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远有多远?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中国设计,汽车
  • 发布时间:2012-02-08 10:45
  『中国设计』与『好设计』的理想和现实

  本专题的系列采访中,几个关键词被反复提及:专业、产业、职业教育和训练、市场……结合自己求学和从业的经历和心得,多位汽车设计师指出,我们眼下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去纠缠『中国设计』,而是做好设计。

  我们生活在一个连普通农民都能凭借查阅资料刻苦自学设计汽车的资讯高度发达的年代,观照各种将汽车设计渲染得玄之又玄的广告,我们媒体更应对其进行去魅求真的调查。既然汽车设计并非那般神秘,我们不禁思考:横亘在“中国设计”和“好设计”之间,横亘在无数中国汽车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阻碍,究竟是什么?

  “中国设计”的真正崛起,必须以涌现越来越多的好设计为基本前提。而要有越来越多的好设计得以诞生,必须尊重专业、尊重消费者、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归根结底,这和为什么中国没有诺贝尔奖、没有奥斯卡是同一个问题——我们经常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最根源的东西,甚至包括对“中国设计”的各种自说自话的讨论,最终也都落入了自以为是的窠臼,对于各种“大国崛起”、“弯道超车”式的违反常识的言论,我们有必要抱持审慎的态度。

  “中国设计”崛起的前提是设计的崛起,设计崛起的基础是文化的积淀,这些都非一日之功。对“中国设计”的执拗可以理解为对环球空间中来自中国的表达权、话语权的争夺,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的讨论脱离了对好设计的追问,而空泛地去追问中国设计为何没能“崛起”,最终只是陷入了狭隘民族主义的陷阱中无法自拔,对提升和发展中国的汽车设计事业和产业几乎毫无裨益。

  所有业内人士都指出,中国汽车设计与欧美仍有很大的差距,那么很远有多远?“好设计”的理想,又能否照进“中国设计”的现实?正如采访中很多设计师告诉我的那样:The best is yet to come……

  理想

  “好设计”应回归专业

  一个整车开发项目, 在造型层面历经创意草图直至试制样车;在工程层面历经总布置直至预产准备(Pre-Production),这还不包括前期的市场调研分析,同期或后期的各系统总成和零部件设计开发及其工艺验证等,流程链条之长,学科专业分布之广,所涉及参与者之多,常人难以想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几乎是一个正确废话式的常识,但在现实中往往被忽略。

  设计教育应回归产业

  而长远来看,要让“中国设计”等同于“好设计”,则必须大力改革我们的职业教育和训练体系,让其不仅回归专业,更要回归产业,建立“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职业教育和训练体系。如龚冯友所言,整个德国的交通工具设计教育其实是由发达的汽车产业支撑,教师在基础课之后都基本不再授课,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同学之间相互的学习,还有到车厂一线去实习实践,“你学的都是在这个宏观的产业环境下学的。”让汽车设计回归专业,旨在破除非专业非技术因素的干扰和约束;让设计教育回归产业,则是为了给汽车设计师植入基于设计实务的专业意识,做到“实干出真知”。

  “中国设计”应告别抄袭

  这实际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回归专业”,即要求设计开发应脚踏实地按照专业流程做实做好每一个步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研究消费者的喜好和需要,然后充分消化理解这些需求,通过设计师的专业手法将其外化、具象化实现……而这一切又都要求设计师群体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即又回归到了设计教育问题之上。

  现实

  非专业因素干扰专业设计

  然而现实是,不少企业“外行领导内行”的现实往往不容乐观。许多领导和客户对设计业务的唯一“指导”,就是拿出一张车型图片,或者某个车型的一个局部,要求设计师“依葫芦画瓢”。而作为国家“自主研发设计”的重要力量,很多所谓“自主品牌”则是这种“拍大腿”、“拍脑袋”决策的重灾区。

  设计教育脱离现实

  很多设计院校的教师自己从未设计过一部汽车产品,教学流于不切实际的形式而无法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知识储备,更有甚者学生就业的第一步就是要删除掉所有误人子弟的无用知识从头学起;还有一些高校教师则是另一种极端,在校外接下大量的“活儿”,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将教学和实习彻底异化为赤裸裸的剥削。

  “逆向开发”大行其道

  国内很多汽车企业对所谓“逆向工程”、“逆向开发”的路径依赖是很多中国汽车品牌走向真正的自主创新的最大障碍。十年前这种模式曾实实在在地帮助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打破外方的技术和市场垄断,“借鉴”也好抄袭也罢,很多自主品牌借此掌握了汽车研发设计的基本方法论,但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模式也成为了无数厂商不思进取原地踏步的借口和理由,于是当今年支持政策退出,而合资品牌产品价格下探到了自主品牌的地盘向后者全面宣战之后,自主品牌以整体销量大幅下降证明了,依赖逆向开发无异于饮鸩止渴。

  设计众议院

  设计精英纵论“中国汽车”与“好设计”

  近年各方对“中国设计”这一主题众说纷纭,我们整理出众多业内精英的专业意见,希望可以为读者拼凑出关于“中国汽车”与“好设计”之间的交集或差距的完整图景,检讨多年来行业的进退得失,为日后“中国设计”与“好设计”的更完全交叠奠定必要的前行基础。

  全球汽车的设计有95%都是相同的,每辆车都有着基本相似的线条,都是圆的方向盘,这些都没有什么不同。我所听说的中国设计,在线条、外观、内饰等方面都没有创新,依然是按照20年前的规则在玩。——克里斯·班戈(Chris Bangle,宝马集团前设计总监)2011年

  4月17日,上海国际汽车设计师会议媒体采访中国的汽车设计从来都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好的体制。以往国企“外行领导内行”的体制埋没了很多人才和好的设计。现在中国汽车设计领域最大的希望在海外军团。——贾延良(第一代红旗设计师)2011年6月媒体采访

  中国的设计师现在还处于设计水平的初级阶段,只有把基础打好才能谈创造。他们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学习技巧,品位和手法。这需要一些时间,等这一切都就绪了,就可以一步上路了。好的设计永远是有创新性的。——奥利弗·布雷(梅赛德斯-奔驰中国高级设计中心副总裁)

  现在阶段谈中国设计还是比较早,我们还没有成熟到知道需要什么东西,西方设计师会更注重汽车的线条,线的跳跃,在平面上下很大功夫。欧洲的设计师很注重比例关系,现在来看,中国的设计师还没到这个层次,还在设计一些比较炫的东西。——乌琳高娃(通用中国前瞻设计总监)2011年4月17日,上海

  国际汽车设计师会议媒体采访

  我们将中国文化融入到汽车设计当中,绝对不是显性的,而是(有)一种思考在里面。显性的就是挂个灯笼上去,画个飞檐走壁啊……西方有古罗马的柱子,他们也没有直接把那些元素移植到汽车设计上面去。(好的设计)绝对不是一种剪贴式的设计。——石志杰 (裕隆集团华创车电造型设计中心副总经理)2011年6月媒体采访

  设计师考虑的应该是世界市场。如果过于强调民族特色,就会自己把潜在市场缩小。——Roberto Piatti(意大利都灵设计总裁)2007年8月《汽车导报》采访

  文/李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