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重组后持续增长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煤炭,重组,持续,增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20 15:21
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将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煤炭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在国家经济的整体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绝对不能放弃。在包括取得国际能源定价权方面,我国更加需要做大做强资源类企业。为了我国下一个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也要求在类似煤炭这样的战略资源领域由国有和股份制、民营企业等具备更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把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量已经超过30亿吨标准煤,化石能源占到92.2%。其中,煤炭占70.4%,石油占17.9%,天然气占3.9%。非化石能源,即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仅为7.8%,而煤炭中有50%以上是用来发电和供热的,大幅降低发电对煤炭的依赖性短期又是不可行的。
按“十二五”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3.7%、能源弹性系数(能源增长与GDP增长速度的比例关系)为0.51计算,到2015年,中国需要的一次能源消费量将达到42亿吨标准煤。
安全与集团管控两大难
当前,煤炭企业的信息化现状与不足之处表现如下。
物联网改变安全监测监控现状。现有煤矿安全生产检测监控系统以监测报警为主,预警功能不足、系统兼容性差、信息难以共享,存在着抗干扰能力差、抗故障能力差、安全性能低、无宽带无线接入,未能将有线与无线、调度与应急通信有机融合、缺少人机环闭锁系统和一体化通信系统等问题。借助物联网、移动通信和云计算等理念,煤矿井下环境、井下人员、固定与移动设备的监测和管控将迎来革命性的发展时期。
煤矿应急救援体系有待建立。我国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没有形成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在救援技术、装备、管理以及整体综合协调能力上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加以建立。
由于行业特殊性,ERP实施效果欠佳。煤炭企业不同于制造业,其供应链与传统制造业也不相同,除生产设备外,生产物资主要用于生产消耗,而非作为产品的原材料。许多IT项目承担单位根据其他行业的经验来进行营运管控型煤炭企业ERP的实施,由于对于煤炭企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不甚了解,造成煤炭企业实施ERP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跨区域运作,集团架构复杂。由于煤炭集团企业大部分是跨区域运作,有些集团甚至是跨国经营的,而且对多元化的大型煤炭集团企业来说,组织架构非常复杂。在网络规划方面,要考虑如何有效利用IT资源,实现业务线的垂直管理与区域机构的横向管理之间的平衡和资源共享。
集团管控支持能力有限。在资本管控型和战略管控型的煤炭集团企业中,传统的业务运营软件无法实现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财务和战略管理以及风险监控,无法达到集团管控的目的。对于如何通过IT平台解决集团总部“空心化”的问题,许多企业还没有找到很合适的解决方案。
建设大型
煤炭基地
2006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了《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在这一总体规划中,我国将重点建设神东、晋北、晋东、蒙东(东北)、云贵、河南、鲁西、晋中、两淮、黄陇(华亭)、冀中、宁东、陕北13个大型亿吨级煤炭基地,2010年新疆正式被国家规划为全国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
“十二五”全国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是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开发西部。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十二五”规划将考虑几个方面:第一是布局结构,空间布局将进一步向西,步伐将越来越大;第二是产业结构继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重点是发展电力,尽管“十一五”期间煤矿发展了很多煤化工项目,但是占主导地位的还应该是发电;第三是组织结构上,将继续向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方向发展;第四是技术结构,大力发展机械化,煤矿机械化是煤矿工业的基础;第五是产品结构。
从长期看,中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煤炭呈现大体供需平衡的局面。2010年下半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煤炭产业集中度将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煤炭工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
兼并重组强强联手
始于20世纪末的煤炭企业的并购重组,经过10年的时间检验证明是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促进了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促进了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了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了安全生产条件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力的增强、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但我国煤炭行业“多、小、散、乱”的布局也是不争的事实。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在“2010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峰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鼓励煤炭企业之间进行跨区域、跨所有制形式的兼并重组,发展先进与淘汰落后并举。到“十二五”末,全国将建成亿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6.8个。同时从保障安全生产的角度,提高煤矿的准入门槛,要求一般矿井的年产量规模不低于30万吨,国家重点规划的矿区规模不低于60万吨/年,而各主要产煤省份的矿区不低于120万吨,实现5000万吨以上煤炭企业总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65%以上的目标。
从目前来看,实现以上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可以预见的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行业里必然会出现大型煤炭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将成为煤炭资源整合的新方向,重组整合后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进,对煤炭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感知矿山”方兴未艾
