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注重民生和区域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电子,政务,民生,区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20 14:56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未来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产业、应用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全面推进国家信息化。其中谈到电子政务发展时,明确指出电子政务要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
那么,在“十二五”期间、特别是2011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重点是什么?
服务经济方式转型
中国虽然成功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但也暴露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比如我国在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后面,就暴露出明显的“三强三弱”的特征:即保增长动力强劲,措施得力,调结构相对力度较弱,步履艰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成效明显,内需启动迟缓,消费拉动相对较弱;国有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表现抢眼,民营经济作用相对较弱、特别是中小企业依然困难。“三强三弱”的背后折射出四个问题:一是政府的潜意识中,并没有真正摆脱经济增长方式的传统思维;二是救市的重拳并没有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转向内需驱动型,至少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三是救市的政策在某些方面可能导致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中断;四是救市有可能进一步强化垄断行业的地位。这和前面讲的国有企业在救市中表现抢眼有非常大的关系。
按照“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未来我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贯穿于整个“十二五”全过程,并对未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第一,从根本上改变由改革开放初期被动确立起来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内需经济主导、积极扩大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二,逐步改变由改革开放初期确立起来的低成本出口战略,中国未来必将在世界产业链的高端占领一席之地。第三,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长期制约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未来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战略转型,如何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面对体制改革
“十二五”行政体制改革有可能对电子政务产生重要影响。未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总目标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这是“十二五”期间行政体制改革的大目标。在这个大目标下,未来可能在五个方面有进一步的深化改革。第一,调整政府主导经济的管理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把政府职能的侧重点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第二,进一步调整政府组织结构,以深化大部制改革、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横向权力结构为重点,理顺关系,优化结构,规范政府行为,克服和抑制部门利益,所以,“十二五”期间大部制改革要进一步深化。第三,在城乡一体化大战略下,加快省直管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层级,强县扩权,管理重心下移,为未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体制保障。现在的五级政府,将来可能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就变成三级政府,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变成四级政府,比如:在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变成三级政府为中央政府、省政府、县市政府,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可能还是中央政府、省政府、县市政府、乡镇政府四级。第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构公共服务体系。应当加快改革事业单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服务水平。第五,提高政府公信力。在制度建设方面,强化政府自身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公众的广泛参与提供制度保证。
未来网络民主和网络结构的快速发展,可能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应用产生深刻的影响。现在我国内地网民已经达到4.2亿人,网络民主和网络监督异军突起。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未来我国的电子政务规划和建设,如何适应网络民主和网络监督发展需要,也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加强区域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心下移,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和省直管县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如果说过去20多年电子政务建设主要在中央部委、省、市政府,下一步电子政务建设中,县是重点。县和4万多个乡镇,这是非常重要的领域,而这方面我们硬件建设投入还不够。所以,下一阶段整个电子政务建设重心会下移,就是以县为单位,县、乡(镇)、甚至延续到村、社区,这可能是电子政务以后发展的方向。省直管县以后,也给电子政务体系构建提出了新的课题。
电子政务将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一个区域经济内部,横向之间的政府要建立大量的互联、互动联系,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这方面,长三角、珠三角这两个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在横向政府之间建立一些联系。
今年还将重点发展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将来大量基本公共服务是由基层政府来提供的,乡镇政府、县市政府负责给社会提供主要的公共服务,中央政府和部委主要是制定政策和宏观管理。大量的服务是由基层政府来提供,所以基层政府在这方面要扮演重要角色,要通过电子政务提供和改进服务。
