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力推进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业,信息化,强力,推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20 15:24
2010年:基础设施和服务全面提升
2010年是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和强力推进的一年。在基础设施提升、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信息化试点、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1.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快速推动。截止目前,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63部、移动电话115.2部、电视机116.6台、电脑7.5台,中央电视台卫星频道和省级卫视在农村的覆盖率分别达到了89.4%和64.7%,广播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国99.3%的乡镇能接入互联网,98.6%的乡镇通宽带,90%以上的行政村具备了上网条件。
2.农业信息服务的多元化。“三电合一”、“12316”和“12396”三农热线电话、“金农工程”、“农民信箱”、“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电视节目、手机短信服务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体相结合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浙江“农民信箱”、上海“一站通”、宁夏“平台上移、服务下延、资源整合”、云南“数字乡村”等全国各地现代信息服务模式从试点走向普及,初步实现了农业技术、市场、政策等信息及时有效的传播,惠及了全国1/3以上的农户,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与此同时,电信运营企业、农村信息服务企业等也在加快进入农村信息化领域,探索实现公司盈利、农民受益的信息服务模式。中国移动“农信通”、中国电信“信息田园”、中国联通“12316热线”等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由企业主导开展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因其适应市场要求、服务及时和有效性高等特点而受到欢迎。农业部在2010年7月和11月,分别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联合签署了“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农业部门与信息产业部门的合作,为农业信息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服务空间和服务领域。
3.相关部门制定“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年7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文化部共同发布了《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为未来3年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渗透提供了纲领性指导。2010年是规划年,围绕信息化支撑现代农业,农业部启动了“十二五”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科学筹划未来五年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目前,“十二五”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都在制定过程中,要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与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比翼齐飞”。在生产经营信息化方面,要组织开发、集成、组装农业种、养、加的电子信息技术,认真组织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实现对生产过程、生产条件及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控制。在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方面,重点围绕农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等生产信息监测与调度系统、农业经济与市场信息监测与预警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等五大信息系统开展建设,并切实发挥实效。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还要大力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4.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启动。2010年2月,科技部、工信部组织部分国家农业信息化专家,在济南召开了山东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咨询会议,标志着示范省建设正式启动。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结合山东省农业产业化优势,坚持“平台上移,服务下延”,通过建立完善农村农业信息化工作机制,整合省内涉农资源,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通“三网融合”信息高速通道,建立基层信息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信息化,建立完善的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的启动,将为我国大区域内农业农村信息技术的集成、整合和应用提供示范标杆。
5.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快速发展。物联网作为2010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农业的研究和应用发展非常迅速,围绕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全产业链的全面感知,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逐步拓宽。2010年8月,在山东滨州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多方商谈了共建中国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初步架构,拟采用现代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构筑高端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打造现代农产品物流和深加工等产业体系。12月22日,国内首个农业领域物联网专业研究机构——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农业分中心,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农业博览园正式成立。北京市科委结合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投资1000万元支持物联网技术在北京农产品物流和食品安全控制方面的应用。
6.农产品电子商务加速起跑。农村商网异军突起,各种专业的农产品交易网站迅速增长。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商务平台,中国农产品促销平台、新农村商务、农博网在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促进农产品营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农村商务网自开通以来,累计访问量已超过40亿人次,发出新闻、市场等多类信息1200多万条,累计促进农产品销售1600多万吨,解答农民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的各类问题9万余人次。同时,农产品网上交易信用保障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开办的、诚信新农商网推出的“新农商指数”,为农产品交易主体提供了诚信指数依据,为农产品网上交易提供信用安全保障的第一步,初步解决了长期困扰农产品网上交易的诚信问题。另外,三网融合在农村的推进,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带来发展机遇,可以有效降低农村地区获取信息的成本,加快信息技术在农村的传播和渗透。
7.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传播加快推进。2010年5月,数字新农村多媒体阅览系统首次亮相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该系统对农家书屋工程进行了延伸和有益补充,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加广泛、实用的内容资源,为国家农家书屋工程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提供了完善可行的解决方案,与传统报刊书籍相比,农家书屋移动阅读终端在信息发布和物流环节节能降耗,充分体现了绿色、低碳的时代要求。11月29日,由农业部、中国农科院、同方知网公司共同创建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学习实用农业技术知识网络平台——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正式开通,全国首批800个农技推广示范县的8万名基层农技人员通过这一信息化平台,可实现农业技术信息实时和交互传播。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以个性化定制、实时推送的形式,为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提供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可直接用于“三农”的文献达675万篇,将成为基层农技人员的“移动图书馆”。
2011年:以发展电子商务为重点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局年,也是农业信息化加速推进的一年。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业信息服务等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主题——融合发展。信息化发展将融入更多新技术,泛在感知、精准获取、海量存储、高速传输、智能处理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泛在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和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和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为现代化农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重点——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子商务是突破“小农业”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与时代接轨的重要途径,在提升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扩大市场销售范围、减少市场风险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优势与潜力。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推进和网购用户的急剧上升,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交易等方面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未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核心——信息服务。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三电合一”、“12316”、“12396”建设和资源、服务渠道等的整合,建立覆盖全国的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及时高效的信息推送和传播体系,解决生产者和经营者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生产者应对市场能力,提升我国农业整体服务水平。
增长点——物联网。围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要求,着力突破一批适用于农田土壤、水质关键理化参数、病虫草害、高危细菌与动物病毒、农产品品质安全监控的快速、低成本、环境适应性强和利于广域空间部署的农业先进传感器与产业化技术。大力推进无线传感器网络农业应用研究,着力突破适于农业动态多变环境使用的网络信息传输多跳自组织、信息可靠传输、微功耗与节能设计等关键技术。面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农业精准生产、农产品物流和质量监控,研究开发应用技术系统,探索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模式。
