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变革,上面所列举的问题的出现并不奇怪,甚至是必然的。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观念的根本性冲突。工业时代形成的经济、社会体制和根深蒂固的种种观念,不可避免地与信息时代的新事物发生矛盾和冲突,以各种形式阻碍新的事物成长发展。在教育领域,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上面所说的各种问题,正是这些矛盾和冲突的集中表现。这里简要地列举其中的几点。
应试教育的体制。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应试教育,尽管人们至今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无法找到更公平的方法,但是,它的弊病却是人人都看得见的。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校长,直到教员和学生,以分数为目标,按升学率排队,以学位看能力,由此造成的评价方法和价值导向,与信息时代的多样化、个性化、创新能力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如果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完全纳入应试教育体制,为提高分数服务,为提高升学率效劳,那么,所谓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效果当然就可想而知了。
工业时代的人才和教育观念。工业时代的生产线式的观念,在教育上也有明显的影响。现在的班级教学制度不正是“批量生产”观念的表现吗?真正的“因材施教”在这样的观念和体制下是很难实现的。现代信息技术为“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技术手段,但是如果要把它约束在“批量生产”的体制和观念中,为应试教育服务,那么,矛盾和冲突的发生难道可以避免吗?
教育、教师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的渠道。传统的教育强调“传道、授业、解惑”,要求教员“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这与现在的现实差距实在太大了。且不说学生在网上可以看到的东西比教师还多,就说给学生“解惑”,恐怕已经是很难做得到的了,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更谈不上了。今天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今天的教师应该是探索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员,形象地说,就是科学知识大观园的“导游”。为此,需要的是宏观的正确方向、宽阔的科学视野、有效的组织引导,至少自己要有创新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而绝不是拘泥于一孔之见的、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至于整个教育体系,更不能是万人一面、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而应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多样化的成才道路。
显然,今天我们在教育信息化上所面临的困境,不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它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需要长期的、持久的、几代人的奋斗,还需要社会经济的各种环境条件配合。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能消极等待,而是强调要有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解决办法
从目前来看,我们除了关注技术的最新发展,用技术推动信息化进程外,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为教育信息化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环境条件。
(1)积极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在全社会都十分关注教育,关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改变教育现状的呼声很高。我们可以抓住这样的有利机会,积极推动教育体制的实质性的改革。对于教育信息化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环境条件。只有教育体制的改革有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效果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出来。
(2)逐步树立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现在,人类社会还只是刚刚开始向信息社会转变,信息社会的许多事情都还在摸索之中。所以,不同于工业时代的新的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在还只有一些初步的轮廓。所以,我们需要积极地、认真地进行研究和探索,逐步清晰地勾画出信息时代的教育体系,明确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这是需要长期的、科学的研究和探索的。
(3)大力加强新一代教育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师。上述体制和理念的实现,归根到底是要建立一支全新的教育工作者的队伍。我们今天的教师队伍,无论从培养机制上讲,还是从来源和构成上说,都远远不能符合上面所说的任务的需要。比如,大学教师要求必须是博士,但是对于教育事业的理解和训练却基本上没有任何要求,很多教师对于教育科学缺乏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推进教育信息化、创建新型教育体制了。这个问题也是需要给予充分关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