安全生产是第一要务,避险系统是发展重点。国务院于2010年7月19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煤矿必须在3年内建设完成井下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安全避险系统,全面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逾期未安装的,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
这需要行业认识信息能力的重要性,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当前,中国煤炭企业参与国际间的贸易和并购活动日益频繁,对外扩张速度史无前例,面对这样的形势,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作用,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
同时,行业也要关注信息技术新趋势,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当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感知矿山”、“三网融合”等方兴未艾,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要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新挑战,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把握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深入研究,超前谋划,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两条发展主线
2011年,煤炭行业的信息化有两条发展主线。
安全生产信息化。目前的信息手段只能进行初步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无法实现智能决策分析。利用物联网的感知系统可实现人、物、环境三个要素的有效监控和检测,超前预防事故。从而实现由“间歇性检查”向“连续实时监控”的转变,从人为判断向智能分析的转变,以及应急救援从偶尔反应向自动响应的转变。煤炭行业在煤矿安全领域重点推广露天矿监测监控系统、井下检测监控系统、安全生产预警系统、人员定位及救援系统。
集团管控信息化。对煤炭行业来说,2011年煤炭行业集团化应用需求将逐渐增加,随着煤炭行业兼并重组步伐进一步加快,集团型企业将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对于如中煤集团、中国神华这样的大型煤炭企业来说,伴随着集团企业的整合、统一,能够支撑集团企业战略实施的信息化产品将成为应用的主流。此外,伴随煤炭企业的整合,集团性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和集团数据中心建设也将成为行业应用的趋势。2011年ERP将会在更多的大型煤炭企业中得到应用,煤炭企业将以ERP为主线,对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运销管理、生产管理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有利于提高煤炭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水平。
“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规模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从2008年开始,增速连续两年下降到两位数以下,年增长率仍达到14%左右,2009年煤炭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为23亿元。保守预测,2010年投资规模为28亿元,乐观预测应在30亿元以上。
煤炭行业投资重点依次是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煤炭企业综合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建设和升级改造、煤炭企业ERP等;随着集团化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煤炭企业综合管理系统,尤其是煤炭企业ERP的投资比重会逐年增加。
……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量已经超过30亿吨标准煤,化石能源占到92.2%。其中,煤炭占70.4%,石油占17.9%,天然气占3.9%。非化石能源,即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仅为7.8%,而煤炭中有50%以上是用来发电和供热的,大幅降低发电对煤炭的依赖性短期又是不可行的。
按“十二五”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3.7%、能源弹性系数(能源增长与GDP增长速度的比例关系)为0.51计算,到2015年,中国需要的一次能源消费量将达到42亿吨标准煤。
安全与集团管控两大难
当前,煤炭企业的信息化现状与不足之处表现如下。
物联网改变安全监测监控现状。现有煤矿安全生产检测监控系统以监测报警为主,预警功能不足、系统兼容性差、信息难以共享,存在着抗干扰能力差、抗故障能力差、安全性能低、无宽带无线接入,未能将有线与无线、调度与应急通信有机融合、缺少人机环闭锁系统和一体化通信系统等问题。借助物联网、移动通信和云计算等理念,煤矿井下环境、井下人员、固定与移动设备的监测和管控将迎来革命性的发展时期。
煤矿应急救援体系有待建立。我国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没有形成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在救援技术、装备、管理以及整体综合协调能力上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加以建立。
由于行业特殊性,ERP实施效果欠佳。煤炭企业不同于制造业,其供应链与传统制造业也不相同,除生产设备外,生产物资主要用于生产消耗,而非作为产品的原材料。许多IT项目承担单位根据其他行业的经验来进行营运管控型煤炭企业ERP的实施,由于对于煤炭企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不甚了解,造成煤炭企业实施ERP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跨区域运作,集团架构复杂。由于煤炭集团企业大部分是跨区域运作,有些集团甚至是跨国经营的,而且对多元化的大型煤炭集团企业来说,组织架构非常复杂。在网络规划方面,要考虑如何有效利用IT资源,实现业务线的垂直管理与区域机构的横向管理之间的平衡和资源共享。
集团管控支持能力有限。在资本管控型和战略管控型的煤炭集团企业中,传统的业务运营软件无法实现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财务和战略管理以及风险监控,无法达到集团管控的目的。对于如何通过IT平台解决集团总部“空心化”的问题,许多企业还没有找到很合适的解决方案。
建设大型
煤炭基地
2006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了《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在这一总体规划中,我国将重点建设神东、晋北、晋东、蒙东(东北)、云贵、河南、鲁西、晋中、两淮、黄陇(华亭)、冀中、宁东、陕北13个大型亿吨级煤炭基地,2010年新疆正式被国家规划为全国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