基层政府应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像河南省济源市这样的完全基于互联网构建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对基层政府来说是一个趋势。我们的信息安全是行政级别越高,对信息安全要求越强;行政级别越低,对信息安全要求相对越低。对大量的基层政府而言,更多的应该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这样成本很低、互联互动很高,也很容易实现。
推进协同机制
大部门制改革的深入,为推进跨部门协同电子政务,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更大空间。以广东顺德为例,顺德在大部门制改革中动作很大,顺德的改革模式有三个特征:一是党政统合的组织架构;二是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结构;三是经济高效的党政运作模式。通过实施党政一体化,把原来41个党政部门合并成16个,裁减合并超过三分之二。党委设6个部门,政府设10个部门,而党政6个部门没有一个是独立存在的,都是和政府相应6个部门统合的。党委办和政府办是一套人马两个班子,党的纪检和政府的检查和审计是统合的,党的组织人事和政府的人力资源保障是统合的。这样的大部门制改革对电子政务已有的系统和将要构建的系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全国2000多个县,如果都能按照顺德党政统合的党政组织结构整合的话,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县级政府管理与党政运行机制,这种变革对电子政务系统构建产生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管理体制机制。中国在过去10多年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凡是管理体制比较顺的时候,都是电子政务信息化推进比较快的时候;凡是没有一个好的推进机制和体制的时候,信息化建设就处在低潮。国务院在没有信息办的体制下,如何来弥补和加快电子政务的发展,这是我们都要思考的问题。比如北京市成立了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属一半区县都保留了信息办,所以在特殊的背景下保留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机构对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是非常有用并有效的。
健全法制建设
2011年还将加强电子政务的法治环境建设。现在只有《电子签名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机构正在研究《电子政务法》。因此这个外部环境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刚刚实施,现在老百姓的满意度还是不高,还有非常大的一个提升空间。老百姓随时都可以在网上提问题,要求政府公开信息,这对政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不涉及到国家机密的必须要公开,不能公开的要做出解释,这需要在包括法律、体制、机制方面做认真的思考。探索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中国特色电子政务建设道路,这是摆在我们所有做电子政务人面前的重大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外国的模式,要探索在中国这种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体制环境下,如何走出一条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这中间有很多要思考的点,比如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电子政务的统一规划,共性的东西集中建、统一建,业务的东西分散建,使集中和分散有机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统筹规划在整个电子政务体系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
那么,在“十二五”期间、特别是2011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重点是什么?
服务经济方式转型
中国虽然成功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但也暴露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比如我国在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后面,就暴露出明显的“三强三弱”的特征:即保增长动力强劲,措施得力,调结构相对力度较弱,步履艰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成效明显,内需启动迟缓,消费拉动相对较弱;国有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表现抢眼,民营经济作用相对较弱、特别是中小企业依然困难。“三强三弱”的背后折射出四个问题:一是政府的潜意识中,并没有真正摆脱经济增长方式的传统思维;二是救市的重拳并没有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转向内需驱动型,至少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三是救市的政策在某些方面可能导致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中断;四是救市有可能进一步强化垄断行业的地位。这和前面讲的国有企业在救市中表现抢眼有非常大的关系。
按照“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未来我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贯穿于整个“十二五”全过程,并对未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第一,从根本上改变由改革开放初期被动确立起来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内需经济主导、积极扩大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二,逐步改变由改革开放初期确立起来的低成本出口战略,中国未来必将在世界产业链的高端占领一席之地。第三,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长期制约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未来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战略转型,如何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面对体制改革
