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提太多就贫了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标致,设计师,龚冯友,中国设计
  • 发布时间:2012-02-08 10:26
  『媒体也好舆论也好,目前这个阶段都过度地消费「中国设计」……』我话还没说完,龚冯友就抢过话头:『欸,你说这句话很有意思——这个「过度消费」——我觉得很多时候就是「提太多就贫了」……我觉得去抠它这种东西没有意思,是一种很不自信的表现。』

  这是我第一次与龚冯友会面访谈,我尽可能让自己放松些——因为在任何一个学习和从事汽车设计的人眼中,龚冯友都够得上“大拿”的标准;我同时也希望让他放松些——我极力避免这场对话最终沦为寡淡无味的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于是,我们一人一支“中南海”香烟,开始了主题为“中国设计与好设计”的对话。

  龚冯友是北京人,其英文名Peter为汽车设计业内所熟知,他于原中央工艺美院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硕士毕业后即留校任教,专业网络论坛上,设计系学生共享的设计草图“范本”中不少就是他早期的作品,对不少“清华系(或称中央工艺美院系)”的年轻人来说,他更是颇有些“大师兄”的江湖地位。

  “好设计”的三要素:比例、姿态、侧身剪影

  《汽车导报》:结合SXC,甚至PSA标致雪铁龙更早发布的Metropolis,您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子?

  龚冯友:一个好的设计最后必然是一个成功的产品,而它的成功与它所面向的受众及其所处的市场环境,甚至它所处的文化氛围,是有非常直接而紧密的联系的。因此我觉得作为一个好的产品,它要“适合”——适合市场、适合目标群体以及它所处的宏观的环境。

  另外,从专业角度来分析,我作为一个设计师,一个产品对于我来说就不光是一个产品了,它更是我的一个作品,首先它必须符合设计专业上的整体诉求。客观审美和主观审美尽管存在差异,但两者间有很大的共通性。简单举例来说,一辆车,它的设计三要素:比例、姿态、侧身剪影如果都OK的话,70%以上的设计不会有大问题,这就是两者共同的地方,其他的都是一些细节问题。

  “好设计”不可空谈

  《汽车导报》: “ 中国设计”、“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您怎么理解这些概念在现阶段的涵义?

  龚冯友:我经常说“中国元素”不是一种符号性的东西,不是那种很肤浅的东西。其实,目前好的中国设计我们可以从很多建筑设计中看到,还有一些纯美术绘画作品。空泛地谈什么时候中国设计才能成为一种“主流”,我觉得没有太大意义。汽车作为一个产业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一百多年,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业系统,今天突然总在强调“中国元素”,我觉得意义不是很大。比如说你看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卖得好的、销量好的车,有多少是中国本土设计师设计的?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往往更多是通过品牌的价值内涵来体现,很少通过产品本身孤立表达。

  《汽车导报》:“好设计”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质或者内涵?

  龚冯友: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舒心的、能够让你兴奋的,并且能够让你产生一种依赖或者忠诚的作品。这是我的理解。

  汽车设计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一个好的设计必须要满足很多客观的审美法则、遵循专业规律,这是最主要的。此外,在主观审美上,能对我们的作品产生影响,除了你刚才说的“中国元素”这类文化因素之外,还要看这个设计师个人的感悟力,学习、综合、再创造的能力,还有每个人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外差距在职业教育和训练

  《汽车导报》:中国汽车设计教育跟国际接轨这个话题,您能否谈深一点?能否结合您的求学和职业经历谈谈?

  龚冯友:原中央工艺美院也就是现在的清华美院,是国内第一家开办汽车设计专业教育(交通工具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我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学校缺乏师资,因与Pforzheim(德国普福尔茨海姆造型艺术学院)是兄弟院校,后来我获得了德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最初是作为交通工具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前往德国接受深造培训的。到了普福尔茨海姆看到,它的整个交通工具设计教育是由德国发达的汽车产业支撑,老师基本不给你讲课,十分悠闲,你的学业都是你自己跟同班同学“教学相长”,还有到车厂去实习,到第一线接触这个产业,你的知识都是在这个宏观的产业环境下学的。

  从专业上来看,其实国内设计师、学生在技法上与国外并没有什么差距,而且可能更加优秀。差距就是中国缺少深厚的“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积淀。如果连汽车文化土壤都没有,我们如何能诞生好的汽车设计师?

  SXC概念车:发散后的综合,回归SR1

  《汽车导报》:SXC是一个概念车项目,用您的话来说是一个“放松”的项目,在SXC身上需要妥协什么?

  龚冯友:如果你看过SXC早期阶段的创意草图,你不难发现,项目初期有很多设计要素更加大胆,但为了配合标致在2010年日内瓦车展发布的SR1概念车当中所传达的标致品牌全新金属切削设计语言和家族面孔,我们对SXC设计的“妥协”实际上是对品牌设计语言和家族面孔的“回归”, 是一种发散后的综合。

  “好设计”应该是能穿越文化隔阂的经典

  《汽车导报》:在您眼中,有没有中国设计的“好设计”?也就是说,它首先是一个中国的设计,而且它很好地、很合适地融入了“中国设计”的元素,能否请您在PSA的作品之外给我们列举几个这样的“好设计”?它们的什么特质打动了您?

  龚冯友:如果我能谈一些老设计的话,老红旗、老上海这些都是国人眼中的好设计,即便它们是从原来的苏系车演变过来的,但它们的“中国设计”语境,所对应的是当年那种特定的 时代背景下的“好设计”的内涵。这些设计的内涵即象征着很多中国文化底蕴之所在。

  《汽车导报》:那么您的意思是,一个好的设计不能脱离它所在的文化环境,而且它应该是一个经典的作品。

  龚冯友:你说的非常对。很多东西根本无需你多作解释即可意会。但是要达到这种自然而然的“意会”,需要设计师通过作品、通过设计手法去表达。

  文/李峯 摄/soul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