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中国元素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泛亚汽车,设计,曹敏
  • 发布时间:2012-02-08 10:30
  专访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设计部副总监曹敏

  1998年从一名高校教师投身汽车设计行业,说起来也算是『半路出家』 ,但曹敏在泛亚一干就是十几年,从一名最普通的汽车设计师成长为泛亚汽车设计部副总监。

  说起“现代中国汽车设计”,其实没有很长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中国汽车设计还得从1999年泛亚的“麒麟”概念车说起。如果以这为一个时间节点的话,那么曹敏可以说是第一批“新生代”中国汽车设计师,经过在泛亚十几年的工作,他已经成为了新生代中国汽车设计师的领军人物之一。

  中国元素分成三个层次

  《汽车导报》:严格意义上来说,汽车对于中国是一个舶来品,您认为中国元素与汽车这个洋东西放在一起有没有矛盾?有没有必要在汽车设计当中加入中国元素?

  曹敏:这个问题特别好,也谈了十几年。到底什么叫做中国元素,也有很多种说法。是不是一辆车上面加几个所谓的中国符号就会变成中国设计?一种观点认为这就是一个伪命题,这不叫中国设计,这也不叫做中国车。还有一种说法是有豪气的,比如在一个品牌的开发体系当中有一位中国设计师,这个人说我就是中国元素,有我在,这个车就是中国设计。从我们这么多年的实践来说,谈谈我个人的一个观点,我觉得中国元素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设计是你看得见的一些设计元素。很多年前我们前辈设计师设计的红旗轿车上面可以看到宫灯、扇子,觉得在中国人设计的汽车里面就是有中国的元素。我对这个东西也是比较认同。作为中国设计师在一个非常难得的设计机会当中,能够把自己认为最美好的东西放进去,我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说为了这个东西加一个什么东西就变成中国车。

  第二层面更多是用户体验到的东西。比如说一款产品来到中国以后,就变成了长轴距,或者一些产品在国外配的是非常高的发动机配置,但是到中国变成了小排量发动机等等这样现象。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另外一种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一种回馈,我觉得也是一种正面的回馈。

  第三个层面, 我其实是蛮欣赏我举的那个例子——“我就是中国元素”。比如说像我们这样的团队是中国元素的一个体验,因为有中国设计师、中国的工程师、中国市场团队来推动未来产品开发,使得未来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国际品牌产品无论从设计上还是从性能上、功能上会越来越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我觉得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是我认为一个重要元素更高的层面。不一定在上面贴一朵祥云或者怎样的东西这个车就会好卖,就是中国元素,其实从我们这个团队共同的认识来说,我们早已经走过了这样一个阶段。

  “中国设计”的积极影响

  《汽车导报》:您认为有必要在汽车设计当中加入中国元素么?

  曹敏:这是必须的,对我们来说这是自然而然的,实际上在我们从事这件事情的时候,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当时还没有中国元素这个词。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开发基于全球平台的新君越的时候,是有意见分歧,到底是往更加运动化的方向走,还是往更加端庄典雅的方向走,或者是应该控制在怎样的一个尺寸等,当时在全球团队里面,美方、中方各自都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团队基于对于中国将来市场的判断,提出了一个设计的方向,最后经过论证,这个方向成为大家开发的主流方向。或许最后到造型上也没有看到哪一个东西是刻意的“中国元素”,但是其实整个方向已经在往这个设计方向发展。为什么大家对君越这款车型非常认可?中国设计力量或者是中国开发力量在里面起到这样的作用,这件事情做对了,最后就会得到受中国欢迎的答案。我觉得这是中国元素或者叫做中国因素在发生正确作用的一个结果。

  “中国设计”,模仿只是无奈

  《汽车导报》:您认为中国汽车设计现在有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有人认为模仿和借鉴在汽车设计当中是必经之路,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曹敏:我觉得,就目前这个阶段,如果我们稍微倒带一下回到现实,至少我们这个团队从本身的经验来说,基本上摸索出在中国进行汽车设计研发的比较稳健、比较可靠的发展道路,在我们现在的这个开发环境当中,也有成功的案例。其实从设计团队角度来说,一定不会刻意去模仿。有些人去做模仿设计或者是抄袭设计的时候,我觉得最主要是商业行为,可能是从开发周期、开发风险的角度考虑。很多情况下,汽车造型设计实际上是取决于整个团队的开发能力,包括工程实现能力。在各个方面无法支撑全新造型设计的时候,只能采取现有解决方案。也存在有些开发环境当中,管理层对于中国设计师或者是本土开发团队信任度不够。

  文/刘勍楠 摄/曹敏、泛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