“十二五”行政体制改革有可能对电子政务产生重要影响。未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总目标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这是“十二五”期间行政体制改革的大目标。在这个大目标下,未来可能在五个方面有进一步的深化改革。第一,调整政府主导经济的管理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把政府职能的侧重点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第二,进一步调整政府组织结构,以深化大部制改革、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横向权力结构为重点,理顺关系,优化结构,规范政府行为,克服和抑制部门利益,所以,“十二五”期间大部制改革要进一步深化。第三,在城乡一体化大战略下,加快省直管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层级,强县扩权,管理重心下移,为未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体制保障。现在的五级政府,将来可能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就变成三级政府,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变成四级政府,比如:在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变成三级政府为中央政府、省政府、县市政府,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可能还是中央政府、省政府、县市政府、乡镇政府四级。第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构公共服务体系。应当加快改革事业单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服务水平。第五,提高政府公信力。在制度建设方面,强化政府自身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公众的广泛参与提供制度保证。
未来网络民主和网络结构的快速发展,可能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应用产生深刻的影响。现在我国内地网民已经达到4.2亿人,网络民主和网络监督异军突起。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未来我国的电子政务规划和建设,如何适应网络民主和网络监督发展需要,也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加强区域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心下移,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和省直管县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如果说过去20多年电子政务建设主要在中央部委、省、市政府,下一步电子政务建设中,县是重点。县和4万多个乡镇,这是非常重要的领域,而这方面我们硬件建设投入还不够。所以,下一阶段整个电子政务建设重心会下移,就是以县为单位,县、乡(镇)、甚至延续到村、社区,这可能是电子政务以后发展的方向。省直管县以后,也给电子政务体系构建提出了新的课题。
电子政务将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一个区域经济内部,横向之间的政府要建立大量的互联、互动联系,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这方面,长三角、珠三角这两个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在横向政府之间建立一些联系。
今年还将重点发展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将来大量基本公共服务是由基层政府来提供的,乡镇政府、县市政府负责给社会提供主要的公共服务,中央政府和部委主要是制定政策和宏观管理。大量的服务是由基层政府来提供,所以基层政府在这方面要扮演重要角色,要通过电子政务提供和改进服务。
基层政府应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像河南省济源市这样的完全基于互联网构建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对基层政府来说是一个趋势。我们的信息安全是行政级别越高,对信息安全要求越强;行政级别越低,对信息安全要求相对越低。对大量的基层政府而言,更多的应该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这样成本很低、互联互动很高,也很容易实现。
推进协同机制
大部门制改革的深入,为推进跨部门协同电子政务,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更大空间。以广东顺德为例,顺德在大部门制改革中动作很大,顺德的改革模式有三个特征:一是党政统合的组织架构;二是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结构;三是经济高效的党政运作模式。通过实施党政一体化,把原来41个党政部门合并成16个,裁减合并超过三分之二。党委设6个部门,政府设10个部门,而党政6个部门没有一个是独立存在的,都是和政府相应6个部门统合的。党委办和政府办是一套人马两个班子,党的纪检和政府的检查和审计是统合的,党的组织人事和政府的人力资源保障是统合的。这样的大部门制改革对电子政务已有的系统和将要构建的系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全国2000多个县,如果都能按照顺德党政统合的党政组织结构整合的话,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县级政府管理与党政运行机制,这种变革对电子政务系统构建产生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管理体制机制。中国在过去10多年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凡是管理体制比较顺的时候,都是电子政务信息化推进比较快的时候;凡是没有一个好的推进机制和体制的时候,信息化建设就处在低潮。国务院在没有信息办的体制下,如何来弥补和加快电子政务的发展,这是我们都要思考的问题。比如北京市成立了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属一半区县都保留了信息办,所以在特殊的背景下保留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机构对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是非常有用并有效的。
健全法制建设
2011年还将加强电子政务的法治环境建设。现在只有《电子签名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机构正在研究《电子政务法》。因此这个外部环境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刚刚实施,现在老百姓的满意度还是不高,还有非常大的一个提升空间。老百姓随时都可以在网上提问题,要求政府公开信息,这对政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不涉及到国家机密的必须要公开,不能公开的要做出解释,这需要在包括法律、体制、机制方面做认真的思考。探索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中国特色电子政务建设道路,这是摆在我们所有做电子政务人面前的重大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外国的模式,要探索在中国这种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体制环境下,如何走出一条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这中间有很多要思考的点,比如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电子政务的统一规划,共性的东西集中建、统一建,业务的东西分散建,使集中和分散有机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统筹规划在整个电子政务体系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