“十二五”全国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是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开发西部。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十二五”规划将考虑几个方面:第一是布局结构,空间布局将进一步向西,步伐将越来越大;第二是产业结构继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重点是发展电力,尽管“十一五”期间煤矿发展了很多煤化工项目,但是占主导地位的还应该是发电;第三是组织结构上,将继续向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方向发展;第四是技术结构,大力发展机械化,煤矿机械化是煤矿工业的基础;第五是产品结构。
从长期看,中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煤炭呈现大体供需平衡的局面。2010年下半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煤炭产业集中度将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煤炭工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
兼并重组强强联手
始于20世纪末的煤炭企业的并购重组,经过10年的时间检验证明是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促进了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促进了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了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了安全生产条件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力的增强、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但我国煤炭行业“多、小、散、乱”的布局也是不争的事实。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在“2010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峰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鼓励煤炭企业之间进行跨区域、跨所有制形式的兼并重组,发展先进与淘汰落后并举。到“十二五”末,全国将建成亿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6.8个。同时从保障安全生产的角度,提高煤矿的准入门槛,要求一般矿井的年产量规模不低于30万吨,国家重点规划的矿区规模不低于60万吨/年,而各主要产煤省份的矿区不低于120万吨,实现5000万吨以上煤炭企业总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65%以上的目标。
从目前来看,实现以上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可以预见的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行业里必然会出现大型煤炭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将成为煤炭资源整合的新方向,重组整合后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进,对煤炭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感知矿山”方兴未艾
安全生产是第一要务,避险系统是发展重点。国务院于2010年7月19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煤矿必须在3年内建设完成井下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安全避险系统,全面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逾期未安装的,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
这需要行业认识信息能力的重要性,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当前,中国煤炭企业参与国际间的贸易和并购活动日益频繁,对外扩张速度史无前例,面对这样的形势,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作用,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
同时,行业也要关注信息技术新趋势,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当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感知矿山”、“三网融合”等方兴未艾,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要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新挑战,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把握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深入研究,超前谋划,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两条发展主线
2011年,煤炭行业的信息化有两条发展主线。
安全生产信息化。目前的信息手段只能进行初步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无法实现智能决策分析。利用物联网的感知系统可实现人、物、环境三个要素的有效监控和检测,超前预防事故。从而实现由“间歇性检查”向“连续实时监控”的转变,从人为判断向智能分析的转变,以及应急救援从偶尔反应向自动响应的转变。煤炭行业在煤矿安全领域重点推广露天矿监测监控系统、井下检测监控系统、安全生产预警系统、人员定位及救援系统。
集团管控信息化。对煤炭行业来说,2011年煤炭行业集团化应用需求将逐渐增加,随着煤炭行业兼并重组步伐进一步加快,集团型企业将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对于如中煤集团、中国神华这样的大型煤炭企业来说,伴随着集团企业的整合、统一,能够支撑集团企业战略实施的信息化产品将成为应用的主流。此外,伴随煤炭企业的整合,集团性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和集团数据中心建设也将成为行业应用的趋势。2011年ERP将会在更多的大型煤炭企业中得到应用,煤炭企业将以ERP为主线,对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运销管理、生产管理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有利于提高煤炭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水平。
“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规模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从2008年开始,增速连续两年下降到两位数以下,年增长率仍达到14%左右,2009年煤炭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为23亿元。保守预测,2010年投资规模为28亿元,乐观预测应在30亿元以上。
煤炭行业投资重点依次是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煤炭企业综合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建设和升级改造、煤炭企业ERP等;随着集团化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煤炭企业综合管理系统,尤其是煤炭企业ERP的投资比重会逐年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