……
2010年是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和强力推进的一年。在基础设施提升、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信息化试点、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1.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快速推动。截止目前,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63部、移动电话115.2部、电视机116.6台、电脑7.5台,中央电视台卫星频道和省级卫视在农村的覆盖率分别达到了89.4%和64.7%,广播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国99.3%的乡镇能接入互联网,98.6%的乡镇通宽带,90%以上的行政村具备了上网条件。
2.农业信息服务的多元化。“三电合一”、“12316”和“12396”三农热线电话、“金农工程”、“农民信箱”、“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电视节目、手机短信服务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体相结合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浙江“农民信箱”、上海“一站通”、宁夏“平台上移、服务下延、资源整合”、云南“数字乡村”等全国各地现代信息服务模式从试点走向普及,初步实现了农业技术、市场、政策等信息及时有效的传播,惠及了全国1/3以上的农户,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与此同时,电信运营企业、农村信息服务企业等也在加快进入农村信息化领域,探索实现公司盈利、农民受益的信息服务模式。中国移动“农信通”、中国电信“信息田园”、中国联通“12316热线”等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由企业主导开展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因其适应市场要求、服务及时和有效性高等特点而受到欢迎。农业部在2010年7月和11月,分别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联合签署了“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农业部门与信息产业部门的合作,为农业信息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服务空间和服务领域。
3.相关部门制定“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年7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文化部共同发布了《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为未来3年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渗透提供了纲领性指导。2010年是规划年,围绕信息化支撑现代农业,农业部启动了“十二五”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科学筹划未来五年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目前,“十二五”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都在制定过程中,要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与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比翼齐飞”。在生产经营信息化方面,要组织开发、集成、组装农业种、养、加的电子信息技术,认真组织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实现对生产过程、生产条件及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控制。在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方面,重点围绕农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等生产信息监测与调度系统、农业经济与市场信息监测与预警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等五大信息系统开展建设,并切实发挥实效。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还要大力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4.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启动。2010年2月,科技部、工信部组织部分国家农业信息化专家,在济南召开了山东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咨询会议,标志着示范省建设正式启动。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结合山东省农业产业化优势,坚持“平台上移,服务下延”,通过建立完善农村农业信息化工作机制,整合省内涉农资源,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通“三网融合”信息高速通道,建立基层信息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信息化,建立完善的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的启动,将为我国大区域内农业农村信息技术的集成、整合和应用提供示范标杆。
5.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快速发展。物联网作为2010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农业的研究和应用发展非常迅速,围绕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全产业链的全面感知,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逐步拓宽。2010年8月,在山东滨州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多方商谈了共建中国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初步架构,拟采用现代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构筑高端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打造现代农产品物流和深加工等产业体系。12月22日,国内首个农业领域物联网专业研究机构——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农业分中心,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农业博览园正式成立。北京市科委结合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投资1000万元支持物联网技术在北京农产品物流和食品安全控制方面的应用。
6.农产品电子商务加速起跑。农村商网异军突起,各种专业的农产品交易网站迅速增长。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商务平台,中国农产品促销平台、新农村商务、农博网在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促进农产品营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农村商务网自开通以来,累计访问量已超过40亿人次,发出新闻、市场等多类信息1200多万条,累计促进农产品销售1600多万吨,解答农民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的各类问题9万余人次。同时,农产品网上交易信用保障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开办的、诚信新农商网推出的“新农商指数”,为农产品交易主体提供了诚信指数依据,为农产品网上交易提供信用安全保障的第一步,初步解决了长期困扰农产品网上交易的诚信问题。另外,三网融合在农村的推进,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带来发展机遇,可以有效降低农村地区获取信息的成本,加快信息技术在农村的传播和渗透。
7.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传播加快推进。2010年5月,数字新农村多媒体阅览系统首次亮相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该系统对农家书屋工程进行了延伸和有益补充,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加广泛、实用的内容资源,为国家农家书屋工程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提供了完善可行的解决方案,与传统报刊书籍相比,农家书屋移动阅读终端在信息发布和物流环节节能降耗,充分体现了绿色、低碳的时代要求。11月29日,由农业部、中国农科院、同方知网公司共同创建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学习实用农业技术知识网络平台——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正式开通,全国首批800个农技推广示范县的8万名基层农技人员通过这一信息化平台,可实现农业技术信息实时和交互传播。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以个性化定制、实时推送的形式,为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提供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可直接用于“三农”的文献达675万篇,将成为基层农技人员的“移动图书馆”。
2011年:以发展电子商务为重点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局年,也是农业信息化加速推进的一年。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业信息服务等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主题——融合发展。信息化发展将融入更多新技术,泛在感知、精准获取、海量存储、高速传输、智能处理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泛在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和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和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为现代化农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重点——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子商务是突破“小农业”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与时代接轨的重要途径,在提升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扩大市场销售范围、减少市场风险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优势与潜力。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推进和网购用户的急剧上升,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交易等方面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未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核心——信息服务。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三电合一”、“12316”、“12396”建设和资源、服务渠道等的整合,建立覆盖全国的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及时高效的信息推送和传播体系,解决生产者和经营者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生产者应对市场能力,提升我国农业整体服务水平。
增长点——物联网。围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要求,着力突破一批适用于农田土壤、水质关键理化参数、病虫草害、高危细菌与动物病毒、农产品品质安全监控的快速、低成本、环境适应性强和利于广域空间部署的农业先进传感器与产业化技术。大力推进无线传感器网络农业应用研究,着力突破适于农业动态多变环境使用的网络信息传输多跳自组织、信息可靠传输、微功耗与节能设计等关键技术。面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农业精准生产、农产品物流和质量监控,研究开发应用技术系统,探索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